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腔道介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826例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腔道介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826例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应用ZRL—Ⅱ—A型腔道介入治疗仪进行腔道介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综合门诊男科治疗室,将患有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利用ZRL—II—A型前列腺治疗仪以及配套材料五腔带囊电极导管接受腔道介入治疗进行治疗效果的观察。结果:使用ZRL—II—A型前列腺治疗仪进行慢性前列腺炎治疗后患者均感到治疗效果明显,症状有所改善,临床治愈率达到72%,明显好转率为21.45%,好转率为5.92%。结论:使用腔道介入治疗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提供一条新型、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腔道介入;慢性前列腺炎;电极导管

腔道介入是一种新型的腔内治疗仪,通过特制的双囊电极导管,将两个球囊分别定位于膀胱及前列腺尿道部位,形成闭合腔道,同时灌注高效能杀菌药物,利用生物闭合电路原理在导管电极周围产生高频电磁场效应,当电磁场能量被组织吸收后转变成热能,再反作用于病灶组织,起到治疗效果。

自2007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综合门诊部男科治疗室对182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行前列腺炎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者,均使用ZRL—Ⅱ—A型前列腺炎治疗仪进行治疗后效果明显,进行随访观察后,临床症状改善,现将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26例患者中年龄从22~72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6个月;不洁性生活史患者397例,占治疗病例数的21.74%;伴泌尿系统尿路感染者112l例,占治疗病例数的61.39%;合并检测前列腺抗原两项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排出前列腺癌可能)患者41例,占治疗病例数的2.24%;均在院外曾经口服前列腺炎的药物治疗。

1.2 主要临床表现

排尿无力、排尿困难195例,占治疗病例数的10.67%;尿频、尿急尿不尽1170例,占治疗病例数的64.07%;尿道口分泌物增多227例,占治疗病例数的12.43%,小腹坠胀259例,占治疗病例数的14.18%;会阴肿胀279例,占治疗病例数的15.27%;红肿疼痛145例,占治疗病例数的7.99%;低下1195例,占治疗病例数的65.44%。

1.3 主要临床检查

1.3.1 给予参加ZRL-Ⅱ-A型前列腺治疗仪治疗的患者均行肛诊及前列腺液常规细菌培养检查(EPS—liT)及药敏检查直肠指诊示:前列腺质地硬不均匀,表面光滑,体积稍增大,有压痛。前列腺液常规检查:WBC>10~20个HP为387例,占治疗病例数的21.19%;WBC>20~40个HP为886例,占治疗病例数的48.52%;脓细胞在10~20个HP为177例,占治疗病例数的9.69%;脓细胞在20~40个HP为82例,占治疗病例数的4.49%;卵磷脂小体减少1424例,占治疗病例数的77.98%;96例前列腺内有死,占治疗病例数的5.25%;滴虫58例,占治疗病例数的3.17%;霉菌123例,占治疗病例数的6.7%。B超示:前列腺体积增大1508例,占治疗病例数的82.58%;前列腺回声不均匀,部分钙化有结石1387例,占治疗病例数的75.9%;最大尿流率

1.3.2 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及致病微生物培养检测结果 可见大肠杆菌的有748例,占治疗病例数的40.96%;金黄葡萄球菌438例,占治疗病例数的23.98%;支原体感染有876例,占治疗病例数的47.9%;衣原体感染有36例,占治疗病例数的1.97%;霉菌有524例,占治疗病例数的28.69%;淋球菌有21例,占治疗病例数的1.15%,滴虫有20例,占治疗病例数的1.13%;未检测到细菌及致病微生物的有153例,占治疗病例数的8.37%;说明有些患者合并不同感染未注明,这里将合并感染病例与单个感染病例共同记录。

2 治疗方法

2.1 材料准备

2.1.1 ZRL—Ⅱ—A型前列腺治疗仪为电脑智能控制设备,运用生物闭合电路,高频电磁场原理,配备B超定位可视系统、温度、强度调控系统。

2.1.2 五腔带囊电极导管型号为14FR双球囊导管,正负电极以及温度探头,治疗导管电极两侧开有用于高压灌注药物的通路。

2.1.3 其余治疗物品如:利多卡因胶、10 ml注射器、无菌导尿包、无菌手套、夹一付、尿袋、中单、消毒剂等物品。

2.2 患者准备

2.2.1 治疗前根据前列腺液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确定患者感染致病菌并选择合适的特异性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2.2.2 排查患者均无急性泌尿系感染、无出血倾向、急性尿潴留、重型糖尿病、无心脏起搏器、治疗部位均无金属植入。

