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90后”中学生诚信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90后”中学生诚信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现一 绝大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与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良好,但六成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状况感到不满意。

发现二 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诚信的价值和重要性表示高度认同,但同时也有一半中学生认为“做老实人吃亏”。

发现三 仅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对诚信内涵有完整、准确的认识,初中生、高中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

发现四 在学习诚信表现上,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时有发生;在交往诚信表现上,中学生与熟人交往时诚信度高,与陌生人交往时诚信度低。

发现五 对中学生不诚信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社会风气,网络对初中生和农村学生诚信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大。

一、问题与方法

90后”中学生是当前中学生的主体,他们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于这样一个变革时代,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90后”中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就诚信价值观而言,传统的诚信观念在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思潮面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各种不诚信事件在社会各个领域时有发生。探讨和了解“90后”中学生的诚信现状,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其道德状况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增强其诚信意识,引导其诚信行为,塑造诚信公民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调查主要通过编制相关调查问卷并辅以典型访谈等质性研究方式,对包含初中生、高中生在内的中学生群体就诚信评价、诚信价值认同、诚信内涵认知、诚信行为表现、影响诚信因素等方面进行调研,以便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90后”中学生的诚信状况。

问卷经过向相关专家征询意见以及对部分学生试测后反复修订而成。正式测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向有代表性的农村和城市学校中学生发放了1 430份问卷,共回收1 362份,有效回收率95.2%。在被调查的1 362人中,陕西咸阳559人,辽宁大连570人,北京233人;初中生668人,高中生692人(缺失2人);男生670人,女生688人(缺失4人)。

调查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对相关数据主要进行了描述分析、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绝大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与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良好,但六成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状况感到不满意

一方面,超过85.0%的中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诚信状况良好;另一方面,中学生对社会诚信状况的评价不高:10.8%的人认为很不诚信,50.5%的人认为不太诚信, 35.6%的人认为较有诚信,仅有3.1%的人认为很有诚信。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状况感到不满意。这说明成人社会的诚信危机的确影响到了“90后”中学生。

(二)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诚信的价值和重要性表示高度认同,但同时也有一半中学生认为“做老实人吃亏”

无论何时,诚信对于个体或社会都是重要的。这一点在这次调研中得到了印证:有91.0%的中学生对于“诚信已不再重要”的说法表示不认可。同时,对“老实人吃亏”这一观点持赞同态度的中学生占51.4%,持否定态度的占48.6%。从频数上看,持这两种态度的人很接近。以上两个方面的数据看似矛盾,实际上是可以解释的,这反映了中学生诚信态度上的“相对性、条件性”特点,即中学生在一般意义上普遍觉得诚信很重要,而且是“绝对重要”,但一旦具体化并涉及自身利益时就会觉得“老实人吃亏”,为了避免“吃亏”,诚信就由“绝对重要”变为“相对重要”了,对于诚信重要的认同度自然就降低了。

(三)仅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对诚信内涵有完整、准确的认识,初中生、高中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

诚信作为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实无欺、信守承诺是诚信最基本的内涵。在对诚信内涵的六个正确选项的选择中,中学生首选的是“说到做到,信守诺言”(90.9%),说明中学生对“守信”的认可度最高;其次依次是“诚实”(82.9%)、“不欺骗他人”(77.9%)、“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76.0%)。从总体上看,四分之三以上中学生将以上选项当作诚信最重要的内容,说明中学生对诚信的内涵有基本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尚有近一半的中学生并未意识到“不欺骗自己”或“不说假话”也是诚信很重要的表现,反映出中学生在诚信理解上的偏颇。总体来看,中学生对诚信内涵完全理解正确的比例只有22.9%,理解程度有待提高。同时,经卡方检验发现,初中生、高中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高二学生选对1~4个选项的比例较初二学生高,但初二学生选对5~6个选项的比例却较高二学生高,这反映出初中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更具有全面性。但是,在对干扰选项“讲义气”和“努力学习”的选择上,高中生错选比例显著低于初中生,这显示出高中生对于诚信的本质性理解更深刻一些。

(四)在学习诚信表现上,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时有发生;在交往诚信表现上,中学生与熟人交往时诚信度高,与陌生人交往时诚信度低

考试事关学生切身利益,最能反映学生的诚信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16.5%的中学生认为周围经常有作弊行为。进一步考察在“无人监考时是否作弊”情境中的诚信表现,发现:76.0%的中学生选择“考出真实水平”,即便在好成绩诱惑的情况下也能坚守诚信;12.2%的中学生选择“别人抄我就抄”,表明这部分人在“不能让自己吃亏”的利益动机驱使下也会放弃对诚信的坚持;8.1%的中学生表示“不会就抄”,显示出对于诚信的漠然;3.7%的中学生表示“不抄”,发现有抄袭的就“举报”,显示出对诚信的坚守。

学生日常交往是反映学生日常诚信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约九成中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坚守承诺,克服困难“赴朋友约会”;在与老师或家长交往中,85.0%的中学生偶有说谎,超九成的中学生会如实告知考试成绩,显示出较高的诚信度。但是,中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却表现出“低人际信任”,无论是面对现实中“借手机给陌生人”还是网络中“向陌生人讲真话”: 67.8%的中学生选择“帮对方打电话,但不会借出手机”,61.9%的学生上网时从不或偶尔才讲真话。将中学生选择的频次以及选择位次加权处理后的统计结果表明:在中学生心目中,自己信任的人按程度高低排序依次为:父母、好朋友、老师、其他亲人、自己、同学和陌生人,这反映出中学生信任对象具有依血缘远近和感情亲疏决定信任程度的发展特点。

