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南都市报》的市场化发展与创新路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南都市报》的市场化发展与创新路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江南都市报》是中部欠发达地区都市报品牌建设与创新发展的成功范例,其迅速崛起与持续发展,既缘于对都市报先驱办报理念的继承,更在于其对本土报业环境与受众市场的研究、对办报理念的创新。归结起来,其成功主要由于两点,一是坚持“百姓立报、生态办报、品牌强报”的办报理念,打造并坚守品牌特质;二是不断发展“自办发行、广告、多元化经营”的创新思路,强化经营管理。

【关键词】《江南都市报》;办报理念;品牌建设;创新经营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都市报兴办风潮中,《江南都市报》应运而生,经过十余年的市场化运作与创新发展,成为中国报业30强、江西省发行量最大和影响力最强的报纸,近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江西报业市场“一报独大”的地位。《江南都市报》的迅速崛起与持续发展,既缘于对都市报先驱办报理念的继承,更在于其对本土报业环境与受众市场的研究、对办报理念的创新。以下,我们将以《江南都市报》的发展历程为经、以传媒生态变迁为纬,探讨其市场化发展与创新路径

从“百姓立报”、“生态办报”到“品牌强报”

从创刊到发展为江西报业“一报独大”地位的过程中,《江南都市报》的办报理念在传媒生态环境变迁中不断发展、成熟。创刊之初以“百姓立报”,继之强调“生态办报”,读者定位从“老百姓”发展为市民。2000年前后,在其跃居江西报业一线地位的紧要关头,江西市民报同质化程度日高,为此,《江南都市报》以“品牌强报”为理念,注重品牌打造,从而稳立江西报业潮头。虽然在《江南都市报》的品牌建设与发展中,“百姓立报”、“生态办报”、“品牌强报”呈现出办报理念发展的阶段性,但三者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互交融与贯通的,特别是在持续发展时期,办报理念的交融性更为明显。

1994年1月26日,作为《江西日报》晚报性子报的《赣江大众报》出版试刊号,4月1日正式出刊,发刊词为“我们都是老百姓”。“老百姓”的报纸定位,给读者以亲近感与认同感,赢得了社会认可(该发刊词也因此荣获当年的江西新闻奖)。1997年8月1日,《赣江大众报》更名为《江南都市报》,发刊词还是一句话“我们一心为百姓”。同样简短的发刊词,进一步强化了其关心百姓疾苦的办报宗旨。

江西报业市场欠发达,市场容量有限。所以,《江南都市报》一创刊即面临着《南昌晚报》与《信息日报》等老牌报纸相对强势的竞争压力。虽然“老百姓”的办报理念,使其在读者市场立住脚,但发展压力很大,到1997年下半年仍未能扭亏为盈。为谋继续发展,《江南都市报》在坚持面向读者大众办报的同时,又随时展不断研究读者发展状态、传媒生态,致力于追求精准定位。正如《江南都市报》原总编辑王晖所说,必须“生态办报”,即要充分考虑当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报纸的发展定位要科学、准确。《江南都市报》创刊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是江西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潮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社会不断发展,传媒生态也不断变化。这些状况,都对《江南都市报》的定位与办报理念提出了不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深入发展中,《江南都市报》的“百姓”定位面临着调整与拓展。《江南都市报》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与理性分析,认识到江西报业市场的高端白领读者不多,普通市民占绝大多数,因此,将读者定位于普通市民,把报纸办成市民报。

在将读者对象更精准地定位于“市民”后,《江南都市报》即以“关注都市冷暖,关心百姓疾苦”为宗旨,立足南昌、面向江西大中小城市城镇居民,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他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努力发展成为党和政府满意、群众欢迎的大众传媒。首先,丰富专栏,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围绕读者不同层面的需求,《江南都市报》不断推出《市民热线》、《新闻110》、《江铃都市新观察》、《探索江西》等近30个专栏,内容涉及国内外最新消息、时事热点、健康资讯、购车买房、百姓休闲等。同时,还注意使用“市民”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与传播方式,如《都市新观察》话题新闻用聊天的口吻与读者谈观点和思想[1]。其次,强化社会责任感,致力于社会公共事业,关注民生,塑造爱心媒体。创刊伊始,《江南都市报》即先后与“希望工程”、中国扶贫基金会、省市慈善总会等机构与单位合作,开展新闻助学。18年来,共帮助9820名寒门学子跨进大学殿堂。

