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冠冕”并不皆“堂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冠冕”并不皆“堂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笑纳”并非笑着纳

在“笑纳”一词中,“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之意。“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而有人却把“笑”错误地理解为“因为高兴而笑”,会在对方送礼物给自己时说“笑纳”。

“笑纳”被用错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某地曾悬挂这样的横幅:“做好东道主,笑纳远方客”。客人可以“笑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笑纳”一词的本义来看,它是有专指的范围的,即只能纳物,不能纳人。“笑纳远方客”,从字面上解释,即要对方把“远方客”作为礼物收下,这不成了笑料了吗?

冠冕并不皆“堂皇

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词义所指并不一样,虽然连用,却有严格的区别。

古代人称帽子为首服,“冠”在古汉语里的第一个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称。古时,人的社会地位不一样,“冠”也就不一样:庶人戴缁布冠,是用深黑色的布制成的帽子。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缯制成。冠的第二个意思是冠礼。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士二十而冠。

与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为首服之最尊者。冕的大致规格如下: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一般来说,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戴冕。

“此致”乃到此结束

几乎所有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敬礼”的意思比较清楚,“此致”是什么意思,跟“敬礼”又有什么关系,却是众说纷纭。

先看一个例子,此例出于《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六册》,在《1935年4月1日致徐懋庸》的结尾,鲁迅先生这样写到:“此致,即请道安。”在《1935年8月3日致李霁野》的结尾,鲁迅先生写到:“此致,即颂暑祺。”鲁迅先生这样的用法,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此”者不是指后面的“道安”“暑祺”,因为在“道安”和“暑祺”前有“即请”“即颂”来引领。既然如此,“此致”和后面的“暑祺”就不可能再有动宾关系。同理,“此致”和“敬礼”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是动宾关系,或者说,二者在词义上不存在任何直接关系。

那么,“此致”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从古文中传承下来的一种用法。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表达的意思是“我要说的事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同样,下发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命令的公文末尾要用“此令”……所有这些,其实都是煞尾语。

所以,从惯例上讲,信件的结尾,“此致”和“敬礼”都必须单独成行。

“蓬荜生辉”是谦词

“蓬荜生辉”又可说成“蓬荜增辉”“蓬荜生光”“蓬闾生辉”, 表示“简陋的房屋也发出了光辉”。其中,“蓬”指“蓬草”;“荜”通“筚”,即用荆条、竹子等编制成的篱笆等物。“蓬荜”连用,是“蓬门荜户”的略语,比喻穷人住的房子。如杜甫在《客至》中写到:“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虽然这只是诗歌中的比喻,但也能说明杜甫当时的生活很贫苦。

用错这个词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种。第一种为不了解该词的意思,如曾经有一篇题为“葡英大战:任意球蓬荜生辉,英格兰险复仇葡萄牙”的报道,显然是错误的。任意球踢得再好,也谈不上“蓬荜生辉”。还有人声称“让我的2011年蓬荜生辉”,也许他本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可别人就有些发懵了。

第二种是不知道“蓬荜生辉”是谦词,多用于对他人来访或题赠字画表示感谢。所以,这个词只能出自本人之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例如:“在您的房间内种些花草,一定会蓬荜生辉的。”“用灯饰装扮你的家,让你的家蓬荜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