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食品到玩具的化学“扫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食品到玩具的化学“扫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内地“三鹿事件”爆发后,流传于网络的段子,成了无奈和愤懑的宣泄口。而因为食品不安全,最易受害的、伤害最深的,往往是脆弱的儿童。

毒奶粉事件发生近两年来,一位北京市大兴区的母亲,极少再让孩子接触奶粉、牛奶及任何含乳制品,即使偶有补充少量的酸奶,也坚决选择当年事发的22家企业之外的品牌。

她害怕,结石会在儿子幼小的体内,再度狰狞地复出。

陕西金桥、上海熊猫,令三聚氰胺重回公众视线,侧面印证了这位母亲的忧虑。从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到中国婴幼儿奶粉及液态奶中抗生素残留超标严重,这种不信任感在一步步加剧。

牛奶,惹不起还躲不起?不喝它了就是,那再看看其他食品。

墙上的老者一脸慈祥地微笑:可口的烤翅,儿童套餐附赠的各色玩具,游乐区的滑梯,无不吸引着诸多儿童。然而,在一场席卷全球的“苏丹红”事件中,肯德基也曾牵涉其中――新奥尔良鸡翅、鸡腿堡的调料在抽检时,被发现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

铝超标可致神经系统病变的薯片、内含剧毒“六六六”和“滴滴涕”的猪油、“瘦肉精”猪肉、“人造蜂蜜”……“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此得到了完美呈现。

这更是一支不断壮大的有毒黑名单:海南“毒豇豆”、火锅店“潲水油”都是近期人榜的新丁。

同时,人们还可以给化学品作“中国特色”的注解:孔雀石绿――带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抗菌效力大,易发现于鲜鱼、水产动物体内。

“化学食物年代”,有谁可以避免?儿童,更不会例外。

甚得儿童欢心的各种形态可爱的半透明果胶糖,保持新鲜口感的果汁,纹理漂亮的面包,是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增效剂等的功劳。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对儿童造成的潜在危险首当其冲。

霉变大米制成“芝麻杆”兜售,中小学周边摊位出售的小零食,卫生状况堪忧。在安徽,一名13岁男孩在食用13袋“大刀肉”后,呕吐不治身亡。

想给孩子买点反季节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或称几斤黄鳝增加营养?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激素、二恶英轮番上场,科技落后时农民用粪肥浇灌出的蔬菜,现在可荣登“有机食品”的大雅之堂。

即使买到质量合格的食品,产品设计的缺陷也可能引发惨剧。一粒小小的果冻也成了杀手,据报道,大陆各地儿童被果冻窒息身亡现象屡次发生。

给孩子挑选食物需练就慧眼一双,买儿童用品、玩具更是不容马虎。

初为人父母的年轻夫妇认为,清洁能让孩子少生病,宝宝洗发精、沐浴露、爽身粉、润肤霜依次上阵,可一不留神,“洗洗更健康”成了“洗洗更糟糕”,护理用品的添加剂可令婴幼儿过敏,甚至影响他们将来的为人父母。

色彩鲜艳的儿童餐具,可能释放出有毒的甲醛;含“双酚A”塑料奶瓶高温下可致癌;旧光盘与奶瓶有什么关系?在聪明的企业“创造”下,它们划上了等号。

不合格童车张口“咬人”;毛绒玩偶由黑心棉填充;女童性命被缠绕脖颈的跳绳夺去;被误吞的小磁珠扭曲、阻塞了幼儿的肠道……劣质玩具往往存在刺伤皮肤、窒息、夹伤手指、烧伤、缠绕、噪音伤耳、制动问题、电池动力安全、卫生隐患的各类问题。

从手工到电动,从原木到彩漆,儿童玩具日益精致、华丽、新奇,随之也“污染潜入夜,毒害悄无声”:重金属含量屡屡超标,“一铅未平,一镉又起”。

花花绿绿的童装也未能幸免,号称“全棉”的童装“纯”的彻底――涤纶含量100%。为使衣服不起皱、不缩水、鲜艳美观,在印花、洗水等环节中,大量含甲醛的染色助剂和树脂整理剂被应用其中。

