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戏剧音乐史建构的前提:戏剧运动的自身逻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戏剧音乐史建构的前提:戏剧运动的自身逻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以《洛地文集?戏剧卷?卷一》为蓝本,结合与“戏弄”相关文献的解读、若干教科书之相关观点的比照思考,初步辨析出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类“戏弄”之源流:即自先秦戏弄之滥觞始,经汉戏弄之蕴而待出、北朝戏弄之明确形成、唐戏弄的成熟,至宋(金)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一戏剧起源与发展的脉络当即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另两类——“戏文”、“戏曲”——产生前中国戏剧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此不断梳理、探究出的日趋合理的戏剧运动自身逻辑,想必是戏剧音乐史建构前提

关键词:戏剧音乐史;洛地;戏弄源流;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3.007 

作者简介:王洪军(1965~),男,文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2-01-26

笔者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你应是怎样的一门学问——对学科性质兼及构建视野问题的思考》(见《音乐艺术》2011年第4期)一文中曾有如下论述:充分重视“历史的音乐学”的全面视野,应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重视“历史的音乐学”的全面视野,意为既要重视作为认识音乐诸事项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的历史背景,亦应重视与音乐相关的中国传统艺术之历史勾勒。但令人遗憾的是,二者中的后者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构建中迄今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戏弄”①源流辨析,正是在这一基本认识的前提下,以戏剧②音乐史的建构为切入点,在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戏剧自身运动逻辑所做的梳理、探究。

作为我国“戏剧”之一类的“戏弄”,如实说来,几年前笔者对其还一无所知,促使笔者能够有所知并成此“戏弄源流辨析”一文,应得益于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族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史学家洛地(1930~)的大作《洛地文集?戏剧卷?卷一》(后简称《文集》):2006年杭州中国传统音乐第十四届年会间隙,我有幸至洛地寓所拜访了这位于我国民族音乐、民族戏剧、词曲的本体构成及其结构方面研究成果颇丰的老先生。在长达4个小时充满激情的学术畅谈后,先生将签有“王洪军同道指正——洛地”字样的《文集》送予我。近些年来,时常翻阅,每每多有新知,中国古代音乐史中与戏剧音乐相关事项的历史脉络因此变得清晰可辨。

笔者注意到,数年来尽管作为教科书的中国音乐史著作层出不穷,但其在必须谈及的戏剧线索方面却少有著者吸收戏剧史家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合戏剧自身发展逻辑的勾勒,读来多有陈陈相因之感。鉴于此,笔者拟以《文集》为蓝本,在与若干教科书之相关观点进行比照的基础上,努力辨析其源流,以期打破陈陈相因之态,为中国音乐史的全面构建添砖加瓦。

洛地言:“对事物的类分,为事物确定概念,是科学的起点。”[1]在这一学术观念的统领下,其根据我国戏剧的构成及结构,将中国传统戏剧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类。本文是对其中第一类“戏弄”源流的辨析,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戏弄概说

洛地言:装扮、扮演为“戏弄”。故,广义地说,现今所谓的“戏剧”即为“戏弄”;狭义地说,“戏弄”是我国“戏剧”中的一类,是中国戏剧最初的、直到如今遍布南北、不断产生着的一大类。[2]

全国南北,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戏弄”,也不论它们的具体段数、语音、唱调等方面有何差异,作为同一类文艺的“戏弄”,它们必然有戏文、戏曲所没有的如下共同特征:(一)于妆扮,其所妆扮的都是“身分”而不是“人物”,有如:干哥干妹、丈夫妻子、姑娘嫂子、卖药郎中、表兄表妹、尼姑、和尚等等;(二)于表现,其所表现的都只是社会生活片断,以文艺学的语言说,其所表现的只是“细节”,充其量是个“情节”,没有贯穿性的、发展起伏的矛盾冲突,原则上不成其为“故事”,其戏剧行动即按妆扮的身分而进行,自始至末并无变化;(三)于表现的旨趣,在于滑稽、热闹、嬉谑,且以男女的调情、逗闹为多。即具有调弄、嬉弄、耍弄、嘲弄、玩弄,以至侮弄的成分(洛地认为这是他称之为“戏弄”的用意之一),如果“戏弄”失去滑稽、戏谑之谐趣,便失去其旨意,也因此其便成为“戏弄”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点;(四)于表现构成、演员组合,其基本形态是短小的“段子”,其妆扮者,一般有二、三个,故有“二小戏”、 “三脚戏”等称呼,最多不超过五个演员;(五)于场上艺术表现,它没有确定规范的场上艺术表现,即不可言程式,具体说来,它没有确定的服饰和有程式的表演用具,也没有共同的语言而以使用各地方言为主,更没有“‘腔句’结构”或“‘通用唱调’及板式”的敷唱而大多以“专戏专调专辞”的当时市井小调为其唱调;(六)于活动方式及演员、班社,每每季节应时,与戏耍等同行,流动传播是其活动方式,其既无专门以从事“戏弄”为业的专业艺人,也无长年以演出“戏弄”为业的固定班社。[3]

根据洛地“戏弄”概念的意义判断,唐?崔令钦《教坊记》言为南北朝“北齐”事之《踏谣娘》当为最明确的“戏弄”。其后,唐代之“参军误”是我国“戏弄”的第一个称谓;北宋时尤其是到了南宋,“戏弄”已成为百戏之首。人们将当时的“戏弄”称为“杂剧”。

戏弄源流辨析

(一)先秦:戏弄之滥觞

根据迄今所见相关文献的研究表明,先秦时期,尚无完整意义上的戏弄,有的只是“弄” 而不 “戏”的“装扮”。

1.“优孟衣冠”

《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贫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餘,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