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引导”更有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多教师现在反映说不会上语文课。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总觉得越来越像“四不像”。没有拓展、没有生成、没有课外说是课堂教学太机械不灵动,一旦有了又可能变成:丢失文本,朗读训练不到位;不让学生谈说是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是以教师为本位,让学生谈又说是脱离文本没有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进行思想教育,有人说是不像语文课像思品课;渗透科学知识,有人说像科学课或综合课没有语文味……搞得很多教师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想想自己的设计,没有问题呀,我连每一条过渡语都写得这么全面,为什么上课时我却没处用或者用起来这么生硬?为什么我总让学生拉着跑?……
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多人都在专注于研究有关于课堂教学大的方面,如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以及文本的解读等。都认为,是因为我的课前设计出了问题,但是当这一切都得到很好的落实,自己上下来却还是老样子。举个例子,特级教师的课堂设计,为什么我们普通教师拿过来就不能上好?原因当然是很多的,但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便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具体行为的原因。而教学行为中的引导艺术是关键所在。引导艺术关系到教学的发展方向、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是一个真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如何让引导更有艺术性,下面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收获:
一、善于耐心等待,察言观色
最高境界的引导便是无声的等待,特别是学生欲言又止时。我们要给出一定的时间,不要表现出不耐烦或焦急的情绪。有时候一次发言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成绩不好更不要为了自己的教案落实到位,就一摆手让他坐下。很多时候你的等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尊重和看重,会直接影响他的情绪。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察言观色,要明白这个同学一时不说,是因为紧张,还是一时忘记,或有别的原因,从而区别对待。
二、善于倾听表述,寻找亮点
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有一个同学一上来就在谈李时珍不怕苦时说:“我读到‘他笑着对……’时,我就觉得他不怕苦。这么苦他还笑得出来。”我原来认为,他肯定要读古寺里如何,吃的如何,他偏就没有说。当时我就灵机一动,等他说完就搭上他的话头:“同学们,如果是你们,你们会笑得出来吗?”有学生举手说:“不能,因为这个住的地方也太破了?”我马上让他来读相关的文本,谈自己的体会。
引导艺术性在这儿就表现在借学生的亮点来点起一盏更亮的灯,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升。
三、善于抓住契机,借题发挥
在学到《赶海》这篇课文中“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时,学生谈到自己对捉螃蟹这几句话特别感兴趣,我问他对这句话中的哪儿感兴趣。学生说他对文中的螃蟹特别感兴趣,但却无法说出对螃蟹哪儿感兴趣。我没有急着叫他坐下去,他站在那儿却因为说不出很着急。过了一会儿,他举着两只手,在位置上表演起螃蟹爬的样子。我一看有戏,于是让他到讲台前来表演。这个同学表演得很起劲,应该说把螃蟹横行的样子,特别是两个大螯突出得很好。
我看到过很多人上到这儿的处理是:老师表扬这位同学后让全班同学都来表演一下。结果全班同学都变成了螃蟹到处横行,语文课的确一下子没了样。然后再请同学带着表演的感觉来读课文,似乎此时学生已经把螃蟹带来的趣味完全体会到了,其实不然,学生只是在享受这种无秩序的表面的游戏式的快乐,完全没有体会到文本中给我们带来的捉螃蟹的趣味。
我在这儿没有立即让学生表演,而是当这个学生上讲台表演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看他的表演多好呀!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他刚才的表演,也就是描述一下这只螃蟹?”
因为刚刚表演完,所以给其他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学生说的难度也降低了很多。想说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学生A:“我觉得这只螃蟹刚才爬得时候,很慌,这边跑那边跑,都不知要跑到哪儿去了。”说的时候那脸上的表情不知有多高兴,还不停地用手指方向,来表现螃蟹的慌张样。
这时我听出他的话的内容正好与课文中的一个词相符:“东逃西窜”。于是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他说的这句话与文中的哪个词的意思相近?”
学生B:“东逃西窜。”我继续说:“是呀,我请学生A再把这句来读一读,注意这个词。”然后又引导:“刚才这个同学尤其把这个词中的哪个字表现得十分到位?”学生:“窜。你看他……”
然后,我继续请学生来描述刚才的表演。
学生C:“这螃蟹跑的时候都不知先出哪只脚了。”
学生D:“这螃蟹举着个双螯,一边跑还一边做着防御,生怕我会突然抓住它。”
我又引导:“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不甘束手就擒)。”学生马上就反应过来,我再次让学生读课文体会一下。
然后又请了两位学生说,应该说这一过程把螃蟹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说的过程中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把对文本的理解完全溶入到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了。说得有趣,体会就更深了。
就是抓住学生不能说只能演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把表演始终和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断地把形象的画面转变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这不正是语文课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吗?
四、善于厚积薄发,拓展认知
在教学课文《跟踪台风的卫星》时,课文中出现了一个生字“吼”。在文中表示出台风的猛烈和当时台风与卫星对话时的愤怒。但要真正让学生体会出“吼”字的意思与当时台风的情绪,简单的告诉是不行的。如何把这个字教学得更加立体、丰满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
教师:知道什么会吼吗?
生1:狮子。
生2:老虎。
生3:狗。
教师追问:狗一般不说是吼,说成什么呢?
生:叫。
师:对,在古文中狗叫又称为“吠”。有一首诗中有一句话叫:柴门闻犬吠。其中的犬吠就是狗叫。同学们,鸡叫称之为什么?
生:鸡鸣。
师:鸟又称之为什么?
生:鸟鸣。
师:马又称之为什么?虎又又称之为什么?狮子呢?
生:马嘶、虎啸、狮吼。
师:好,你们现在会发现,为什么狮子要称之为吼?
生:因为狮子比较凶猛,叫的时候气势大。
师:你很聪明,在这儿你觉得表现出了台风的什么特点呢?
生:……
引导艺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艺术,它与教师的各方面素养息息相关。如何能让教学引导艺术得到提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是粗略地谈这几方面,显然仅仅做到以上几点还是很不够的。但我想,在这儿提出一点自己平时的做法,很可能会引起大家对引导艺术的兴趣,从而使引导艺术的研究能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