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桃花源记》复习点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桃花源记》复习点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计全国79份中考语文试卷,其中有6份试卷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桃花源记》,有几份试题是把《桃花源记》与其他文言材料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桃花源记》主要考查点如下:

一、考点词的理解和用法

例1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便要还家 要:______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

3 诚不可缺 诚:______

4 卒亡天下 卒:______

(山西太原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试卷考查到的《桃花源记》中的实词有:要、绝境、其、异、交通、属,其中“要”考查了三次,“交通”考查了两次。

对重点实词的考查涉及的文言现象有:古今异义(绝境、交通)、词类活用(异)、通假等。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总结和归纳。

二、考点语句的翻译

文言翻译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题型,在涉及《桃花源记》阅读的6份试卷中,有5份出现了翻译重点语句的题目。

例2(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年广西河池中考语文试题、历年四川南充中考语文试题)

例3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年山西太原中考语文试题、历年黑龙江鸡西中考语文试题)

例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年甘肃金昌中考语文试题)

此外,一些省市还考查了比较阅读中重点语句的翻译。当然,不管是课内的文言文,还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想做好句子的翻译都要译准关键词,即前文提到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或通假字等。特别是课外材料的翻译更要联系所学知识和上下文,选准其在句子中的特殊意义。答题时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翻译,不可出现倒装和省略的现象。

三、考查关键语句的理解

例5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__________________

(历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

例6 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历年甘肃金昌中考语文试题)

这类题目,相当于诗词默写中的“根据提示默写”,难度不大,只要同学们能够把握语句含义、句段内容,就可以根据题干写出相应的语句。

四、考查想象分析的能力

例7 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

这类试题考查的是同学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例7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不能简单的翻译,必须表达出“桃花林”的意境,最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形象性。

五、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例8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

例9 《桃花源记》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筒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年广西河池中考语文试题)

例10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年甘肃金昌中考语文试题)

这三道试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同学们应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在了解文章时代背景,理解句子含义、语段内容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在应对题目时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六、考查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涉及《桃花源记》的文言文阅读仍然以比较阅读为主,出现了不少有特色的阅读理解题目。

例11 (甲文)节选《桃花源记》,从“见渔人”至“皆叹惋”。

(乙文)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义(yi):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

(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历年山西太原中考语文试题)

例12 (甲文)节选《桃花源记》,从“晋太元中”至“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元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昔位的标志。

(1)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和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

(历年四川南充中考语文试题)

这些阅读理解题不仅考查了同学们对两段材料中人物性格的把握,同时还涉及对文章中心的提取、人物性格的分析、文章含义的延伸等,可谓内外兼顾,点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