(五)对中学生不诚信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社会风气,网络对初中生和农村学生诚信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大

中学生认为对其不诚信行为最具影响的因素,出现频次最高、排在首位的是社会风气,然后依次是家庭成员、朋友和同学、网络、校风。这些因素均可以视为环境因素。进一步对这些因素进行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初中生认为网络的不良影响要胜过朋友和同学,农村学生认为网络的消极影响力更大,网络仅次于社会风气排在了第二位。这种排序可能与初中生自控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薄弱,农村家庭中父母忙于生计、外出打工、亲子沟通少而不畅有关。学生依赖网络,久而久之,近墨者黑,网络中种种失德、失信的言行必然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当前“90后”中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度较高,具有一定的诚信观念,诚信行为表现较好。与此同时,调查中所反映出的诚信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中学生的诚信行为因人、因境、因事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相对而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诚信表现低于非情境性;涉及自身利益时的诚信表现低于利益无涉时的表现;与陌生人交往时的诚信度低于熟人;内在诚信观念脆弱,易受环境影响和冲击;年级越高,诚信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越复杂。为此,无论是“90后”中学生的诚信意识水平还是诚信行为表现都亟待加以提升,诚信教育亟待加强。

(一) 正视社会环境问题,增强诚信教育的时代性和人文性

身处信息开放的时代,社会环境对中学生诚信影响更加深刻。社会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诚信的把握、理解、践行、坚守和信奉。忽视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是很难取得应有成效的。

对此,一方面,学校诚信教育要体现时代性,不能只讲“桃花源”里的美好,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甚至丑恶现象,而应与时俱进,大胆对当前社会中的各种诚信困境做出回应,引领中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辨别,促进中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进而自主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学校诚信教育要彰显人文关怀,切实关照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诚信困惑,譬如如何处理隐私与诚信、维护朋友关系与诚信、免受责罚与诚信问题等。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些矛盾与冲突、困惑与迷惘,正是教育的契机。学校和教师必须敏感地觉察到学生的道德需要,了解学生的道德诉求,准确把握他们面临的诚信难题,及时帮助他们剖析诚信问题根源,引导他们走出诚信困境。在这里,有效的引导是他们形成诚信信仰、践行诚信行为的关键。这种引导不是教育者居高临下的说教,或冷冰冰的规训,而是教育者以善解人意的人文情怀和气度,更多地从人性、人的心理层面来分析问题的正当性、合理性、条件性,引导学生把握正确处理这些诚信难题的基本价值原则,由此使他们获得道德人格成长。

(二)正视师生关系问题,营造学校生活中的诚信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学生的信任对象中,教师被列在家人、朋友之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师生信任度的关注。一般来讲,诚信与信任是相互递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对所信任的人通常是诚信的,而诚信之人通常也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反之,如果人们彼此间缺乏起码的信任,那么诚信将不可能产生或存续。师生关系亦是如此。访谈中发现,如果教师的言行不当,出现不诚信行为,如让学生配合做假课,对学生评优评奖暗箱操作,都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并由此对其诚信观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

这就警示我们,首先,诚信教育需教师先行。诚信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诚信的学生,诚信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的诚信行为是培养学生诚信行为的基础,教师应将诚信准则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对学生必须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求学生诚实,自己首先要不说虚假的话;要求学生守信,自己就绝对不能食言。其次,应以诚信的学校环境涵养诚信。培养学生诚信品质,营造学生信任、信赖的教育环境,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非常重要。一所学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显性的课程和教学,学校的所作所为和文化传统、教师的一言一行、班集体的氛围这些“隐性课程”同样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学校应让学生始终浸润在立德树人的良性环境中,时刻吸收到诚信做人做事的正能量。

(三)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促进学生诚信自律

养成诚信品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至关重要。调查发现,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悖反现象,这与很多研究结论相同。进一步分析发现,诚信认知得分越高的群体,其诚信行为表现就越好,两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诚信认知越正确、诚信意识越强烈,诚信信念越坚定,其诚信行为就越易发生。

因此,学校教育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由诚信认知向诚信行为的有效转化上,需要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诚信状况进行正确归因,促进学生诚信观念的内在化,最终使学生达到诚信自律。“90后”中学生诚信缺失固然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但那只是外因,学生缺乏内在的诚信自律才是根本。为达成诚信自律,诚信教育要遵循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着力培养学生个人内心信念,重视其诚信认知水平的提升,坚定其诚信意志,增强其诚信意识,践行其诚信行为,实现“知”“信”“行”的转化。教育中,应该多设计一些利益冲突情境或诚信两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辨,提高其诚信判断力和水平,培养其诚信意志力和自主选择能力。

(四)发挥家长作用,通过家长的诚信来影响中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是学生诚信发展的重要影响源,他们的诚信状况会直接对子女的道德成长产生影响。

因此,学校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价值观。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向家长传递正确价值观,要让家长意识到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所主张的价值观念,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间影响孩子的意识与行为,进而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道德责任。要引导家长努力营造一个讲诚信的家庭氛围,从小事着眼,诚信做人做事,处处做孩子的诚信表率,让孩子从小在诚信的环境长大,促进孩子良好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

【杨莉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