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胆囊结石合并肝总管、胃、十二指肠内瘘1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胆囊结石合并肝总管、胃、十二指肠内瘘1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内瘘的诊疗效果。 方法 由症状、术前检查进一步明确胆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结果 胆囊结石合并内瘘的情况较少见,需要通过对病史、术前检查等一系列因素综合后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结论 对于胆囊结石合并内瘘除详细询问病史,一系列的检查是必要的,如CT、核磁,对病情尽可能地做到全面了解。

[关键词] 胆囊结石;内瘘

[中图分类号] R657.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133-02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48岁,入院前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疼痛向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无发热、腹泻,自服胃药无效,腹部B超见:胆囊体积缩小3.17 cm×1.69 cm,轮廓模糊、囊壁稍厚、毛糙,腔内可见一1.34 cm大小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胆管无扩张。超声提示: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结石。给予抗炎、解痉治疗后上腹部胀痛缓解。此后患者上腹部胀痛间断发作。来我院检查B超见:胆囊轮廓显影不清,可见一约2.1 cm弧形强回声,后方伴宽大声影,超声提示:胆囊萎缩、胆囊结石。患者既往体健,无烟酒不良嗜好。入院查体:神志清晰,语言流利,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出血点、瘀斑及黄染,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口唇无紫绀,体温:36.2℃,脉搏:6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0/80 mm Hg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2 次/min,律齐,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及腹壁静脉曲张。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肝脾肋下未触及。叩诊无移动性浊音,无肝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未闻及振水音。克氏征(-),布氏征(-)。入院时WBC 5.6×109/L,中性粒细胞75%,总胆红素28.8 μmol/L。患者各项常规检查未见明显麻醉及手术禁忌。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取右旁正中切口,术中见胆囊萎缩,3 cm×1 cm,胆囊壁厚、韧,胆囊底与胃穿孔形成瘘,胆囊体与十二指肠穿孔形成瘘,胆囊颈部与胆总管粘连致密,无法分离,探查胆总管,胆总管直径0.4 cm,见胆囊管压迫肝总管处缺损,未见结石,手术切除胆囊,修补胃瘘口,并于胆总管处置16号T型管支撑引流,瘘口处双层缝合,修补十二指肠瘘口,20 mL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于T管引流端,未见液体流出,右侧皮下置入腹腔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毕。术式: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T管支撑引流术、胃瘘口修补术、十二指肠瘘修补术、腹腔引流术。回病房血压:135/76 mm Hg,心率:66次/min,体温:36.5℃,呼吸:17次/min,术后给予一级护理、禁食水、胃肠减压及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保留导尿,T引流管、腹腔引流管持续引流,给予头孢呋辛钠2.0 g,2次/d,替硝唑0.4 g联合抗炎,氨基酸500 mL、脂肪乳250 mL、能量合剂高营养治疗,术后第4天患者排气,术后第5天给予流质饮食,术后第7天患者排便,筛网接便可见结石一枚,大小约0.8 cm×0.6 cm,质硬,复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给予停抗生素治疗,术后第10天低脂饮食,术后两周行T管造影未见异常,并闭管观察。患者已带管康复出院。

2 讨论

2.1 病因

胆囊内瘘最常见的发病因素为胆道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管结石所致的胆道梗阻、感染以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其次还有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胆囊内瘘,胆道结石在胆内瘘的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胆石性内瘘占消化道内瘘的19.0%~43.4%[1]。胆管被周围组织粘连包裹是胆内瘘的一个病理基础,胆囊结石嵌顿特别是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时,引起胆囊急性炎症,胆囊周围组织包括胃、十二指肠、横结肠、大网膜等因炎症作用趋向于胆囊,与之粘连或将其包裹,结石梗阻、继发感染,造成胆囊壁水肿,分泌增多,使胆囊内压力增高,从而影响胆囊壁的微循环,继发胆囊黏膜坏死、溃疡,加之胆囊内不能有效引流,造成囊内压力持续升高,压力升高的同时使血管壁通透性加大,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胆囊动脉血流受阻变缓后逐渐形成血栓,胆囊壁缺血坏疽,与该处粘连的邻近组织、器官发生同样的病理变化,最终导致坏疽器官的穿孔。

胆囊内瘘的部位以胆囊底部常见,胆囊颈部次之。胆囊十二指肠瘘多发生在胆囊底部与十二指肠的第1段间,如瘘口直径较大,胆石可经十二指肠排出,胆石症的症状可有所缓解,但有时可出现逆行性感染,仍需要进行手术处理。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的发生率可能比预计的高,近年来随着十二指肠镜的广泛应用,被证实的胆总管十二指肠瘘已屡见不鲜,多位于部上方,为圆形或椭圆形瘘口,可为胆管排石的途径之一[2]。

本例患者有长期的结石病史,B超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出现的病理变化考虑是由于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交替发作所致,胆囊壁出现明显的纤维反应,萎缩变小的胆囊将结石紧紧包裹,结石与胆囊底、胆囊颈长期摩擦致慢性炎症改变,胆囊内壁由于结石刺激而胆囊壁炎性分泌增多,使胆囊内压力增高,从而影响胆囊壁的血液及淋巴循环,局部黏膜可形成溃疡、糜烂及坏死区,进而发生胆囊坏疽穿孔,形成胆瘘,胆囊即与邻近组织如胃、十二指肠、结肠、网膜等慢性粘连紧密,包裹并局限,手术中明确胆囊与肝总管、胆囊与胃、胆囊与十二指肠分别慢性病变形成瘘。

