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可忽视的因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可忽视的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下,经典经常被轻视乃至漠视——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刚出版之时,见者无不有耳目一新之感。可是,才刚刚五六年的时间,似乎已经成了明日黄花,大有被否定之势。表现之一就是教学中随意舍弃诸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样的经典文本。

起初,多数教师感觉本文过于含蓄艰深晦涩,不符合国人阅读小说的心态习惯,教学中往往找不到抓手与突破口,学生读后大多雾中看景。近年则多被舍弃不讲。

越是经典,越具有解读的多元性、多角度性,也越具有生命力。虽然实际教学中忽视、轻视乃至舍弃本文,但我们可以时常在教学专业杂志上看到研究文章,足见同仁们是难以割舍它的。

笔者拟从如下三个方面对这一经典文本略作解读。

一、 学校的命名与学校里悬挂的画像

文中写道,“本多夫有三所文科中学……但这最后的一所,第三所,也许用不着我讲,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中学”,每一座城市都有以希特勒的名字命名的学校,而且学校里按规定必须要挂上希特勒的大幅画像。

亲历过这一段历史的季羡林先生曾说: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我是1935年到德国的,我一直看到他恶贯满盈,自杀身亡,几乎与他的政权相始终。(季羡林先生1935开始在德国留学十年,二战结束德国战败后才得以回国——引者注)对德国法西斯政权,我是目击者,是有点发言权的。我初到的时候,柏林的纳粹味还不算太浓……希特勒的相片到处悬挂,卐字旗也随处可见。人们见面时,不像以前那样说一声“早安”“日安”“晚安”等等,分手时也不说“再见”,而是右手一举,喊一声“希特勒万岁”,便能表示一切。①

文中多次写到学校里挂着“多哥的风景画,色彩鲜艳……印刷得十分考究”,学生们还在上面恶作剧地写上“多哥万岁”的标语,希特勒曾经发出过“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的叫喊,“大自然并没有为任何民族或种族保留这片土地的未来占有权。相反,这土地是为有力量占领它的人民而存在的”,希特勒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引导德国“从目前有限的生存空间走向新土地”,“必须努力消灭我国人口与我国面积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在这种意识支配下的德国,对内残酷惩治犹太人,对外实行侵略扩张。远在非洲的多哥,本来是德国的殖民地,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瓜分了,从威廉二世起,德国就有“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图谋,而希特勒在对外侵略扩张的起始阶段,首先是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多哥这片真正的“阳光下的地盘”当时被英、法占领,在所有学校中挂有多哥的大幅风景画,就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对外扩张侵略和殖民主义渗透教育,更是希特勒军国主义思想意识在学校的集中体现。

所有的学校“肯定有必须挂尼采像的明文规定”,尼采的哲学思想与希特勒的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政策不谋而合。尼采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创造新的价值,这正是希特勒所需要的。尼采公开歌颂战争,宣称“宁可为战争而牺牲善行”,因为战争就是道德,强调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这都是希特勒喜欢的。所以在希特勒时代“所有的学校‘肯定有必须挂尼采像的明文规定’”也就不足为奇了。台湾学人傅佩荣先生说:“德国曾经受到拿破仑的侵占而丧失民族自信心,后来因为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出现而逐渐恢复。到了20世纪甚至出现希特勒这号人物。希特勒受到尼采‘超人’概念的启发,不仅在墙上挂着尼采的照片,并以此为借口,消灭所谓的低等民族,如犹太人。”②

“作者选取了教室走廊上的挂像、石膏复制品和石雕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而没有将笔墨用在对于战争的正面描述上,这正是伯尔用笔的独特之处。而这些艺术品恰恰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体现,其中蕴藏的思想就是导致那些如同伯尔一样的年轻人走上战场的幕后推手。”③——这正是作者匠心之所在。

我们今天解读文本,对这一特色也应予以重视。《语文学习》2010年9月刊载江苏省盱眙中学王义刚老师的《抓住“尼采的小胡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片断》,王老师认为:课文中“尼采的小胡子”曾出现三次,不妨将它看作是这篇小说的叙述标记之一,循此标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

这样的解读虽显琐碎,但是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二、 学校里的阵亡将士纪念碑

“普鲁士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还有,每所学校里都要有阵亡将士纪念碑,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布置各类光荣榜,鼓励学生珍爱生命,强身健体,勤奋学习,争创三好,全面发展……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希特勒时代在学校里布置的是阵亡将士纪念碑,鼓励不谙世事的青年学生为侵略战争去送死。

而这些却都是“普鲁士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从每一座城市都有以希特勒的名字命名的学校,而且学校里按规定必须要挂上希特勒的大幅画像,到学校里挂着“多哥的风景画,色彩鲜艳……印刷得十分考究”,到留着小胡子的尼采的画像,再到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

希特勒的施政纲领宣称:“儿童一旦达到有理解能力的年龄,就应启发他们的民族主义观念”,落实到行动就是“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而我们的民族心态却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④用没有受过良好教化和严格军事训练的国民去作战,是抛弃他们,是让他们去白白地送死。执政者不可轻易用兵。如需用兵作战,尤其是报国为民的正义战争,必须先教育和训练人民。否则人民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也不具备相当的技能,让他们盲目参战,必然牺牲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弃绝人民的行为。唯有“明耻教战”,才能克敌制胜,也只有视民如伤,具有仁者之怀的为政者,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戴。⑤所以孔子主张:“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⑥

如此说来,普鲁士中学里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实在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道具,解读文本不应忽视这样的细节。笔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此细节的解读,感觉效果也是颇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