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外风干预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急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外风干预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急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通过对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所致眩晕(PCTIV)急性发作期的外风干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拟定眩晕主症、次症量化观察评分表。选择中医内科门诊的PCTIV急性发作期眩晕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以祛风化痰通络汤搭配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仅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外风;急性发作

中图分类号:R74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957-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te Vertigo Caused by Transient Cerebral Isehemic Attack in Patients with Wind-phlegm Syndrome

Wang Yang //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ning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Shanghai 200336)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acute vertigo caused by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with wind-phlegm syndrome.Methods Eighty-two patients with acute vertigo caused by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and treatment group treated with Qufeng Huatan Tongluo decoction and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The symptoms of vertigo,secondary disease were recorded quantitatively.Results Thesymptom scores in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t 4th week(P

Key words: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vertigo;external wind;acute attack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展,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导致眩晕(PCTIV)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虽然中医对于此类眩晕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现有调查多集中于缓解期,尚缺乏对急性发作期的调查和研究[1]。在临床实践中发现,PCTIV的病因病机以风痰上扰清窍为主,且外风可能与其发作有一定关系。近有报道采用祛风化痰定眩汤治疗PCTIV所致急性眩晕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2]。本研究旨在进一步验证外风干预治疗对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所致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和排除标准 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8月―2010年11月中医内科门诊中能够坚持用药,并能定期随访的PCTIV急性发作期眩晕患者。入选标准:纳入标准包括18岁以上,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眩晕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西医诊断参照国内相关研究标准[3]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有关眩晕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经检查证实由颅内占位性病变,脑梗死,脑外伤,眼、内耳疾患所致眩晕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治疗药物过敏者;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中医内科门诊就诊的PCTIV急性发作期患者82例,男40例,年龄46岁~84岁(66.50岁±14.56岁),女42例,年龄35岁~85岁(60.76岁±11.86岁);病程1 h~24 h;高血压43例,脑动脉硬化40例,高脂血症29例,糖尿病16例。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1例,年龄(62.78±12.28)岁,对照组41例,年龄(63.14±13.66)岁。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患者继续服用治疗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5 mg/d~10 mg/d,睡前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祛风化痰通络汤。药物组成:防风10 g,川芎15 g,葛根30 g,法半夏10 g,天麻15 g,10 g,薄荷6 g。1剂/日,水煎,分两次服。通络汤连续服用1周后,退出治疗,继续服用西比灵直到4周。两组疗程均为4周。停药两周后进行随访,随访4周。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按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性质程度等方面进行对眩晕主症、次症进行量化。对眩晕主症按轻、中、重度分为2分、4分、6分。轻度:自觉头晕目眩,无自身或景物之旋转或晃动感;或单纯头部昏沉而不影响活动;患者可以进行正常工作。中度:自觉头晕并有自身旋转或晃动感;或单纯头昏而影响活动;患者尚能坚持工作。重度:自觉头晕并有自身和景物旋转感,头身不敢转动;患者不能胜任工作,甚至需要卧床。次症则细分8项,分别为头痛、恶心呕吐、耳鸣、失眠、心慌、胸闷、腰膝酸软、汗出。对每一次症的严重度进行评分,分值0~3分。积分计算:症状评分主症积分+次症积分/8。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当治疗后积分大于治疗前积分时,SSRI定为“0”,即SSRI波动在0~1.0。无效为SSRI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 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评分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随访4周后,治疗组症状评分仍然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x±s)分

表2 两组患者短期内自觉症状改善情况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停药后第2周及4周时随访,以患者症状评分为准,随访时评分大于治疗前评分,则视为症状复发。随访结果,治疗组复发率均明显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例(%)

2.3 不良反应 全部82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和观察,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3 讨 论

外风伤络是风邪致眩的原因。古人以“项强”“有汗”“脉浮”作为判别外感风邪眩晕的主要依据。风邪伤于络脉,以其善动窜扰之性,扰乱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络脉气血不和而发为眩晕。近些年的一些研究也证明,外感风邪可能不是导致PCTIV的病因,但是却可通过加重“病络”之病而导致PCTIV的剧烈发作,中老年人本为内风素盛之体,而外风还可以引动内风,内外相合,更会加重病情发展,甚至转为中风重症。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本次研究从外风干预入手,从而对PCTIV的治疗产生积极的效果。祛风化痰通络汤是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针对外风治疗的经验方。防风、、天麻具有平息内风之功效;川芎为血中气药,又有活血之功;加上葛根、、薄荷辛凉,清热又顺肝木条达之性。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健脾利湿、清热活血之效。而氟桂利嗪是疗效确切的血管扩张剂,由于其达到稳态需要5周~6周,在改善急性期症状方面并非强项。从而明确祛风化痰通络汤针对急性期症状外风干预的疗效性。

临床结果显示,第3天时治疗组的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率达到100.00%,对照组则为85.36%。从患者自身角度而言,通络汤在短期内,对于急性期症状的缓解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用药4周后,两组的症状评分显示,使用祛风化痰通络汤的治疗组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随访4周后,治疗组的症状评分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祛风化痰通络汤在针对外感风邪的治疗,能使患者迅速改善急性期症状,在切断了外风干扰后,常规治疗方法(西比灵)的效果变得更好。从复发率来看,停药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43%和12.19%,而在随访的第4周,治疗组的复发率仅为4.86%,而对照组则为21.95%。从复发率上也验证了外风的干预治疗后,切断了外风和内风的内外相合,从而使复发率进一步降低。同时也进一步显示外风可能与PCTIV发作有一定关系。

风邪挟痰上扰络脉是导致血管性眩晕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机,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可能有外风参与。祛风化痰为主的急性期疗法,经过临床试验,证实确实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烁,刘金民.后循环短暂缺血发作所致眩晕急性发作与中医风痰证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2010,19(11):1871.

[2] 孙慧红.祛风化痰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急性眩晕30例[J].中医研究,2010,11(23):37.

[3] 游国雄,贾启德.轻微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14.

[4] Special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oke.Classification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Ⅲ[J].Stroke,1990,21(4):637.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6]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6.

作者简介:王阳(1973―),女,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主治医师,现工作于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邮编:200336)。

(收稿日期:2011-04-0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