2.2 临床表现及治疗

胆瘘常见临床表现形式:①胆囊结石嵌顿造成急性结石性穿孔致胆汁游离至腹膜腔,引起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②胆囊慢性炎症与邻近组织形成粘连,胆囊穿孔后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胆囊周围的脓肿;③胆囊及胆总管的解剖异常,造成胆囊或胆囊结石压迫胆总管,导致胆总管组织逐渐坏死破溃,穿透至邻近的脏器。常见的情况为胆囊-胃瘘、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结肠瘘等,本例属于此情况,如侵蚀血管,可致腹腔内出血;④当胆囊结石向肝脏胆囊床穿破后可以诱发细菌性肝脓肿;⑤胆囊与腹壁粘连,形成胆囊腹壁瘘或经久不愈的慢性窦道。

胆瘘多数术前诊断困难,若条件允许,术前造影、ERCP内镜检查是诊断胆瘘的确切依据:①钡剂造影见胆囊内异常分流、逆流,对胆瘘最具诊断价值;②口服造影剂后,CT扫描胆道、肠道呈等密度影;③内镜检查并造影可发现胃肠道异常开口 ,ERCP在胆道造影中发现造影剂进入肠腔[3]而发现胆内瘘,其确诊率最高;④B超、CT难以直接发现胆内瘘,若胆囊中原有结石复查时消失或出现腹腔积气情况,可提供诊断线索,增强CT可提高胆内瘘的诊断率[4]。

胆瘘难自愈,并发症严重,应积极治疗。胆囊三角区由于炎症刺激而水肿明显,解剖层次显示不清,术野粘连严重处往往是瘘之所在,常有解剖变异,一般手术为切开胆囊底探查瘘口,必须明确胆囊三角三管汇合的关系,以免损伤胆管及其他器官。术中发现胆囊萎缩且与周围组织明显粘连时,应考虑有无胆囊内瘘,必要时行胆囊穿刺造影以明确诊断,并注意有多发瘘口可能[5]。

术后处理对于患者恢复至关重要,术后给予患者积极的抗感染、营养支持,并积极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及相关对症处理,可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3 分析

对于胆囊伴急性腹膜炎者,术前误诊情况较少,或因急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时发现而得到及时的治疗。无急性腹膜炎症状时,往往疏忽而未能及时发现。本病病例:①追问患者病史,无典型胆绞痛病史,无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患者虽有胆结石确诊病史多年,但临床症状较轻微,医患均未引起重视。②患者无明显腹膜炎体征,胆囊与邻近网膜组织慢性粘连紧密,胆囊发生穿孔时,早期易被网膜包裹并局限;本例发病早期均予内科治疗,而内科对腹部体征的观察可能比较容易忽视。③辅助检查:本例的白细胞总数无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稍高,感染情况提示不明确,可能与患者不规则用药或机体免疫反应迟钝有关。④患者腹部B超未能及时发现报告患者胆系情况。⑤综合以上的各项原因不能明确患者的病情,对其病情估计不清。为了避免胆囊内瘘的发生,关键是及早彻底地治疗胆囊结石。

2.4 经验教训

对于网膜或者周围脏器包裹胆囊时,临床上突发胆瘘而致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的情况很多见,而对于症状不明显的胆囊结石患者,临床上尚未出现寒颤、发热、腹痛、黄疸时,除了继续观察腹部体征外,一些检查也是必须的,包括全血细胞分析、腹部B超、腹部平片检查、CT、T管造影等监测。如查体时叩诊腹腔有移动性浊音或者B超提示腹腔积液,应及时行腹腔穿刺定性,有助于胆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6,7];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如有:①胆囊无功能或者萎缩性胆囊炎中、重型;②巨大胆囊结石或者胆囊结石为充满型或者先前的结石消失;③瓷性胆囊或者胆囊解剖变异;④高龄患者,特别是无条件监测的高龄、肥胖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倾向于早期施行胆囊切除术,此时利大于弊。本例患者只是单纯地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炎,未及时了解患者病史,未做详细的检查,如CT、核磁、胆道系统造影等,应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 Angrisani L,Corcionc F,Tartaglia A,et al. Cholecystoentericfistula(CF) is not a contraindication for laparoscopic surgery[J]. Surg Endosc,2001, 15(9):1038-1041.

[2] 吴咸中. 腹部外科实践[M]. 第3版.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186-1192.

[3] 王小红,黄介飞. 内镜对胆肠内瘘的诊断价值[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244-247.

[4] 何斌,龚洪翰,陈业媛,等. 螺旋CT低张增强在胆囊十二指肠瘘诊断中的价值[J]. 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7,8(1):100-102.

[5] 孙国荣,丁友成. 自发性胆囊内瘘的诊断及治疗[J]. 山东医药,2009,49(34):37-38.

[6] 潘定宇,孔雕雕,李震,等. 胆内瘘的诊断与治疗[J]. 腹部外科,2011,24(3):164-165.

[7] 张熠. 胆囊结石的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2, 10(12):135.

(收稿日期:201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