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开放和共享”为核心理念的精品课程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主题对精品课程的文献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当下精品课程研究的重心己转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应用和评估。研究提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遵循“精品、开放、共享”的原则,应秉承“文化资产”的建设理念,侧重信息共享、提高教学有效性,注重统一规划,注重宣传推广,完善共享机制等。

[关键词]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研究主题;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95-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9

引言

新世纪以来,通过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理念的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7年,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2011年,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未来五年将组织高校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下文简称为共享课)。

共享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拟对精品课程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使既有的精品课程继续发挥作用,并借鉴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l建设共享课,促进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精品课程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和过程,必然随着时代要求和技术进步向前发展。研究中的精品课程是普指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类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主要包括旧形态的精品课程(2010年以前)及新形态的共享课(2011年以后),具体见图1。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4-2012年的精品课程文献进行提取、维度体系分类、内容评判和信度分析,并逐一分析、综合、总结。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步:第一,确定研究总体研究目标、范围;第二,选择分析单位;第三,设计分析维度体系;第四,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第五,对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本文也依据此步骤,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2.研究对象

本文的文献来源中国知网(CNKI),以“精品课程”为关键词,检索到175篇文献(检索日期为2013年4月1日);以“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关键词,检索到8篇文章,输入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检索到7篇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献按内容分析单元的要求逐一筛选,剔除年鉴及与研究内容相关度较小的论文,研究共选取了163篇文献为样本,其中学术论文155篇,优秀硕士论文8篇。分析单元为每一篇完整的文章,凡结构完整的文章无论篇幅大小,均以一篇计算。

3.研究维度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所在学科规划、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实践教学基地,激励和评价机制建设等环节。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经验总结、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模式、队伍建设、学科案例、课程评价等层面。2012年以来载文则体现为共享课及视频公开课的经验介绍、政策解读等。因此,以抽样样本的研究主题为维度,将精品课程研究分解为:(1)基本内容研究:(2)调查研究;(3)经验总结研究;(4)机制研究;(5)实践研究;(6)综述类研究;(7)其他。具体见表1。

4.研究信度分析

研究的信度分析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研究中选取了两个评判员对样本进行评判。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R=n*K/[1+(n-1)*k],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n为评判员人数。经分析计算后得到K=0.804,R=0.913>0.90,故证明本研究有效。

二、国家精品课程研究主题分析

为更清晰的了解精品课程,研究对精品课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

表2显示,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推出“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精品开放课程”等项目。为此,精品课程受到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经验总结类的文献最多,其次为调查研究,实践研究最少,2012年研究则体现为共享课及公开课建设的经验总结、制作技术探讨等,具体分析如下。

1.基本内容研究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精品课程需要“立体化”、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精品教材;科学管理是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教学、学习成绩评定、师资队伍配备、课程建设过程及教学保证条件等。

2.调查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至今,效果如何呢?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调研分析,如对建设现状及教学有效性和可用性的分析;对发展与共享需求的调研;从传播学视角对视频公开课的调研,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的梳理等。这些研究都提出了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如标准化意识和版权意识淡薄、没有从学习者角度开发课程等;也提出了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统一规划课程,维护学习支持服务,实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等策略。

3.经验总结研究

经验总结是围绕具体课程,探讨其建设、应用的经验,包括政策解读、个案介绍等。如对精品课程开发包括课程内涵建设和技术加工的分析:对教育技术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与展望;从课程制作视角探讨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及推广应用等。此外,围绕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建设、技术应用等研究也较多。这些研究在分析精品课程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如课程内容更新率低、教学有效性差、缺乏后续资金支持等。

4.机制研究

机制的健全程度是衡量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涉及共享、运行、经费保障、知识产权、推广应用、评估等多方面。如对精品课程共享的目标、内容、运营管理机构、平台、教学过程、利益分配等环节的分析;对其工作机制,三级遴选竞争机制,荣誉授予和资金支持激励保障机制的分析:对其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的分析;对其评价研究集中在成果评价与背景评价,对实然层面项目实施产生的实际效果与现实影响却鲜有论及的评析等。

5.实践研究

精品课程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精品课程负责人应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型课程。如对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析;对精品课程申报材料与实践教学相关文本的分析,对本科类、高职高专类课程实践教学展开的比较分析等。总体说来,目前对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较少。

6.综述类研究

综述研究是对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情况的整体述评。如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追溯及对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建议;从课程分布、网站可访问性及应用情况对精品课程存在问题的剖析;对精品课程建设是与非的整体评价;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总结述评等。综述类研究有助于对精品课程的多视角认识和了解。

综上,目前对精品课程的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研究较多,但当下研究已逐渐转向共享课及公开课的建设、应用和评估。

