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收入结构表的构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收入结构表的构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是用于计量经济活动的一种方法,会计报表是对其计量结果的总结,利润表是企业一定经营期间成果的总结,笔者尝试对利润表进行重新表述,并将其命名为收入结构表,对企业收入的构成予以分析,试图对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成果作出另一种解释,同时结合资产负债表、企业员工人数,得出相关数据: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单位员工创造的税收,员工的平均薪酬、单位员工创造的利润,用于企业自身的纵向比较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横向对比,以判断企业的发展状况。

一、会计的度量

会计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对记录经济活动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以货币为度量尺度,报告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过程、结果和一定时点企业持有资产的价值。会计计量是衡量各个利益相关方利益实现或受损的重要依据,其准确性受到度量尺度和度量方法的制约。度量尺度受制于货币价值及其变化,度量方法受制于会计概念框架体系。

1.价值的计量尺度

货币是会计用于计量经济活动的主要尺度,同时又是支持会计体系的四个假设之一,其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以货币为价值衡量的尺度及记账的单位;另一是假定货币价值不变,或变动不大而可以忽略。对于第一层含义这是历史的选择,大家达成了共识,在此不再表述;第二层含义“假定货币价值不变”就值得商榷。货币价值不变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货膨胀是社会的一种常态,反映在货币方面就是货币的持续贬值。通货膨胀有轻微通货膨胀和严重通货膨胀的区别,对于轻微的通货膨胀,根据经济统计资料显示,其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严重通货膨胀会对社会经济造成破坏。但是,即使轻微的通货膨胀,长期观察,也会使资产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1元钱2%的复利30年之后也会变成1.8114元,增加了81.14%,也就是说,长期的每年2%的通货膨胀30年之后也会使资产的价格增加81.14%。事实上,我们的经济存在周期性的恶性通货膨胀,长期来观察,更会对资产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货币价值不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货币价值的不断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在理论和实践的应用中需要对于这一情况做出客观的反映,还原其本质。

2.会计概念框架体系

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就是对各项经济资源的计量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计量办法,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具体的会计文件,多种理论和计量办法的存在使会计在计量具体的经济业务时有了可选择性,这就使同样一笔经济活动可以有多个计量结果,那么哪个计量结果更符合经济活动的客观本质呢?如“公斤”是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它有标准的“一公斤”的标本,大家都知道一公斤应该是多少,但如果有“八两、九两、一斤”等几种标准同时存在,我们就无法知道一个物体的真实重量。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就好比“八两、九两、一斤”同时存在一样,因此,我们有必要组织相关人员对经济规律和与之对应的会计计量进行研究,使其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对于现在可以研究清楚的部分,采用其作为会计计量办法,对于现在不能研究清楚的部分,在现有的计量办法中选定最接近客观实际的一种方法作为其计量办法,即将会计核算方法予以统一。

二、生产要素计量的特点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共同构成企业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企业之外别的企业或个人创造的价值,其价格是在交易过程中供需双方遵循市场交易规则公平交易的结果,对于三个要素的计量特点分述如下:

(1)劳动资料的特征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根据其使用期限的长短、价值的大小又将其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在其存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将其多少价值转移到产品或商品中去,就存在一个估价问题,对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估价方法(即折旧计提)有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更能符合其价值变化的规律呢?在选择折旧方法时更多的是应该考虑资产自身价值变化的规律还是我们希望其价值变化的规律呢?对于一个新建企业来说,筹建阶段的投入是全部资本化还是有选择的资本化?如果全部资本化是对企业形成过程价值的一个完整计量,而部分资本化则反映出来的是一部分投入,是一种负投资而非企业在筹建过程中一部分必须的投入。我们现行会计准则对其有选择的资本化是人为的干预对其进行扭曲,这与客观现实是不相符的。折旧方法的选择,也应该以其价值变化的客观规律作为选择的标准,研究、制定符合价值变化规律的折旧方法。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低值易耗品的摊销与固定资产采取相同的办法对待。