在《江南都市报》的快速发展中,江西传媒生态日新月异、市场化程度日高,竞争日趋激烈。用生态学中生态位规律的观点看,任何媒体都有其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土壤和条件,及其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很少有两种媒介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2]在同一报业市场,如果内容产品与定位差别不大,市场生态位竞争必然激烈。就《江南都市报》而言,内与《信息日报》,外与《南昌晚报》、《消费都市报》、《江西商报》等存在明显的生态位竞争。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江南都市报》强化了打造品牌、经营报纸内容的理念。

首先,注重培育新闻名专栏、提升公信力,并以此为基础扩大读者群、塑造自身品牌。1998年7月22日,《江南都市报》开办“市民热线”,倾听民声,调解民间纠纷,针对重大政策的出台或市民集中反映的问题,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报社接听电话,并将市民与政府官员对话内容登在报上。7月25日,“市民热线”扩为每天一版,设《昨日读者来电》、《社情民意》、《读者新闻》、《郑义调查》等栏目。“市民热线”一头连着百姓,一头接着政府,成为政府和市民沟通的桥梁,在密切党、政府和人民群众联系,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同时,提升了报纸品牌知名度。

随着都市报转型期的到来,《江南都市报》还明确提出“脑中有导向、心中有读者、眼中有市场”的办报方针,进一步强调以正面报道形成传播热点、引导舆论,并在“市民热线”的品牌基础上,于2000年开通热线电话“新闻110”,以扩大品牌效应。为整合品牌资源,2005年8月,将市民热线、新闻110、315消费维权热线等整合为一,接受读者报料、咨询、建议、求助、投诉,在省内率先成立“新闻110呼叫中心”,实现24小时值班,集电话传真、短信报料、BBS与网络报料等于一身,成为江西新闻媒体超级报料平台。

其次,《江南都市报》针对不同读者需求推出专栏,通过内容细分打造品牌优势。如其《江铃都市新观察》专栏面向机关干部、专家学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等读者,每期一个话题、两个整版,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深层问题,观点新锐;“江南时评”则就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注重时效性、贴近性和原创性。而《深度调查》、《探索江西》、《收藏大观》等专栏,不仅不断吸引和扩大着特定读者群,还由报社在商标局注册商标,共同形成其内容品牌优势。2010年1月21日,《江南都市报》又推出《博客江西》专版,精选省内网站博客上的优秀博文,开创了报网互动的新形式。

从“自办发行”、“广告”到多元化经营

都市报是报业市场化发展的产物,内容生产与品牌建设是基础,创新经营则是其发展的关键。综观其发展历程,《江南都市报》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在研究江西传媒生态及其发展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不断丰富经营理念,既搞活经营又强化品牌。

其一,“移花接木,自办发行”。1985年1月1日《洛阳日报》自办发行,并掀起自办发行热潮。《南昌晚报》是首批跟进的报纸之一,但经营至1998年仍无法保证报款的稳定回收,于是决定放弃。而此时,南昌区域市场潜力并未充分开发,《江南都市报》视此为良机,毅然承接《南昌晚报》的发行队伍,于1998年7月1日与邮发脱钩,全面自办发行,并以县区宣传部为依托点,扩大发行覆盖,走市场化发行道路。实践表明,自办发行为其市场化发展成功抢占了先机。《江南都市报》开始也是邮发,创刊当年发行数约8000份。自办发行后,到2000年,发行和零售即达16万多份,通过80个发行站点,900名发行员将报纸直接送到读者手中,在发行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发行质量也大为提升。2004年,其发行量增长至35万份,稳坐江西报业头把交椅。至今,经10余年的经营,《江南都市报》已建立起全省最大也最有战斗力的发行队伍,总人数达3000余人,强势渗透省会城市,全面覆盖包括10个地级市在内的二、三线城市。

