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应对中高考语文增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应对中高考语文增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其中,对中高考分值的调整,尤其是语文增分一项引人关注:从2016年中考开始,语文将由120分增加至150分,同年高考语文由150分提高到180分。此改革方案一出,立刻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据悉,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均在酝酿中高考改革,而北京的改革方案无疑是风向标,也就是说,语文将逐渐奠定在中高考总分中“一家独大”的地位,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

这项改革的用意何在?增加的分数在各类题型上如何分配?语文学习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局?家长和学生又该如何应对?本期,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个话题。

改革措施影响深远

北京市此次中高考改革是近几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语文增加30分更是前所未有的大动作,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某网站发起的“你如何看待北京高考改革”的投票中,超七成网民投票支持,认为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应该反映在分数上。也有人表示不理解,认为教育回归国学是历史的倒退,无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国际化。那么,北京市此次高考改革的各科目分数调整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呢?

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解释,大幅度提升语文学科分值,是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同时,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他强调:“这一变化不仅仅是对语文简单的重视,像过去那种只靠死记硬背范文考出好成绩的现象将大大减少。”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告诉记者:“学生更多的时间还是应该放在母语上。现在很多学生写字不如从前,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十分清楚,适度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必要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变,作为高校也会适应基础教育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对所谓的“国际化”深表忧虑。他说:“我分析了中国近100年教育走的路,发现中国教育越来越呈现国际化趋势,而中国本身的东西越来越少。就怕再过一段时间,孩子们都不知道鲁迅是谁了。从国际上看,没有一个国家把外语放在一个终身学习的重要位置上。例如,日本的国际化很明显,但这个国家也没有全民学外语。对于外语,很多专家建议,应该将其变成社会化考试,类似于计算机考试一样,同时加强中国文化素养教育。现在已经完全西化了,其实,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发展,了解自己本国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只有在对自己本国文化也熟悉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国民素质、自信心、创造力才会提升。此次就是想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带动整个教学均衡发展等方面的改革。北京市此次改革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是今后的教学改革一定要跟上,才能很好地完成改革。”

专家们一致认为,北京市此次中高考改革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语文一家独大,成为第一学科。此前,全国各地中考和高考,分值最高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此次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增加语文分值、数学不变、减少外语分值,使得语文一家独大,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学科。以高考为例,语文180分、英语100分、化学80分,那么在分值上,语文就相当于外语和化学的总和。其意义在于,考生语文学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中考、高考的成败。

第二,语文将拉开考生们的分数差距。语文学科的特点是要求日常积累,不可能短期内迅速提分,考生不可能得零分,也不容易得高分,所以此前语文成绩拉不开分数差距。此次改革给语文增加30分,情况将发生变化。以高考为例,语文总分150分时,成绩好的考生能得130分左右,中等考生能得100分左右。2016年语文总分增加到180分,所增分数应该是增加难度,而不是基础部分,所以成绩好的考生可望得170分,而中等考生提高有限,分数会在105分左右。如此,尖子生和中等生在语文一科上就有可能拉开65分差距。因此,这次中高考改革势必造成分数差距前所未有地加大,弱者愈弱,强者愈强。

第三,可能造成考生浪费大量精力,学习成绩不稳定。语文成绩如此重要,考生们必然予以空前重视。但语文学科的内容外延很大,仿佛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考,结果容易导致学的没考,考的没学,学深了,却考得十分浅显,学浅了,却考得很深。盲目地学习,浪费过多精力,考试时发现不止是语文成绩没提上去,同时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学习语文的计划性非常重要,还要知道在哪些方面努力,否则在中考和高考时有可能吃大亏。

第四,小升初择校政策将发生改变。一所学校是不是名校,受不受家长重视,最现实的是看这个学校学生在中考和高考时的成绩。此前,小学阶段数学最重要,语文次之。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中学生在中考、高考总分的高低,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将是语文成绩,因此各中学在选拔学生时,必然侧重小学阶段的语文尖子生,尤其是那些在阅读写作、文学常识、文言文方面更有实力的孩子。所以,这次改革所带来的后续影响是,语文在小升初择校时的重要性不会低于,甚至会超过奥数。

分数可能增在何处

此次改革,语文所增加的30分会落实在哪些方面?这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各地数十位资深语文教师,将他们的分析汇总如下: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语文考试都要考核考生5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基础知识、综合性学习、文学常识和文言文、阅读、作文。根据北京市教委的解释,可以肯定的是,所增加的30分不会平均分配给这5个方面,而是有所侧重,下面一一分析。

1.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通常是指字词书写、拼音、句子排序、病句修改、选词入句等。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其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小学阶段,语文多指“语言文字”,而在中学,语文多指“语言文学”。中考和高考都在中学阶段,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来看,不可能把重心放在字词拼音上,因此,中高考虽然分值增加30分,基础知识方面分值应该保持不变。而且,基础知识系统性不强,是耗时耗力又收效甚微的“硬骨头”,不建议考生在这方面花过多时间。

2.综合性学习方面:综合性学习方面的试题题型最为复杂,主要有信息提取类、活动策划类、材料探究类、图文转换类、广告宣传类、传统文化类,以及上述各类题型的综合考核,里面涉及的各种题型,更是数不胜数。但究其实质,无非是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表述能力和文化素养。长期以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语文教育圈内的共识,也是必定要增分的部分,估计会增加6~10分。