(2)劳动对象的特征是其价值随着加工、销售的进行而一次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或商品中,其在购买、运输、储存、加工、销售过程中均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对相应存在形式下的价值进行计量,同时在完成销售之前也存在受货币价值变化、劳动生产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价值也存在变化,但是以购买时的市场交易价作为其转移价值计量的基础,是适当的,虽然货币价值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是在交易的当时其价值就是那么多,并且其价格的变化也会反映在产品或商品的销售价格变化中,也是社会对各种产品、商品价值综合平衡的反映。

(3)劳动者是产品或商品价值的创造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价值是劳动者过去创造的价值,是当时货币计量标准下已经实现的价值,进入新的生产、交易、服务的环节时,劳动者又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添加到新的产品、商品、服务中。企业是社会中独立存在的经济体,通过交易的形式购买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对其劳动成果的补偿方式是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等多种方式体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通过合同的方式购买了劳动者一定期限的劳动成果,但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通过劳动的方式逐渐添加到产品、商品、服务中的,对劳动者的报酬也是以工资薪金等方式按月或年等约定方式支付,这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素,会计计量选择应该按实际支付工资薪金的数额对其确认计量,其价值也同劳动对象一样一次性做出补偿。

三、收入结构表的设想

生产要素由三部分组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会计核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其成本价一次性转移到产品、商品、服务中,另一部分是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的办法将其价值分批转移到产品、商品、服务中。本文以此作为构建收入结构表的基础,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企业价值的变化、收入的构成。下面就收入结构表的设想进行阐述。

收入结构表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和持有资产价值的变化。生产经营活动的构成又分为生产经营收入、转移劳动对象的价值、摊销劳动资料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三部分,转移劳动对象的价值、摊销劳动资料的价值是对过去劳动价值的补偿,新创造的价值反映其价值增加总量及分配情况。持有资产价值变化部分又分为两部分:利得或损失、持有损益,利得或损失反映企业以非正常经营的方式对其持有的资产处置的结果;持有损益反映在目前货币计量标准下,企业存量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是对存量资产过去计量结果的修正。具体内容为:

(1)经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企业利益增加的、与资本和借贷无关的总流入。

(2)转移价值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购买的其他企业或独立个人的劳动成果,包括一次性商品的消耗和可以重复使用商品的消耗。一次性商品指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材料,有助于产品实体形成的辅助材料,购买的服务等。重复使用商品是指可以多次使用的商品,具体是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分次摊销的低值易耗品等。

(3)新创造价值是指企业经营收入减去转移价值的余额。

(4)利得是一个时期内除那些导致经营收入或所有者投资等经济业务之外,由企业营业外的偶然的经济业务,或者由一切影响企业的其他经济业务和其他情况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增加。

(5)损失是一个时期内除那些导致营业费用或派给所有者等经济业务之外,由企业营业外的偶然的经济业务,或者由一切影响企业的其他事项或情况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减少。

(6)净利得或损失是指利得与损失的差额,差额为正是净利得,差额为负是净损失。

(7)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支付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8)财务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各项融资费用。

(9)各项税费是指企业因各种原因向政府上缴的各项税款和费用。

(10)资本使用费是指企业分配给股东的利润或股利。

(11)持有损益是指企业持有的资产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按照现在市场价格重新计量的价格与企业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是对历史成本法的修正,差额为正,则是持有收益,差额为负,则是持有损失,全部资产的持有收益与持有损失的差额为持有损益,差额为正则是总资产的持有收益,差额为负则是总资产的持有损失。

对于上述内容用表格的方式反映见表1。

四、收入结构表的应用

下面以举例的方法对收入结构表应用加以说明。

1.收入结构表的编制

【例1】甲公司是一个一般纳税人的商品流通企业,2009年1月1日的情况是:商场一个,是2006年12月建成并投入经营,建筑成本是500万元,可以使用50年,计提折旧采用直线法,不考虑净残值,2009年1月1日该商场建筑物价值是500万元,2009年12月31日该商场建筑物价值600万元,不包括装修费用;装修成本是50万元,可以使用5年,摊销方法采用直线摊销法,不考虑净残值;期初货币资金350万元,期末货币资金812.74万元;商品一批,价值600万元(含增值税);员工30人,月平均薪酬2000元。2009年购进商品3000万元(含增值税),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含增值税),2009年12月31日库存商品的价格是700万元,假定期初库存全部取得17%的进项税票,并且尚未抵扣,购进的商品全部取得税率为17%的增值税发票,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是7%,教育费附加的税率是3%,所得税税率是25%,没有其他税费,也不考虑纳税调整项目;本年度发生的办公、招待、差旅、运输等经营费用100万元;以本年度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10%分配股利,企业2009年1月1日从商业银行取得利率是8%的贷款500万元,股东投入的资本是1000万元,没有应收及应付账款。

