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问题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问题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想就此问题发表一下个人之看法。

一、高一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难是造成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且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初中删减的内容都需要在高中阶段补充上,因而增加了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些都是升入高中后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2.教法的原因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多,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基本的知识点以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对号入座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了围着教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对规律的归纳总结,也就是初中学生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到了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方法,领会数学思想,做到触类旁通。

3.学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满足于你讲我听,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而到了高中,许多学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颇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

1.立足于课标和教材。

因为我省刚进入新课改不久,很多教师还是比较茫然,所以我们必须立足课标和教材,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

2.适当补充有关内容。

做好“衔接点”教材的处理工作。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运用联系的观点提示新知,使学生不仅能顺利接受新知,而且能够认识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对这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而在高中解析几何部分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今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一项全新的教学尝试,编写衔接教程,,在进行高一新课程的教学前安排约为六课时的衔接教程教学.,发现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重视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认真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接段。

(2)指导学生基本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3)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在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要注重“导”,“导”就是教师在自学中起好引导、指导作用 。这样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形成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总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不仅仅是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和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也不是无章可循的。作为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要不断地探讨教学的规律,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自身的严谨作风感染学生,以自身的过硬的能力指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