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时御寒穿“纸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寒流来袭,人们纷纷套上各种御寒保暖的衣物,羊绒大衣、棉服、羽绒服以及各种毛衣裤、保暖内衣统统上阵。如此品种繁多的御寒服装是拜现代工业文明所赐,古代就没有这么多品种的服装了,欧洲盛行用羊毛纺织品制成的保暖衣服,而中国尤其是南方就没有那么多羊毛制品来保暖了,棉衣是中国古人最普遍的保暖衣物。
不过,棉花也不是从开天地就流传在人世间的。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棉花只在两广和福建地区种植,南宋时期扩展到长江流域,到了明朝,棉布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衣料。那么,在棉花种植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古代百姓穿什么衣物御寒呢?
当然,贵族和富人们可以穿“裘”,也就是皮衣,多是羊羔皮、狐皮和貂皮等珍贵美观的动物皮毛所制,而且保暖性能极好。除了裘,贵族和富人们还可以在天冷的时候多套上几件丝绸衣服,传说曾有一位官员去迎接外国使节,使节感叹中国的丝绸纺织技术先进,因为他看这位官员穿了3件丝绸衣服,自己还能看见他胸口的一颗痣。而中国官员很谦虚地回道,自己穿了7件衣服而不是3件。
但是,这些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所以在棉花没有普及之前,普通人家大部分都是靠着麻来抵抗寒冷天气的。麻不仅是纺织品和麻绳的原料,还是穷人填充被褥、衣物的原料。古时的御寒衣服之一――袍就是内里填充絮乱麻或旧丝绵的双层夹衣,这是一种相对低级的衣服,《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出征士兵们所穿的袍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长衣服。还有一种用麻制成的衣物叫“褐”,是通常由粗麻或兽毛等捻成线编织而成的粗衣,不但粗劣笨重,而且保暖性能也很差,其简陋粗糙程度都比不上现在用的麻包片。但即便是这样,从《诗经》等史料记载中还是能发现,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想要穿上褐也是非常困难的。
而唐宋两朝的600年间,随着长江流域的人口明显大增,农田主要用来种粮食,解决吃饭问题,麻种植就被无形地挤压了,这时候衣着问题就突然显得紧迫了。但也恰好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造纸技术大为发展,不仅原料丰富,制造技术和纸张种类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于是一些缺衣少被的穷苦人家就把御寒的脑筋动到纸张上来了。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叫做“纸裘”。于是,迫于饥寒,文人、士兵、小吏以及僧侣纷纷穿上“纸裘”御寒。宋代还出了一位隐居在王屋山常年穿纸袄的王纸袄先生,元代散曲家张可久还作了一首曲,描述穿着纸衣的人。
纸衣的原料一般由较为坚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有的染色,质地坚韧,揉皱之后相当耐穿,足以挡雨露风寒,而且透气性好,造价又低,所以很快便普及开来。据研究,唐代用楮麻等所造的皮纸,在控制一定厚度和打浆度条件下,其物理强度与透气度都适宜制造纸袄,而且价格相当便宜,是贫民寒士御寒的首选。到了宋代,纸衣的制作工艺有了进步,纸衣非常牢固,很难撕裂。
虽然随着棉花种植的普及,纸衣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古代穷人的眼里,纸衣在御寒方面为他们提供了许多便利。而且纸衣作为一种手工技艺还在流传,韩国首尔的博物馆里藏有20世纪中期以纸绳编成的纸衣夏服;而在日本寺院的佛教仪式上,司职人员仍会穿一种用纸张制作的“白衣”。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