甲企业2009年收入结构表编制如表2。

对以上计算的说明:

(1)对于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均采用含税计价,即包含增值税,因为增值税实施条例中规定的是计算应纳增值税的一种方法,这里对收入和成本采用含税计价更符合大家的习惯;

(2)转移价值=一次性使用资产转移价值+重复使用资产的转移价值;

(3)一次性使用资产转移价值=存货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期末余额+经营费用;

(4)重复性使用资产转移价值=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

(5)新创造价值=经营收入―转移价值;

(6)应纳税所得额=新创造价值―职工薪酬―财务费用―税费(不含所得税)+纳税调整;

(7)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8)新创造价值分配=职工薪酬+财务费用+税费(不含所得税)+所得税;

(9)经验损益=新创造价值―新创造价值分配;

(10)净利得或损失=利得―损失;

(11)可供企业支配的损益=经验损益+净利得或损失;

(12)股息红利=可供企业支配的损益×股息红利分配率;

(13)留存收益=可供企业支配的损益-股息红利;

(14)持有收益=∑单项持有资产的重置价-按照重置价应当计提的折旧摊销等-持有资产的净值-持有资产已经计提的持有收益+持有资产已经计提的持有损失;

(15)持有损失=∑单项持有资产的重置价-按照重置价应当计提的折旧摊销等-持有资产的净值+持有资产已经计提的持有收益-持有资产已经计提的持有损失;

(16)持有净损益=持有收入-持有损失。

2.几个经济指标

(1)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长期资产期初原值+长期资产期末原值)÷2÷职工人数=(500+50+500+50) ÷2÷30=18.33(万元/人);

(2)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流动资产期初余额+流动资产期末余额)÷2÷职工人数=(600+350+700+812.74)÷2÷30=41.05(万元/人);

(3)单位员工使用的资产=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18.33+41.05=59.38(万元/人);

(4)单位员工创造的税费=[税费(不含所得税)+所得税]÷职工人数=(63.93+201.02)÷30=8.83(万元/人);

(5)员工平均薪酬=职工薪酬÷员工人数=72÷30=2.4(万元/人);

(6)单位员工创造的利润=可供企业支配的损益÷员工人数=603.05÷30=20.10(万元/人)。

3.企业的纵向比较

继续“例1” 2010年的情况如下:

【例2】甲公司是一个一般纳税人的商品流通企业,2010年1月1日的情况是:商场一个,是2006年12月建成并投入经营,建筑成本是500万元,可以使用50年,计提折旧采用直线法,不考虑净残值,2009年1月1日该商场建筑物价值是500万元,2009年12月31日该商场建筑物价值600万元,不包括装修费用,2010年12月31日该商场建筑物价值700万元,不包括装修费用;装修成本是50万元,可以使用5年,摊销方法采用直线摊销法,不考虑净残值;期初货币资金812.74万元,期末货币资金1,220.16万元;商品一批,价值700万元(含增值税价,进项税额已抵扣);员工32人,月平均薪酬3000元。2010年购进商品3500万元(含增值税),实现销售收入4800万元(含增值税),2010年12月31日库存商品的价格是750万元,购进的商品全部取得税率为17%的增值税发票,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是7%,教育费附加的税率是3%,所得税税率是25%,没有其他税费,也不考虑纳税调整项目;本年度发生的办公、招待、差旅、运输等经营费用120万元;以本年度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10%分配股利,企业2010年1月1日偿还上年从商业银行取得的贷款500万元,同时从于2010年2月1日从商业银行取得利率是9%的贷款300万元,股东投入的资本是1000万元,没有应收及应付账款。(编制方法同2009年相同,具体见表3)。

2010年甲企业的几项指标如下:

