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际政治中的“灵巧”威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际政治中的“灵巧”威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国的相对安全与烦恼

威慑,尤其是相互核威慑曾是冷战时期和平与安全得以维系的重要支柱。威慑理论是伴随核恐怖而形成的,早期威慑理论研究的中心议题就是核威慑。但威慑作为实践,却早已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威慑是旨在防止出现某种情况(如战争或侵略)的一种防御性战略,而不是一种威逼他人服从于自己意愿的战略。国际政治中,在适当的时机,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决心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利益,并维护地区的稳定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成功威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支报复性力量、一个确实有效的威胁和一个传递这个威胁信息的可靠途径。报复性力量主要是指进行报复的能力或实力,确实有效的威胁主要是说报复意愿或意志,传递途径包括公开宣示、外交渠道等。

核武器带来的核恐怖、世界反战与和平力量的壮大、全球化及相互依存的发展等因素使得大国间的大规模战争基本可以避免,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战略威慑是强大的,毋庸置疑的。中国人民在对外战争中的光辉业绩以及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就足以慑止任何可能针对中国的大规模战争。

“但不敢向中国开第一枪,未必就不敢侵犯中国国家利益。”即使在强有力战略威慑的前提下,中国的利益却也频遭周边国家的侵犯。这些国家的胆魄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战”与“和”之间有着大量的中间地带,多数情况下,战略威慑无用武之地。如果对方采取政治、社会、外交、经济、“执法”等非军事手段与中国进行对抗,或者采用军事手段进行低烈度的冷对抗,中国就不太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报复。二是大国的对外行动能力往往是不全面的,在局部空间、部分领域甚至可能处于劣势。比如,中国整体军事实力虽很强大,但在小规模的海上冲突和低烈度的海上对峙中,受制于信息化程度低、投送能力差等问题,相较于周边国家而言,未必具有多少优势。三是战略威慑的效果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减少开始变弱。国际机制、国际规范和国际舆论等的作用越来越大,动武的外交风险越来越高;现代战争花费巨大,经济政治成本日趋高昂。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的战争威胁很难真正践行,对手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对威慑的声音经常置若罔闻。

新形势下的新威慑

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想摆脱中小国家的频繁挑衅和纠缠,就必须强化战术性威慑,综合各类手段、统筹各类资源,进行主动作为。其成功要点如下:

一是要奉行积极的威慑策略。威慑是为了维持现状、防止冲突发生或危机升级,是一种预防性策略,目的是为了避免未来的被动,因此,“先发制人”本就是威慑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后发制人”策略在实际操作往往难以充分实施。一旦冲突或危机发生,在当今公开外交的时代,在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媒体情绪化的渲染下,在对方民众的高度关注中,双方的回旋空间将大幅减小,妥协将变得相当困难。中国在黄岩岛反制菲律宾的胜利并不具有代表性,如果换成综合国力相对较强的越南,这种模式可能就将难以奏效。而且,国际社会倾向于接受既成事实,升级危机的行为易受到孤立。通常是不论是非,“各打五十大板”,强调不得采取扩大争议、刺激危机及冲突升级的行动,破坏现状者,尤其是武力破坏现状者总是遭遇更大的外部压力。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而不能继续被动地亡羊补牢。

二是全面强化政治、经济、外交及军事等手段,变“实力”为“能力”。任何大国都非全能冠军,中国也是如此。例如,中国的海上行动能力就差强人意。我们在立足于准备打赢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准军事力量或执法力量的建设,以应对突发事件、民事纠纷及海上危机。在历次的海上危机与冲突中,海监船与渔政船往往首当其冲,其反应速度、行动能力、指挥水平等在现场控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军事手段往往并非最佳的威慑工具,经济、外交等手段有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除了军事及执法力量的建设外,还有必要提升经济权力及外交能力。经济上,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和对国际机制的建构,在做大经济规模的同时,注重结构的调整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取,优化国际经济权力;外交上,增加外交资源和加快实力转化成外交能力的速度,因为现在中国的外交能力与快速提升的国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优化决策机制,充分整合资源、实力及手段。威慑策略成功的关键是其针对性,即采取的措施要能直接切中对方要害,组合拳虽然声势浩大,但未必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对症下药,首先必须搞清楚威慑对象的软肋在哪里,采取什么类型的打击行动才能逼退对手。为此首要任务是加强统筹指挥、综合研究及部门协调,搞清楚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手段和能力,理性规划自己要达成的目标和应对措施。

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外事安全协调机制。现今一个外交议题或涉外事件通常涉及多个部门或多个单位,当今中国,参与的部门和机构越来越多,早已不限于外交部、商务部等传统外事部门,国务院系统各大部委、各级人大、各级政府以及军队等都有自己的利益界定和外事渠道,也都有自己的发声能力和应对模式。这些单位如能形成合力,将事倍功半,将有助于给外界传递清晰、有力的信息。

在思维、能力和执行效率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我们还必须强化报复意愿和意志。威慑需要做到言既出、行必果,千万不能将威慑流于形式和口水仗。正常情况下,如果威慑行为没有按宣示的那样去实施,以后的威慑就更为人所不在乎,其可信度和效用将大大降低。

灵巧威慑”的概念与实践

这是一种全新的威慑模式,鉴于其强调的灵活性、针对性等特征,我们可称之为“灵巧”威慑。它是指综合应用政治、经济、外交及军事等力量,通过预防性外交、经济制裁、现场执法、军力展示等较易操作的手段给予对手或潜在敌人以震慑,促其放弃敌对行为的战略或策略。“灵巧”威慑依然是一种防御性质的策略,其目的同样是预防、预置未来可能发生的利益损失,让对手知难而退。

实际上,尽管缺乏理论的指导,这种威慑方式却早已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中,大国在握有核武器、大规模军队等战略威慑力量的同时,都开始倾向于通过外交、经济或政治等手段解决与他国间的矛盾与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在对待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及海洋权益争端时,更多地是通过外交、经济等手段逼对方妥协,而非动辄以武力相威胁。这类威慑实践是符合时代潮流及国际政治现实的,也有利于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但我们的确需要提高对威慑理论的认识,归纳总结新型威慑模式的实践经验及教训,把握威慑的本质;在对外实践中增强理论的意识和自觉,转换思维形式,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强化部门协调及统筹,以更好地适应捍卫、拓展国家利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