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德育花开得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德育花开得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德育是基础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自觉强化学校德育工作,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不断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思想,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审视当前我们学校的德育现状,我们就会发现,”灌输式”德育,即那种反复教条的、不顾学生主观感受和接受能力的道德说教仍然在学校德育实践领域内大行其道,这也是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往往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真正相信并实践它?这是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共同关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雅斯贝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陶冶,而不是知识的传达.陶冶的教育是充满生命力的,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陶冶的目的即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塑造人的本质.所以,我认为学校德育教育要以熏陶的面目出现.只有这样,寻求洞见、醒悟、直觉、幸福和信仰的真正德育才会在学校教育中出场,学校的德育之花才能开得更加艳丽.

1.从师德教育入手,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不是物质的标准件的生产,也不是居高临下的”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育心、育德的特殊的文化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都不能替代的一种力量”.”久熏幽兰人自香”,教育不可能”快出成果”,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必须经受教师潜移默化的人格的熏染和滋润.教师作为成人派往儿童世界的”全权大使”,他自身的人格,客观上就是一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的学生的人格楷模.因此,教师的人格具有独特的示范价值.大力发展教育、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水平.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兴衰.因而,我们要从师德教育入手,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有德才会有礼,慧中才能秀外.教师要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入手,做到胸中有他人,逐步培养自己的谦恭平和的职业礼仪习惯,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表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其次,教师要尊重领导和长辈,尤其是要善待家长.教师可以通过家访、校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和家长平等沟通,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和家长随时交流.在与人交往时,教师要带着善意的眼光去理解客观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带着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然后,每一个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真诚地热爱、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对他们充满信心,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压抑他们的个性,并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的学校地处山区,百分之七十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经常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的心灵充满了阳光.最后,教师要关心、体贴、信任自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长处,用赞赏的目光和语言肯定和赞扬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形成老师关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无小节,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因此,教师只有率先身体力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他们的独立性来组织活动.”我认为,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将德育规范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气质与精神,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做法行之有效.1、在性质上,这种德育是一种完全自愿的、开放的德育.2、在目的上,这种德育方式可以通过一切可能而又必须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自主地产生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3、在内容上,这种德育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认知规律和经主体深化而成的内在信念和意志.4、在方法上,采用多向互动式,学生易于接受.因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①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每周星期一早上,我们都举行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升旗仪式上,教师们整齐的队伍、严肃的表情给同学们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受到了感染,一个个神情严肃地注视着五星红旗,心中不由自主地泛起了爱国情愫.②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们特意邀请中国”感恩教育校园万里行”报告团到我校举办”感恩我们要行动”专场报告会,并邀请家长们一同参加.会场上,唏嘘声一片,报告团的教育专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感人的故事、富有哲理的内容、简单易学的方法和激情飞扬的演讲唤起了孩子们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同学们纷纷表达出要珍惜光阴、努力读书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真切愿望,教育效果不同凡响.③为了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爱惜农民的劳动成果,我们先让学生创编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再组织适当的评论,教育效果大有不同.④为了号召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捐物,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力避空洞说教,没有一般性发号召、硬性提要求,而是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山区,开展与贫困山区学生结对子活动.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主动捐款捐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实践证明,德育是主体思想内在的一种主动认识,与知识的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这种德育实质上是一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它关注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顺应时代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它深深地触动了主体,调动了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而把它当做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如此,德育才能成为一种”愉快德育”,成为一种主体乐于接受的德育,成为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3.营造美好的德育环境,创建良好的校风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陶冶人,环境塑造人,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环境对其认知结构具有深远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创建教育环境的结果,教育环境的作用就是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的一句话,学校的某一景,教室里的一块板报都有可能唤醒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本质,能使人从内部产生一种巨大的超越力量去进行无止境的自我探索,以达到人性的全面完善.这是教育的崇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我们努力营造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的德育环境,刻意对校园环境进行人文化加工和修饰,如校园内草木、标志性建筑物介绍、名人名言、名人字画、宣传栏、宣传画的陈列布置等,寓德于知,寓美于教,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获得知识,提升人格.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集体,是人格成长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蕴藏着学生自我教育的诸多因素.因此,班主任应该重视班级人文环境的营造和人文资源的挖掘.宽敞明亮的教室,规范洁净的门窗,整齐统一的课桌椅,黑板上方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艺术化的黑板报,充满童趣的”小天地”——一走进这样的环境,自豪感、荣誉感、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班级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熏陶出实效.面对新世纪下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的德育只有与时俱进,摒弃”灌输式”教育,并从教师人格熏陶、教育活动熏陶和德育环境熏陶入手,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真正地解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这一课题,使学校的德育之花在阳光下绽放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