(1)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长期资产期初原值+长期资产期末原值)÷2÷职工人数=(500+50+500+50) ÷2÷32=17.19(万元/人);

(2)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流动资产期初余额+流动资产期末余额)÷2÷职工人数=(700+812.74+750+1,220.16)÷2÷32=54.42(万元/人);

(3)单位员工使用资产=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17.19+54.42=71.61(万元/人)。

(4)单位员工创造的税费=[税费(不含所得税)+所得税]÷职工人数=(199.79+217.57)÷32=13.04(万元/人);

(5)员工平均薪酬=职工薪酬÷员工人数=115.20÷32=3.6(万元/人);

(6)单位员工创造的利润=可供企业支配的损益÷员工人数=652.69÷32=20.40(万元/人)。

几项指标的比较:

(1)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的变化=2010年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2009年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17.19-18.33=-1.14(万元/人),该指标的降低是由于人员增加引起的,长期资产并没有变化。

(2)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的变化=2010年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2009年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54.42-41.05=13.37(万元/人),该指标的升高是由于流动资金的增加引起的,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分析流动资金是否过剩。

(3)单位员工使用资产的变化=2010年单位员工使用资产-2010年单位员工使用资产=71.61-59.38=12.23(万元/人),该指标的升高主要是由于流动资金的增加引起的。

(4)单位员工创造税费的变化=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税费-2009年单位员工创造税费=13.04-8.83=4.21(万元/人),该指标的升高是主要由于流转税的升高引起的,2010年的流转税比2009年的流转税增加135.86万元(199.79-63.93=135.86(万元)),而流转税增加的原因是2009年存在起初进项税额,而2010年没有期初进项税额。

(5)员工平均薪酬的变化=2010年员工平均薪酬―2009年员工平均薪酬=3.6-2.4=1.2(万元/人),该指标的升高是由于职工薪酬增加引起的。

(6)单位员工创造利润的变化=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利润-2009年单位员工创造利润=20.40-20.10=0.30(万元/人),该指标的升高主要是由于销售额的增加。

4.同行业之间比较

假如甲企业所在行业2010年六项指标的平均值分别是: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25万元/人;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38万元/人;单位员工使用资产63万元/人;单位员工创造税费12.6万元/人;员工平均薪酬3.8万元/人;单位员工创造利润19.8万元/人。甲企业与行业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如下:

(1)2010年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行业2010年单位员工长期资产平均使用额=25-17.19=7.81(万元/人),企业单位员工长期资产使用额比行业低7.81万元/人,企业具体分析公司的长期资产是否能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工作需要。

(2)2010年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2010年行业单位员工流动资金平均使用额=54.42-38=16.42(万元/人),企业单位员工流动资金使用额比行业平均值高16.42万元/人,企业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是否存在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个别环节或几个环节存在效率较低。

(3)2010年单位员工使用资产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单位员工使用资产-2010年行业单位员工使用资产=71.61-63=8.61(万元/人),企业单位员工资产使用额比行业平均值高8.61万元/人,具体分析企业各类或各个资产的使用效率,是否存在闲置等。

(4)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税费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税费-2010年行业单位员工创造税费=13.04-12.6=0.44(万元/人),企业的单位员工税费负担高于行业平均值0.44万元/人,具体分析企业是流转税、所得税或其他税费的负担高,查找原因,需求解决办法。

(5)2010年员工平均薪酬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员工平均薪酬-2010年行业员工平均薪酬=3.6-3.8=-0.2万元/人,企业的平均职工薪酬比行业平均值低0.2万元/人,具体分析差距的原因,是否不利于稳定职工队伍。

(6)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利润与行业之间的差额=2010年单位员工创造利润-2010年行业单位员工创造利润=20.40-19.8=0.6万元/人,具体分析企业单位员工创造利润比行业平均值高0.6万元/人,是企业工作效率高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

5.不同行业之间比较

不同行业之间可以计算上述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各个行业的单位员工长期资产使用额、流动资产使用额、单位员工税费、单位员工薪酬、单位员工创造的利润,可以判断行业之间的公平性,也可以分析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或不足。

总上所述,使用收入结构表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可以更直观地反应企业的自身状况,也便于企业之间、行业比较,可以更好地满足利益各方对企业信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