三、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1.精品课程与共享课的比较

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延续与拓展,共享课与精品课程有何关联呢?为此,研究一方面通过解读政策文件,另一方面通过精品课程主持教师及制作人员的调研访谈,从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实施模式、规范要求、开放程度等层面整理出两者之间的区别,详见表3。

2.共享课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共享课要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传播,应包括两个衡量标准:一是资源必须优质;二是共享程度最大化。因此,共享课建设应遵循“精品、开放、共享”的原则。

(1)精品原则

精品课程是一个动态变量。“精”是指精致,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品”是指品质,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精品”体现在课程内容、资源建设和教学设计方面。从知识传授看,共享课要求教学内容达到精品水准;从认知能力看,要求教学方式达到精品水准;从资源建设看,应体现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强调优质;应采用“规划一开发一内部使用一”的建设模式,资源建设需经过专业团队(包括课程开发人员和授课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

(2)开放原则

共享课的开放体现为内容、标准和技术工具三方面。第一是资源的开放,通过信息、资源的流动实现陈旧知识的更新;第二是环境主体的开放,创建一个超越资源内容的开放学习生态环境,保证学习者与课程资源的交互:第三是共享协议(如CC,IMS、OKI、SCORM等互操作标准)及软件系统等工具的开放,即在技术方面需要内容管理系统(CMS)的支持,课程平台开发应采用开源软件或是在开源软件基础上的二次研发,遵循国际通用资源建设许可协议,方便系统间内容的互操作,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互操作。

(3)共享原则

共享课关注的是如何以网络为平台向校内外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应在开放的空间中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连通、拆分、重组和再造。因此,共享课建设应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增强资源的可移植性,形成联结学习社群;建立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建立宣传、推广、评价及管理体系,使开放、共享程度和效果、效益达到最大化。共享和开放需要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只有标准化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共享和开放。

3.对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历时八年、耗资巨大、涉及面广大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于2010年结束,舆论一片沉寂;比照工程启动之初的热闹喧嚣,难免有不合常态之感。分析获知,精品课程从申报、评审、公示、批准到管理,基本上是在陈旧思想和开放环境的矛盾中艰难跋涉的过程。因此,共享课建设应从评估体系、资源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考量,通过整体规划提升教学应用水平及教学质量。

(1)侧重信息共享,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为高效优质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在支持教学发展和改革进程中需要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基本架构课程信息和资源;第二是为教和学提供学习发生的空间,从教学环节的深度整合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第三是通过网络资源建设,形成独特的混合教学特色,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既往的评估导向下的精品课程,没有发挥其对学习的有效支持、辐射作用弱。因此,侧重信息的共享,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共享课建设的首要任务。

(2)秉承文化资产的建设理念

作为一种数字化资源形态,精品课程把课程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对推进文化传承起重要作用,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精品课程是一种以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为载体,由国家、高校或主持教师提供的,能够激发并满足教育者或学习者需要的公共物品;精品课程体现了非竞争性(即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和非排他性(即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或争取对该物品消费的权利之外)的公共物品属性。因此,可从公益性、无偿性、非营利性等角度建设共享课。

(3)注重统一规划

在我国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中,政府仍然担当着重要角色。既往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政府干预意识过强,削弱了学校及教师的权利和积极性,降低了课程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应从全局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寻求“放权”与“调控”的平衡,提高共享课的使用效益,相关部门应承担建设、服务的监管职责;应借助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课程教师、学习者多方的力量,真正将精品课程(共享课)建设成为国家支持、非盈利部门推动、全民参与和共享的教育共享服务体系。

(4)注重宣传推广

精品课程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一方面覆盖范围小,局限于国内高校;另一方面负责课程推广的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及各校园网等平台都不重视最终的推广效果。因此,共享课宣传应秉承“开放共享”理念,相关部门应定期宣讲课程建设的意义、要求及对社会、学校、个人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真正使共享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终身学习;同时依托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将课程资源翻译成外文,推进共享课建设的国际化步伐,扩大世界影响力。

(5)完善保障机制

共享课效果的体现关键在于能否有效的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共享机制,即在共享课提供者、使用者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形成利益平衡。教育部应承担起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和宏观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政府投入的长效机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区域课程资源、彰显地域特色、构建高校联盟;高校应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实施共享等方面发挥作用;专家提供咨询,进行认证和评价;企业提供技术上和实践上的支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同时各利益主体还应建立共享课建设激励机制及专项资金使用审查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收益。此外,还应转变共享课的评价方式,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

总之,精品课程研究是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优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做到尽善尽美,需要在实践中对具体问题不断分析、探索、修正和完善,最终实现优质课程资源能够供给教育质量的提升,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注:资料来自教育部政策文件、相关网站及精品课程主持教师、制作人员访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