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因素与防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因素与防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和探讨职业防护措施。方法:对33名医务人员锐器伤个案登记表进行分析、调查及随访。结果:3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中医生为16例,占48.48%;主要致伤物为注射器针头占39.39%;明确污染源为90.90%,其中HBV占45.45%。33例经追踪监测目前无1例发生职业感染。结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应引起高度重视,组织全员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提供必备的个人防护设备,严格锐器伤处理流程及报告程序,是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 医务人员 锐器伤 防护

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护理活动时,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文献报道:医务人员乙肝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1]。而新疆是我国艾滋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5694例,病人3083例列全国第5位。

2004年4月我国卫生部颁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2009年9月1日起实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原则》对具有暴露危险的医务人,增强防范意识和采取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我院3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分析讨论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9~2010年33例锐器伤个案登记表进行分析与调查,分析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职业分布、锐器伤的原因及种类、锐器污染情况、发生锐器伤后采取的预防措施。

结 果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职业分布:2009年1月~2010年12月医务人员锐器伤报告人数为33人,医生16人,占总锐器伤人数的48.48%,护士11人(33.33%),检验人员3人(9.09%),保洁员3人(9.09%)。2010年锐器伤报告较2009年增长9%。

锐器伤的原因:穿刺及输液拔针时刺伤11例,占总锐器伤人数的33.33%,手术配合时受伤10例(30.30%),抢救病人时误伤6例(18.18%),采血时刺伤3例(9.09%),处理医疗废物时刺伤3例(9.09%)。

锐器伤的主要致伤物:依次为一次性注射针头13例(其中眼科一次性球后注射针头4例),占总致伤物的39.39%,输液头皮针8例(24.24%)、玻璃安瓿划伤4例(12.12%)、手术刀片3例(9.09%),缝合针2例(6.06%)、骨膜剥离器1例(3.03%),其他2例(6.06%)。

锐器污染情况:33例锐器伤15例是HBV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45.45%),12例HCV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36.36%),4例梅毒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12.12%),3例HIV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9.09%),3例不明原因血液污染的锐器(9.09%)。

讨 论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职业分布及增长原因:锐器伤的主要人群以护士为主,但是我院医护的比率发生了变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医务人员锐器伤中医生16人,占总锐器伤人数的48.48%,护士11人(33.33%)。分析原因医院护理部对护士这一高发人群加强了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护理基本知识和新技术知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等培训,并指导护士采取了一系列防止锐器伤发生的措施。护士从思想上对锐器伤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使得护士锐器伤所占比率有所下降。2010年锐器伤报告较2009年增长9%。增长原因2009年是医院规范锐器伤处理流程及报告程序的第1年,医务人员报告知晓率不高,可能存在漏报现象。随着宣传教育力度的加大,医务人员对锐器伤的危害越来越重视,报告意识加强,因此2010年锐器伤报告人数有所增加。

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危害:锐器伤是指工作时间内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所造成的使皮肤刺伤的意外伤害。导致锐器伤的主要器具有头皮针、输液器针头、抽血针头及安瓿等。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文献报道锐器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血污染针头刺伤后HBV的感染概率为6.00%~30.00%,HIV的感染概率为0.30%,HCV感染概率为1.8%,梅毒、淋病等病原体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3]。锐器伤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的心理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尤其是HIV感染病人血液污染所致的锐器伤,多数受伤者会因此产生重度或中度的悲观情绪,而对病人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目前对这些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感染则意味着给生活、工作等带来巨大压力,还有可能在不自觉中传染给周围的亲人、同事,给他人带来不幸。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职业防护:

⑴加强组织领导与管理:为保证全体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结合医院工作实际,成立职业防护领导小组和专家组,随时监督和指导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大力宣传和提倡安全操作,以人为本,树立全面的安全防护管理理念,结合院里、科室的业务学习有计划地进行岗前培训,让每一位工作人员了解掌握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引起锐器伤的暴露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影响的教育,特别是强化“标准预防”的概念和措施及如何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认真学习《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原则》、《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从而改变自身不良的工作习惯和行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合理选择性能安全的锐器盒,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巧防止发生锐器伤。在治疗室、换药室等墙上张贴温馨小提示。美国疾控中心(CDC)已将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美国所有医院。美国在内的几个发达国家的护理及医学院校陆续将锐器伤等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和“标准预防”的策略纳入课程设置中。我国医务人员安全教育还比较薄弱,因此将锐器伤等防护教育列入日常工作程序迫在眉睫。

⑵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锐器伤的重要手段: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刺伤发生的决定因素。通过防护知识培训,医务人员接触病原体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适当的防护措施。①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②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③在加药折安瓿时,戴手套或推荐各科室采用专制折安瓿器折断安瓿,不用手直接折断安瓿,避免玻璃划伤。④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⑥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消毒。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表明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4]。⑦在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或身体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和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⑶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应急处理: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意外职业接触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包括: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黏膜。②如有伤口,应当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⑷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①立即进行局部处理。②发生锐器伤后立即向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办上报并详细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及时上报被刺伤的时间、器具及其是否感染HIV、HBV、HCV以便做好伤后处理及随诊。③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反应者(乙肝抗体+),无需处理;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反应者(乙肝抗体-),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并进行1,3,6个月采血追踪检测。④被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目前无有效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但要进行0,3,6个月采血追踪检测。⑤被HIV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必要性方案。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HIV职业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并进行1,3,6个月采血追踪检测,并且要做好保密工作。⑥被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病人的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用长效青霉素肌肉注射,并进行0,3,6个月采血追踪检测。

总之,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锐器伤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加强职业安全防范知识宣传,加大职业安全防范管理力度,使医护人员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自觉实施“安全操作”及“标准预防”措施是减少锐器伤等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良.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937-2939.

2 刘秋鸣.我国临床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7,10(7):25-26.

3 林岩,徐风琴,陈丽客,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85-987.

4 袁秀芳,胡英丽.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及其防护[J].护理管理杂志,2005,12(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