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战略构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战略构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市和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市,这个区域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方。2002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由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并启动,几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充分肯定、对湖北未来发展的殷切希望和对中部地区的高度重视。实施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没有现成模式,没有特殊政策,没有明确的项目安排,一切都有待于自身探索和试验。这就需要加强战略研究,实行战略整合,搞好统筹规划,把握正确方向,真正将试验区建设成为既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又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成为带动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引擎。

一、试验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战略指导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是党的十七大之后国家确立的首个试验区,是国家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所以,试验区建设要与十七大战略布局相吻合,从而获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

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构思,为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地处中部的湖北省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够,缺乏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环境与创新氛围。因此,试验区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主导,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各种关系,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增添开发创新的动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要根据新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实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推进,努力避免“短板效应”。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弘扬楚文化荜路蓝缕、追新逐奇、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大胆创新,勇于进取,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试验区建设的各个环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改革开放水平,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试验区建设要突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战略主题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具有速度优先、政策优惠和点状提升的特点,缺少资源及环境条件相配套,这样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则强调综合配套、好字优先、区域协调,明确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作为建设主题。具体讲,就是将传统的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两步走”,转变到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并举“一步到位”;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到通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按照十七大精神,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根据湖北多水、少煤、缺油和人多地少、产业相对密集的特点,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实施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善武汉城市圈及湖北能源资源过度受制于外的状况。妥善处理好资源节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三、试验区建设要强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要求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中部比较发达的城市圈,是湖北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地区和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应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这也是国家对设立试验区的基本要求。湖北是科教大省,但在发挥科教优势,实现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方面却存在着“软肋”。武汉科研院所的综合实力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现在已经形成学科体系较为齐全、在校教师及学生人数众多、科研成果丰富的良好局面。而且科教资源大都聚集在武汉东湖四周,“武汉・中国光谷”,在全国众多高科技开发园区中占有突出地位。要发挥武汉科研院所的优势,按照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求,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发挥武汉科研院所在激光及基础软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领域的优势,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以科技创新的优势弥补湖北远离沿海所产生的外向型经济的不足。通过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武汉城市圈产业统筹,形成合理的梯度转移。要依托武汉大科技,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力度,使之成为打造活力武汉、创新武汉的先导。依托武汉大市场,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还要依托武汉大交通,积极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武汉城市圈总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四、试验区建设要立足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生产力布局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实施了沿海沿边开发、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设立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经济特区和试验区,形成了南部--深圳特区、东部--上海浦东新区、北部--天津滨海新区、西部--重庆成都试验区等四个经济增长极。现在,国家把目光聚焦中部地区,就是希望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能够走出一条适用范围更广的发展路子,通过聚集与辐射作用带动湖北及中部地区共同发展。武汉城市圈位于我国版图中部,自古以来就有“九省通衢”美誉,如今东西大动脉长江与南北大动脉京广、京九铁路,以及其他多条高速公路及铁路在这里垂直相交,呈“四面开花”格局。因此,武汉城市圈及湖北是我国经济地理位置上最为典型的中部地区。没有中部地区的崛起,我国改革开放就不完整、不完善。中部地区不发展,中国经济巨龙必然缺乏腰部支撑,难以实现腾飞。要抓住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战略机遇,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推进武汉城市圈及湖北其他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借以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区位优势,加强我国东西交流和南北沟通,促进国家生产力布局由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向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推进,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使武汉城市圈及湖北成为我国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五、试验区建设要与省域经济战略布局相呼应

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处于湖北省域之内,实现与省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其对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国家批准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武汉是湖北省域经济的中心,同时还有宜昌、襄樊两个省级副中心。如果把武汉视为湖北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那么,沿长江及宜黄高速公路沿线、沿汉江及汉十高速公路沿线就成为“骨架”,全省县域经济则成为“身躯”。推进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必须实现“龙头”与“骨架”、“身躯”的呼应与互动。为此,要做到“三加强”。

第一,加强以宜昌为重点的鄂中南沪蓉高速公路城镇带的互动。

沪蓉高速公路由东向西横贯湖北省全域,而且与长江、清江、宜万铁路处于大致平行状态,特别是宜昌为长江三峡工程大坝所在地,由此所形成的以宜昌为重点的鄂中南沪蓉高速公路城镇带是湖北省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地带。三峡工程具有发电、防洪、水运等巨大的综合,特殊的水电资源成就了宜昌水电城的特殊地位。要将三峡工程后期建设与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有机结合,重点加强水运、防洪、水电、道路、旅游、移民开发等设施建设的统筹,科学制订三峡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宜昌市按照现代化国际水电旅游城的方向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地设计与建设,使之成为武汉市后花园,成为湖北西部的重要支撑点。做好恩施与武汉、宜昌在交通、信息、能源、旅游方面的统筹布局,强化武汉与鄂西乃至重庆、成都等西部地区的协调联动。同时,加强武汉城市圈与荆州市在农业及物流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其对江汉平原及湖南洞庭湖平原的辐射作用。

第二,加强以襄樊为重点的鄂西北汉十高速公路城镇带的互动。

汉十高速公路沿线的孝感、随州、襄樊、十堰等市在产业结构中有一个共同特点,近年来都提出大力培植汽车支柱产业,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孝感市紧邻武汉,现有三江航天集团下属的一批“三线”迁建汽车企业,还有中法、中德、中国-白俄罗斯等合资汽车企业,现已初步形成汽车工业体系。襄樊市建有亚洲最大的汽车试验场、亚洲最大的中重型车桥生产厂、全国最大的汽车动力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汽车座椅调角器生产基地,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随州市大力发展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国内目前唯一的“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称号。十堰是二汽成长发展的摇篮,虽然面临二汽重心逐步向东转移至襄樊、武汉的形势,但仍将是东风商用车的生产基地。因此,要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统筹汉阳及汉南汽车开发区建设,在武汉长江沿岸兴建城内汽车工业走廊,以此为核心及辐射源,着力推进包括武汉、孝感、随州、襄樊及十堰在内的湖北汽车工业城镇带建设。加强武汉与汉十城镇带其他城市的交流与配合,搞好分工合作与优势互补,全力打造鄂北汽车工业走廊,由此带动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县域经济的互动。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发达的农村经济及良好环境,是经济特区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试验区建设需要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能够为试验区发展提供必须的“养料”。 湖北是农业大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粮成本高,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所以,要充分利用武汉大市场、大交通、大科技的优势辐射广大农村;另一方面,利用湖北传统农业优势服务武汉城市发展。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重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通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不断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来源。利用“两型社会”试验区具有的先行试验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区域协调发展。真正做到,武汉城市圈强,县域经济就强;县域经济强,武汉城市圈更强。

总之,要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统筹各项改革方案,共同做好“新特区”建设大文章。着眼“两型社会”试验区在全省、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发挥更大作用,“由外而内”确定战略思路,明确战略定位,把握战略趋势。着眼实现“两型社会”试验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信息网络、生态环境、城乡发展一体化,“由内而外”确定各项具体改革方案,实现与地区有效互动,形成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与环境。着眼“两型社会”试验区科学发展以及满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内外互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建设人才“高地”、资金“凹地”、生活“绿地”、创业“重地”,全面提升以武汉城市圈为代表的湖北城市集群综合实力,努力开创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湖北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