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E时代的“心灵黑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E时代的“心灵黑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3亿人在同一时间进入假期,8600万人挤上高速公路,760万人次乘飞机出游,6095万人次坐火车远行,4.25亿人涌进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7700万人迈出国门,1800亿元花在国内市场,800亿美元豪掷到其他国家”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国庆“黄金周”是这样的。

而在这一长串数字的背后,则是国人对于缓解压力的企盼。有调查显示,八成人将长途旅游作为减压的首选方式。对于“在路上”的中国人来说,旅游意味着“逃离”:逃离朝九晚五的单调工作,逃离家庭、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逃离日益荒漠化的内心世界。

“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这已经成了都市年轻人的心灵写照。与压力形影相随的,是国人普遍的焦虑感、亚健康,甚至死亡威胁。

过劳猝死:谁偷走了你的健康?

2011年4月,上海普华永道25岁女硕士由于劳累诱发急性脑膜炎,不治身亡;

2012年7月,福州35岁医生12小时急诊高度紧张,过劳猝死;

2012年8月,浙江电台25岁的女主播突发心肌梗塞猝死

“猝死”,这个可怕的字眼一次次刺痛公众的神经,再次引发全社会对年轻人“过劳死”的关注。

“过劳死”一词源自日本,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一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患抑郁障碍的人群可能达到6100万,且绝大多数从未就诊。中国每年有11万左右的自杀者,多处于15岁~34岁,其中近一半是精神健全者

曾经,“白领”是“高知识,高学历,高收入”的代名词,但在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下,白领也被冠以“身体被掏空,思想被掏空,理想被掏空”的“三空”特征。为了适应公司的效率需求和自身的生存饭碗,他们不得不拼命加班,对于睡眠不好、食欲欠佳,记忆减退、头晕乏力等一系列症状熟视无睹。上个世纪80年代,蒋筑英、罗健夫等杰出人物的英年早逝,让人们关注起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善知识分子生活条件的政策:带薪休假、定期健康体检等。可惜的是,有些政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得到及时的解读和完整的执行,未能成功阻止“过劳死”的侵袭。据《中国之声》报道,我国职场人仅三成能享受带薪休假,当属世界最短。

生活方式不洁也是导致年轻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处于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一些青年人选择用酗酒、滥用烟草、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然而这些习惯只能换来片刻的平静和欢愉,一旦引发心血管和脑血管类病变,反而会极大地增加猝死的发生几率。

“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后拿钱换命”逐渐成为当代都市白领的生活写照。人体就像一根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根弹簧就会发生永久变形,免疫力大大下降,导致老化、衰竭甚至死亡。

其实,“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散步,最好的心情是宁静。”当压力大到令人难以承受的时候,我们不妨暂且撇开手头的工作,适量运动,适度休息,合理调整饮食,为自己的身体“定个闹钟”。

“宅男宅女”的焦虑抑郁症

小刘是一家淘宝店的女店主,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名标准的“宅女”,每天的主要精力都集中于自己的网店,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即便是凌晨也常常在网上守候,以期有顾客咨询或购买产品。而当网店生意不好的时候,她会感到异常焦虑,“起夜”次数也会猛增。近半个月来网店生意下滑,加之气温降低,小刘常常觉得胸闷、烦躁,有时候一晚起夜20多次,但她上医院又查不出任何身体上的毛病。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去到心理诊所,才找到罪魁祸首:原来是患上了抑郁症。

“宅男宅女”是现代社会的新兴名词,是指“足不出户,过度痴迷于某事物,或依赖电脑与网络,或厌恶上班、上学”的新新人类,但是近年来他们却成了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用鼠标可以送出千万个笑脸,见了面却连一个自然的微笑都挤不出来。”小王是标准的宅男,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他往往是一天24小时“宅”在家里,打游戏、逛论坛、发微博,肚子饿了就网上订餐,缺零食了就网购淘宝看似生活便利,但在不知不觉中应对现实人际关系的能力却渐渐丧失:“手机很久没响过了,定时收到的是天气预报,不定时收到的是垃圾短信,还有人记得我吗?”

心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衡量一个人身心是否健康,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他是否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碰到烦心事,自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而每当此时,若能找到一位知心朋友来倾诉,而非自己深埋心底独自扛着,那么抑郁情绪就很难进一步扩散,侵蚀你的内心了。因此,多与精力旺盛的“阳光型”人交往,在情绪低落时找朋友来聊天谈心,或是加强体育锻炼、参加户外运动,对于预防抑郁症都有显著效果。当然,当抑郁情绪已发展到难以解脱之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就是最重要的治疗途径之一。

网上“相约自杀”为哪般

“如果生死只是身上的一处开关,我轻轻一碰就能关掉它。”小丁在豆瓣网上写道。

身材清瘦,讲话慢声细语,仿佛就是乖巧的邻家小妹。然而当她偶尔抬手,手腕上会清晰可见三处刀疤——这个不满16岁的女孩已经多次试图割腕自杀。

“父母离婚后,我就觉得生活特没意思。”小丁说,“我想到了解脱,想到了死,于是在网上搜寻,试图找到和我有一样想法的人。”

没想到,这样的死亡部落让小丁轻易地找到了。当她在贴吧和论坛写下自杀帖后,有人主动联系她,并且给了她一个群号。

加入这个群并不容易,需要对得上身份验证的暗号。“这个群里的人彼此陌生,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自杀。”小丁说。

自杀或许并不新鲜,但陌生人通过互联网相约赴死的现象,却成为近年来自杀行为的新现象。各种各样的自杀网站、百度贴吧、QQ群,成为网络相约自杀行为的温床和土壤。

花样年华,为何要选择自杀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刘朝莹认为,这一方面归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比如流行一时的穿越剧,一度引发很多青少年争相模仿,通过自杀来穿越的原因仅仅是猜想“死是一件好玩的事儿”;另一方面,自杀的示范性功效是一直存在的,如果这个家庭曾有一人自杀,那么家庭中其他成员出现自杀的比率就会比其他家庭要高。因此,在同一个“自杀群”里的青年人更容易对轻生产生“共鸣”。

网络固然为相约自杀提供了温床,却也可为减少自杀行为发挥积极作用。一个人产生轻生念头,很可能在网上留下蛛丝马迹,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伸出援手拉一把,或许就能挽救他的生命。针对轻生者通过QQ群“集结”的状况,社会管理部门与民间公益团体也可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便捷性,建立心理咨询QQ群和微博,加强提前干预和疏导工作。通过吸引轻生者走进网络的“心灵诊所”,来帮助他们缓解精神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