将孩子的房间装扮成童话世界?花俏之余,精装修可引发室内污染。油漆、涂料、壁纸、家具等可能释放出甲醛和苯――又是甲醛,又是致癌,都“老朋友”了。

毒食品、毒用品、毒玩具大行其道,于是新生代的父母们,只有怀抱着孩子左奔右让,试图杀出一条血路,不吃你的、用你的、玩你的还不成?但呼吸总不能拒绝吧――谁能想到,连空气也是有毒的――工业氧在儿童医院粉墨登场。

呼吸都有危险了,孩子怎么办?一百分把童年变成一百岁 许夏颖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它的始作俑者,不是教育名家,不是先贤大儒,疑似内地某精明广告商突发奇想的杰作,而谬误却早已在商业利益的裹挟中以讹传讹,被内地民众奉为信条。

于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妈小姨纷纷献言献策,惶恐自家孩子一疏忽,就被狠狠地扔到十万八千里外。

智力开发从孩子还未蹬腿时开始――每日定时播放胎教音乐,期待再造一个小莫扎特;拍打肚皮让宝宝更聪明;孩子稍大,念唐诗讲故事迫不及待,学拼音教汉字更紧随其后――个个恨不能孩子三岁诵诗,五岁作对,十岁精通数理化。

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个七岁女孩流利地表演着“倒背唐诗”。台下,“神童”的老师正对“定位记忆法”的教育侃侃而谈。

还在让孩子周一弹钢琴,周四练舞蹈,周末学绘画,晚上讲英语?老套了吧。现在流行的是“天才宝贝EMBA”、“儿童高尔夫训练营”、“Baby Star”快乐互动课、“少儿瑜伽班”。当孩子刚对周边一切好奇时,他们已被家长有计划、成规模地进行“兴趣”开发。

看看重点幼儿园门前团簇着连夜排队、苦苦守候的家长群吧: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你死我活的残酷淘汰赛就此开始,不少家长笃信,“重点”是通往精英和成功之路的起点。

一旦升人小学,督促学习成了父母们的头等大事。孩子从此认识一对很“中国”意味的词组:“好学生”与“差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试卷某个位置阿拉伯数字的大小。

他们还将跟一个名词长期共存、荣辱与共――分数。它往往是父母面部表情的晴雨表,直接关系孩子从看动画片到吃零食到买玩具到去游乐场一系列切身利益。

“100分把童年变成100岁。”童话大王郑渊洁如是说。

盛极一时的高校少年班悄然沉寂,当年的“神童”、“天才”亦“泯然众人矣”。然而补习班改头换面之余,特长班方兴未艾。成都的一纸“禁奥令”,依然浇不灭学校和家长对“奥数”的热情。

80后、90后一代,或多或少经历过“已知页码相加和求页码”,却发现学习“奥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证明自己是一个傻瓜的过程。 “只有5%的数学天才爱好者,才适合去学‘奥数’。”――时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孙云晓,直斥“奥数”在中国的泛滥。

罗大佑歌词中“知了声声、蜻蜓纷飞”的童年,被学习和考试所取代。勤奋、刻苦、努力被一再宣扬,古语俗话被不厌其烦地当作训教的范本,教室的墙上,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的名言赫然挂着,多年后国人方才得知,爱迪生当年还说了后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在中国,喜好不重要,想法不重要,个性不重要,分数才重要,当然,面子最重要。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个“正统”孩子有且只有的单行道,终极目标:大学,而且是名牌大学――在本科就业竞争白炽化的今天。无论是吹长笛、画素描、跑长跑的“素质教育”,还是语数外的“基础教育”,都指向以分数为先,以就业为本――目的正确,不择手段。

“中国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与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通晓考试,却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美国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在报告中如是评价。

应试教育、高考制度、包括教育体制,都曾被轰轰烈烈地声讨一番,而成功成才标准的单一,素质也好,应试也罢,都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有种毒药叫成功”,从书店兜售的各类成功学、成功之道书籍的醒目位置,就能推想成功狂欢的全民臆想。更可怕的还不是成功,而是“成功”定义的唯一性:考上好大学、当上公务员……简而言之,有钱、有权、有地位。习惯变通的中国人,却对此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

用孩子的成就为自己脸上贴金,或是中国父母殚精竭力地教育子女的源动力。在中国教育体系内的成长规则里,温顺是―个重要特质。“听话”才意味着是好孩子。

“中国人的生命品相和内质是单一的。几十年前,中国人是政治化的动物,现在是经济动物,依然是单一的。我们那个精神内质真的是跟月亮跟太阳一样,几千年没变。”做教育调查的作家杨争光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