其二,广告,利用内容品牌加强营销。广告是报纸的命脉,广告运营能力决定了报社的生存和发展。从1996年开始,《江南都市报》实行广告招标承包,广告利润逐年增长:1997年118万元,占江西日报社的4.5%;1998年304万元,占全社的9.2%;1999年911万元,占全社的24.4%。此时,随着自办发行网络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发行量的增长,在促进广告经营发展的同时,也对《江南都市报》提出了创新经营模式的要求。2000年,《江南都市报》实行全面的经营改革,先是规范报纸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广告归口管理,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编采与经营分离,广告部由简单的拉业务上升到经营管理的高度,服务、协调、策划、管理、监督成为其主要职能。是年9月,《江南都市报》利用内容品牌与发行市场的发展优势,在全省率先全面实行广告制,使其广告发展进入快车道。当年广告利润达2126万,首次超过《信息日报》与《江西日报》,占全社的37.9%,并扭亏为盈开始上缴利润……

《江南都市报》的广告制还与其整体发展结合,进一步完善。一是实行一级制,并对商设置进入门槛,保证实力雄厚的广告公司参与,保证广告款及时到位。二是开展广告招标,把原由某些广告公司垄断的项目拆分招标,防止公司垄断。三是分别在年初和6月份实行一年两次招标,而且通过招标,要求广告公司一年内的广告投放必须达到一定量,甚至细分到月,按任务完成情况实行淘汰。四是广告价格细分到每天、每版,加大细分广告份额,以实现每日版面利润的最大化。五是严格规范,确保广告经营部门的良性运行。[3]

实行制后,《江南都市报》广告运作不断成熟、规范,保证了报社利润的最大化。2003年,广告营业额排名进入中国报业50强,成为江西唯一进入中国报业100强的纸质媒体。2004年,其广告收入为1.15亿元,占全省报纸广告总收入的33%,发行量达35万份,是江西日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多的报纸,而且每年都保持较高的增幅。从2007-2008年度开始,进入全国都市报30强,2008年广告收入突破2亿元。2011年广告收入达2.7亿元,占江西报业市场1/2,发行近50万份,再创新高。

其三,多元化经营应对报业寒流。随着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媒格局悄然改变,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广告收入增长减缓,发行总量出现萎缩。为应对这一问题,《江南都市报》依托强大的发行网络,通过采编部门和广告部门的良性互动,从2007年开始,尝试从单一的依靠广告收入到多元化经营的战略转型:以报业为主,综合利用和发展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利用报纸品牌、采编、发行和广告等方面的优势,进行资金和人才的有效调配,进行行业、部门间的协作,创造最大的协同效应,实现报社利润的最大化。2007年4月,重启广告直投业务;6月,承接《报刊精萃》发行;7月,《今日家庭报》;11月,创办DM杂志。2008年,开展城市配送业务(给订户提供送米、送油、送水等商品服务),介入外包业务(从被动的广告转为全程性的融入,如承包企业的广告策划外包业务),打造品牌实业体等。[4]2010年,还与新媒体合作,开通淘宝天下“壹报壹店”江西馆。经过近4年的努力,其多元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实现广告发行和多元化总收入2.8亿元。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江西新闻出版三十年”(08TW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晖.既汇集资讯又提供观点――从《江南都市报》话题新闻看都市类报纸办报思路的拓展[J].新闻战线,2004(6).

[2]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

[3]本刊记者.靠什么打造区域强势品牌――南昌报业之格局观察[J].中国记者,2005(11).

[4]王少君.以多元化经营抵御报业寒流――兼谈江南都市报的多元化之路[J].新闻战线,2008(1).

(作者为江西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师,博士)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