3.文学常识和文言文方面:中考属于毕业性考试,所以文言文会考很多课内的文章,检测平时学生学得怎么样,而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要拉开分数,所以文言文侧重课外的文章。这是中考和高考最明显的差异,以后这个差异会更加明显。这方面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比重是22%,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比重是28%,相对较高。按所占比重不变,总分增加30分,这方面也会增加6~8分。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后的语文试卷,文学常识和文言文的题量很可能增大,还可能会增加古诗词赏析类的试题。古诗词赏析进入中高考一直以来呼声很高,因为它最能考查考生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积累,而且难度较大,在选择性的考试中很容易拉开分数。所以,考生在这方面要特别予以关注,最好能增加一些相应的训练。

4.阅读方面:阅读方面的分值肯定会增加。此前由于有分值限制,阅读文体难以做到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都考到,现在分值增加了,就有可能增加题量,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高考时,阅读的范围将扩大,三种文体有可能都考。需要提醒的是,尽管语文增分的同时一定会增加考试时间,但考生一定要在平时注重训练阅读速度,否则阅读三篇文章有可能耽误过多时间。

5.作文方面:作文是对考生表述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综合考查,肯定会增加分值,有可能从60分增加到70分,字数要求也会相应增加。

北京新东方中学优能高中语文项目主管杨洋先生认为,最有可能增加分数的题型是作文,其次是文言文和古诗词赏析。他说:“从对北京试卷的分析来看,文言文多以选择题为主,古诗词最多才8分,所占比重较小。此次提高语文分数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而文言文和古诗词赏析是对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最重要的考查方式。”其他省市的专家也赞同杨洋的分析,提醒各地考生要针对这三个增分点做相应的训练,尽快适应改革后的中考和高考。

针对性训练不可少

为帮助考生了解改革思路,适应改革后的语文中高考,本刊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语文教育专家和资深教师,针对最有可能增加分值的作文、文言文和古诗词赏析,探讨训练和应考之道。研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分享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现汇总如下:

作文的训练重点是立意深刻。

与会专家和教师一致认为,改革后的作文试题会对考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考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贴题。作文阅卷是流水线作业,阅卷老师没有时间悠闲地欣赏每一篇作文,所以,学生要学会写流水线式的作文。首先要求作文必须贴题。所谓贴题,就是要在作文的第一段出现紧贴主题的关键词,让阅卷老师一眼扫过去就知道这篇作文没有跑题。

第二,详略得当。语文分值增加,考试时间和作文字数也会相应增加,学生必须适应,必须对字数分配有全盘的谋划。如果总怕写不够字数,前面铺垫太长,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得当,造成全篇混乱,主次颠倒,肯定会失分。

第三,立意深刻。如果作文增加10分,有可能会加大审题难度,并对考生作文的立意进行深入考查。这是训练的重点。如果写得太浅,很难适应新的考试要求。要写出立意深刻的作文,要求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课外阅读量,尤其是要阅读名著原文,另外还要拓展知识面,善于思考,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

第四,提高文字敏感度。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主要来自于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上的敏感。通过阅读名著和日常训练,考生要学会感受文字之美,内容之美。二是表达上的敏感。有语感了,写作文时可根据内容需要写出一些准确、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文字。这就要求考生勤练笔,勤思考,逼着自己去表达,再就是增加课外阅读,多积累优美的书面语。

文言文的训练重点是字词。

基础教育阶段的文言文难度并不大,考生不必有恐惧感。纵观几年来的中高考,文言文题型和考查内容的核心其实就是古汉语字词的字义和用法,即一字多义和一字多用。这类字词,高考考生需要掌握的不超过1400个,真正要考的多义字和多用字,也就140个,包括虚词20个左右,剩下100多个是实词。掌握它们,就是训练的目标。家长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复习资料,把这140个字词及其多义和多用内容打印下来,要求孩子每天掌握10个,两周就能基本掌握。

古诗词赏析要七步走。

古诗词赏析有可能作为新题型出现在中考和高考中,许多考生不知如何下手,其实赏析古诗词是有步骤的,每一个步骤就是一个考点,考生只要按以下步骤走,就不会遗漏要点。

第一,意象赏析。意象就是一首诗里面可以用来传递情感的具体事物。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就是意象,四个意象联系起来,就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气氛。怎样赏析?只要写出“这两句诗,作者通过大漠、孤烟、长河和落日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气氛”就可以得分。

第二,修辞赏析。古诗词中只要出现修辞就对它进行赏析。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修辞手法是夸张。

第三,色彩赏析。只要一首诗中出现的色彩超过两个,就要对它进行色彩方面的赏析,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考生要明确点出“黄、翠、白、青四种色彩营造出了优美的画面感”才能得分。

第四,动词和动静结合赏析。例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生”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烟的缥缈、雾气的蒸腾,“挂”这个动词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直泻而下的气势。动静结合也是赏析点,例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前一句是静景,后一句是动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了诗情画意。

第五,表现手法赏析。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手法是衬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现手法是对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手法是象征。

第六,通感赏析。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使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例如对“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钱钟书评论道:“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通感赏析要求考生全身心地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

第七,思想内容赏析。思想内容就是诗人想通过一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是古诗词赏析必考的内容。比如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敬佩之情,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内心苦闷,等等。通常课本所选的诗作都会有这方面的提示,考生一定要背下来,以备考试之需。

本刊认为,面对此次改革,考生不要自乱阵脚,不要单纯地关注分数的变化,而要注重概括、理解、分析、表达等能力的增强;要紧跟老师的步伐,配合老师对教学节奏和内容的调整,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要不断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做到心中有数,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体系化,不断思考、解决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课外阅读,尤其是多读文学类书籍。

另外,家长应引导孩子平时多关注生活,因为说到底,生活是语文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