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孩子的“攻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孩子的“攻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孩子的攻击”是其成长中出现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也是孩子发泄情绪、处理矛盾的一种偏激方式。一般来说,孩子的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骂、推、踢、抢别人的玩具和食物等,尤以男孩居多。许多家长都对此报以宽容的态度,认为孩子还小,出现攻击是因为缺乏处理问题和表达情绪的技巧。而实际上,心理学家指出:攻击性强的孩子总是习惯于采取暴戾、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长大后往往更容易犯罪。可见,这种行为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极其有害,家长必须予以纠正。

案例一:小虎与佳佳是邻居,两个孩子常在一起玩耍。一天,小虎突然拿起一根木棍向佳佳打去,口中还喊着:“我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吃俺老孙一棒!”好在大人及时赶到,制止了这场恶作剧,才没有让佳佳受到严重的伤害。

分析:这是典型的“模仿性攻击行为”。时下许多影视作品及网络游戏都充斥着血腥暴力的行为,大部分孩子(特别是男孩)都非常喜欢模仿其中的“英雄人物”,如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模仿“英雄人物”的样子对同伴进行攻击。由于孩子对自身行为的后果和影响缺乏考虑,往往不会掌握分寸,容易对同伴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对策:家长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一定要对节目进行过滤,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一些暴力内容。如果看了一些不好的镜头,可以和孩子展开讨论,分析生活中的暴力行为的坏处,以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孩子出现的“模仿性攻击行为”,家长要注意引导,让他明确自己行为的过错,避免再次发生。

案例二:星期天,小伟来天天家做客。妈妈对天天说:“小伟在幼儿园上课很认真,得过不少奖状呢,妈妈真希望有小伟这样的好孩子。不像你,经常与小朋友打架,一点都不讨人喜欢。”听了妈妈的话后,天天沉默不语,然而,趁大人不在场时,天天竟狠狠地打了小伟一巴掌,还厉声说:“你快滚回去,可恶!”

分析:这种行为称为“妒忌性攻击行为”。孩子都具有自尊、要强乃至虚荣等心理,当同伴在某方面超越自己并受到别人赞扬时,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对同伴的排斥和妒忌,做出骂人、打人等行为。

对策:家长要指出孩子这种骂人、打人行为的错误。对于同伴的优点和长处,应教育孩子把它作为自己的榜样进行学习,而不应当作仇恨的对象。为了防止孩子产生自卑和忌妒心理,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家长在指出同伴优点的同时,不妨表扬一下孩子的长处,同时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引导他怎样努力去赶上别人。

案例三:有一天,强强无意中把教室的玻璃打碎了,聪聪立刻报告了老师,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强强一顿。放学后,强强趁聪聪不注意,狠狠地推了他一把,聪聪头撞在墙壁上,肿起了一个大包。

分析:这就是“报复性攻击行为”。强强打碎玻璃,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一时想不开,便把心中的不平撒向了向老师报告的聪聪,对聪聪进行报复。这种攻击有很强的因果联系,一般可从孩子的日常生活表现中察觉端倪。

对策:报复性攻击行为是孩子发泄怒气的常见方式。对于孩子的错误和与同伴间产生的矛盾,家长不能盲目武断地判定对错,或对孩子一味批评指责,应弄清事情的原委公正处理,让孩子明白是非。也可以采用转移。延时等方式冷处理,通过其它活动或让孩子参与有兴趣的事情,使他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达到消除“仇恨”和矛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