2.3 治疗方法

2.3.1 心理护理治疗前讲解配合要领、注意事项、解除思想负担。

2.3.2 操作步骤

(1)患者平卧,打开ZRL—Ⅱ—A型前列腺治疗仪B超可视系统,检查尿道有无异常;消毒液消毒外、部以及尿道口(重点)。(2)向患者尿道内注入2%利多卡因凝胶,夹夹住冠状沟,防止麻药外流,并进行尿道向后挤压按摩使麻药进人前列腺尿道部位;检查电极导管,检查导管有无粘连、漏气,腔道是否通畅,5min后缓慢轻柔插入电极导管(注意尿道的两个生理弯曲、三个狭窄部位)至膀胱球囊进入膀胱内,见尿后连接尿袋于导尿管腔;分别向膀胱球囊注入5—7ml无菌生理盐水,向外轻拉电极导管有阻力即可(不可用力牵拉);向尿道球囊注入1~2 ml无菌生理盐水,使尿道在前列腺部位形成闭合的腔道。经过注药腔推注15~20ml特异性药物,连接所需灌注药物与注药小孔连接,调整滴速进行持续滴入。接通导管电极,使治疗探头电极产生生物闭合电路,在高频电磁场效应下,将药物离子快速导入病灶深部。调控温度至38%-42℃,强度控制在50%~60%并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温度、强度调解,观察温度、强度曲线运行情况,注意观察病人反应。时间每次50~60min;3~5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温度、强度严格参照ZRL—Ⅱ—A型前列腺治疗仪的技术参数进行调节。(3)治疗结束,退出程序,断开导管电极,将剩余药液继续滴入尿道5min;依次抽净尿道球囊、膀胱球囊的生理盐水,缓慢拔出电极导管。

2.4 治疗效果

2.4.1 评价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EPS—RT正常,细菌培养及致病微生物转为阴性。临床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EPS—RT好转,细菌培养及致病微生物转为阴性。临床无效:临床症状无效,EPS—RT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改变,细菌培养及致病微生物检测为阳性。

2.4.2 评价结果①治疗前EPS细菌及致病微生物培养阳性比例数有1393例,占治疗总人数的76.28%,阴性比例数有433例,占治疗前23.72%;治

疗后EPS细菌及致病微生物培养阳性比例数有426例,占治疗总人数的23.32%,阴性比例数有1400例,占治疗前76.68%。②治疗前后EPS—WBC计数比较治疗前EPS—WBC计数

3 腔道介入后的治疗和护理

根据EPS—RT、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患者情况:(1)给予特异性抗菌素治疗,静脉输入抗菌素7—10天后给予口服抗生素7~10d进行巩固治疗。(2)给予活血化瘀散结止痛药物口服,给予补。肾益气药物口服。(3)对症治疗针对尿频、尿痛、血尿患者给予止痛、止血药物的治疗。(4)鼓励患者多站立、多饮水;不骑自行车、不吃辛辣刺激食物,戒酒、禁性生活1个月。(5)注意个人卫生,每日温水清洗外,保持、褶皱的清洁、干燥。(6)给予心理护理针对焦虑、恐惧、心理负担重的患者加强心理疏导,讲解患病原因、发生经过、危害性以及治疗方案、预防措施,消除患者顾虑,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4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临床症状繁杂,高发人群多以青、中年男性为主,因持续反复发作而发生泌尿系生殖器系统感染。当患者出现前列腺区域不适、疼痛或排尿困难、排尿异常以及尿道出现异常分泌物影响患者的生活。前列腺炎的治疗是泌尿男科疾病的难题,临床多以抗生素全身输入治疗,配合中药汤剂坐浴、清洗及口服用药的方法治疗,因前列腺解剖位置较深,腺体外有类脂膜保护,前列腺组织内形成血一前列腺屏障。加之慢性前列腺炎发作时,腺体肿胀、充血,腺液及炎性分泌物潴留,导致腺小管堵塞,腺管、腺泡、间质炎润、水肿,形成脓肿、瘢痕、病灶周围纤维化,导致局部循环血液不畅,不利药物吸收,很难在前列腺炎症部位达到有效浓度,治疗效果差,病原体在局部大量繁殖,进一步加重局部炎症反应,腺管堵塞、纤维化程度,最终导致病人反复治疗效果不佳,形成难治性前列腺炎。

我院门诊泌尿男科诊室使用的前列腺炎治疗仪,利用微波热疗、高压定位、电解闭合腔道,在前列腺炎局部灌注敏感的杀菌药物。利用生物闭合电路原理,在电极周围产生高频电磁场的热效应、震荡效应,使病灶局部升温,加速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提高组织通透性,改善腺泡小管上皮细胞类脂膜的通透性,将抗菌素以较高浓度均匀渗透进入腺泡小管内杀灭致病微生物,加快炎性产物排出,利于炎症的吸收、消肿;加强细胞代谢促进组织修复;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局部免疫吞噬细胞功能。

经我院门诊泌尿男科诊室治疗的患者行腔道介入术后,自感症状减轻,治愈后随访3~6个月进行复诊,行前列腺液、细菌血培养检查后未见致病性病原菌,未发现排尿困难、尿线细速患者,无复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会腔道介入普遍患者能够接受40℃-45℃温度,40%~50%的治疗强度,治疗效果明显,药物导人充分。因此,我男科治疗室认为腔道介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安全、无创、效果明显,符合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要求。

参考文献

1 郭应禄,李宏军.前列腺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08

2 韩见知、庄乾元,实用腔内泌尿外科[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

3 顾方六.现代前列腺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