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冲破“十面霾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冲破“十面霾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雾、霾的概念。

什么是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 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 000~10 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成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两百米左右。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100微米不等,平均直径大约在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什么是霾

霾,也称灰霾(烟霞),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城市中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 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千米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雾和霾的区别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混蚀的现象。符号为“∞”。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有时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以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迟到的空气保卫战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时不时就会遭遇这样的天气,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前段时间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环保专家指出,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明显下降。这段时间,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是首要污染物。专家介绍,PM2.5是比PM10更小的细颗粒物,它是一次生成,基本来源于工业排放,建设项目增多,也是造成PM2.5浓度居高不下的原因。“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浓度和排放量有了明显下降,但是,由于目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旧巨大,加上空气氧化性不断增强,导致污染因子活性增加,许多污染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次PM2.5,这样危害更大。

其实,早在1952年冬季,英国的牛最早嗅到了空气变质的味道。伦敦牛展销会上,一头牛大口喘着粗气,倒地身亡。与此同时,参展的350头牛里有52头相继出现了相同的症状,奄奄一息。随后,伦敦人也开始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从12月5日开始,雾霾像一锅咕嘟冒着热气的汤,黏糊糊地包裹着伦敦城。儿童、老人、心脏病人、呼吸道疾病患者……慢慢死去。短短4天里,伦敦死亡4千多人。

这是最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起因是伦敦市区燃煤供暖和火电站排出的毒气污染。据记载,伦敦人早在1273年就意识到了烧煤产生的气体会有害健康,但直到700多年后,伦敦才意识到空气污染的代价。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并采取多项措施改善伦敦空气质量,但雾锁伦敦的状况直到1965年才渐渐得到改善。

世界进入工业时代初期,致力于经济发展的世界各国大量使用燃煤,粉尘和有毒气体从林立的工厂大烟囱排出,一旦遭遇冬季逆温层和低气压,空气静止无法流动,携带着粉尘的毒气就形成厚重的雾霾在城市上空盘旋不去。1930年12月的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和1948年10月的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都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

现在,轮到北京了。2011年冬季,美国驻华大使馆的PM2.5空气监测系统在北京多次“爆表”。从1980年开始,美国的环境学家、卫生专家开始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进行监测。1987年,PM10标准提出,这是至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在采用的空气环保标准。10年后,美国科学家提出了PM2.5标准。这一标准在2011年中国民间到官方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为公众所知的是,中国的环保科学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对PM2.5进行监测,只是这场空气保卫战显得有些姗姗来迟。

淹没在雾霾里的北京人是否想起了伦敦的旧雾,也隐约想起郁达夫曾经这样写过北京:“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