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临海市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实践与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海市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东临东海,三面环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七山一水两分田”,农业人口101?郾4万,占总人口87?郾1%,“三农”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近年来,临海市立足实际,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推动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破解“三农”发展瓶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临海牢牢抓住被列为“省金融创新示范市”、“省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契机,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初步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为促进全市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撑,连续6年被评为“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2012年顺利通过了“全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考核验收,三农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全力破解农民“征信难、增信难”问题。一是建立农户经济档案。针对农民收入不稳定、有效抵质押物缺乏、贷款信用较低的问题,以建设“信用临海”为抓手,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民信用征集工作,综合考量农户道德品质、信用记录、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已建立农户经济档案25?郾63万户,覆盖面达92?郾33%。二是创建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积极探索多人联保制度,共创建信用镇3个、信用村498个、信用户24?郾88万户,授信总额达76?郾61亿元,贷款余额达63?郾46亿元。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以村为单位、以农户信用评级为基础的“集中授信,整村批发”的阳光信贷业务,加快形成了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信用合作机制。三是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试点,将评价结果作为合作社享受贷款资金优先、利率优惠、信用额度提高等政策的重要依据,共评出AAA级合作社4家、AA级28家、A级69家。
培育农村金融主体,全力破解农村金融“机构少、服务弱”问题。一是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去年将临海农村信用联社成功改制为农商银行,开创了全省县级农信联社直接改制的先例。改制后的农商银行资信实力大幅提升,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更加突出,截止2013年10月底,该行涉农贷款余额达88?郾4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91?郾08%,新增涉农贷款11?郾61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96?郾67%。二是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共建立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其中,2009年率先在全省建立了首家由农民创办的银行――“忘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三是加强政策引导扶持金融主体发展。积极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市财政对支农金融产品按其每年新增贷款、担保余额的5‰进行风险补偿,有效提高了金融主体支农惠农的积极性。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全力破解农民“贷款难、抵押难”问题。一是针对农民日常小额贷款难问题,推出“丰收小额贷款卡”。在全国率先推出“丰收小额贷款卡”,一次授信,两年有效,随用随贷,随有随还,积极破解农村信贷量小、面广、期短、用频的难题,被评为“浙江省2010年度十大民生工程”,并在全省推广。目前,临海已累计发放丰收小额贷款卡6?郾02万张,授信金额47?郾91亿元,贷款余额达41?郾35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郾56%,在全省推开后,共带动全省支农资金达3038?郾96亿元。二是针对农户经营性贷款担保难问题,推出“助农保”产品。以行政村为单位,经担保公司审核,为符合条件的农户一次性批量担保,金融机构让利1?郾2‰作为农户保费补偿,目前已在119个行政村开展试点,授信户1?郾47万户,授信金额达14?郾03亿元。三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难问题,推出“农源保”产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评级引入融资担保体系,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府牵头、银担合作”的新型融资担保模式――“农源保”,由市直属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银行根据合作社的规范化等级予以利率优惠,实现合作社贷款零反担保、零抵押,减少贷款成本、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成功率,共向240家合作社授信14670万元,发放贷款10044万元。此外,还率先在全国探索开展了农产品商标权、渔业船舶等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实行了全国首例农产品商标权――“忘不了”商标权质押贷款。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全力破解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优化金融网点设置。针对全市镇域广、村落散的实际问题,在选点、布局、设置等各方面严格把关,邀请专业机构规划设计网点,在人流量较大的便民服务中心、超市、小商店增设金融网点,网点布局设置更加合理。二是创新“银村通”模式。着力解决农户小额现金的支取难题,以政府补贴奖励、银行提供POS机、点垫付现金的方式在农村铺设网点提供助农取款服务,目前已在1020家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实现了行政村“银村通”全覆盖,仅2012年就办理涉农补助款取现业务3?郾8万笔,节约农民取现往返成本500多万元。三是建立“农村小微金融便利店”。积极探索提供取款、存款、查询、咨询、贷款受理的“五位一体”服务,在涌泉镇梅岘村设立了全国首家“农村小微金融便利店”,实现了村民办理基本金融业务不出村。半年来,该便利店共办理村民取款业务1869笔284万元,办理转账业务364笔232万元。
临海市农村金融改革
创新的经验和不足
近年来,临海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全力破解“三农”瓶颈制约,努力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经验:一是坚持政府主导。近年来,临海市委、市政府全力争取上级的关注和扶持,积极承担省金融创新示范市、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任务,专门成立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立足临海实际,制定出台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金融支持农业、服务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市农村金融改革理清了思路、理顺了体制、提供了保障,为全市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坚持服务民生。临海始终立足农业大市的现状,立足农村不同主体的金融需求,立足“三农”征信难、担保难、贷款难“三大难”问题,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三农”的理念,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深入农村、深入农业、深入农民,因地制宜地开发一大批“接地气、连民心”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这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动力所在,更是金融创新的生命力所在。三是坚持互利共赢。临海农村金融创新不断深入推进的关键在于坚持农村、金融机构和政府多方共赢普惠。近年来,临海农村金融创新既为“三农”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让农民得实惠、农业得发展;又为金融机构拓展了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空间,增加了客户群体、提升了经济效益;还从根本上助推了农村发展模式转变,逐步实现了以单一的政府为主导向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并举的发展模式转型,有效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为做强、做长农村这块发展“短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临海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服务全市“三农”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金融机构合力扶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临海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开设了涉农业务,但除农商银行外,其他银行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较低,对发放涉农贷款业务仍然持保守态度,“二元金融”鸿沟仍然比较明显,涉农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第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除丰收小额贷款卡外,临海的涉农金融产品的覆盖面相对有限,特别是针对种粮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仍需深入开发。第三,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受农业生产周期长、贷款风险高等因素影响,融资性担保公司积极性相对较低,农源保、助农保等产品推出后,贷款余额增长较为缓慢。此外,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相对狭窄,担保物流转市场尚未建立,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债权银行的权利无法实现。第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全市性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由农办和工商局牵头落实,缺乏统一规划,目前正处于信用征集阶段,工作相对滞后。此外,农商银行的农户信用档案仅限于该行内部应用,应用范围相对有限,全市性的农户信用信息库尚未建立。
对深化临海农村金融
改革创新工作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金融是核心要素之一。临海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努力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为各地破解“三农”发展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农村银行网点布设,推进在5000人以上的行政村设立银行网点,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网点向小城市、中心镇和集镇拓展。鼓励和支持村镇银行做大做强,加快设立分支机构网点,积极向镇(街道)延伸服务,进一步发挥支农支小作用。做大农村资金互助社,结合临海农业主导产业,选取基础条件较好、产业类别多样互补的省级、台州市级专业合作社加入“忘不了”资金互助社,开展跨产业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提升“助农取款”服务功能,通过提升自助终端服务功能,将单一的小额零星取款服务提升为存取款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大力推广小微金融便利店,争取在2000人以上的农村建立小微金融便利店及有人值守的“自助银行”,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
深化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紧紧围绕”三农”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健全完善小额信用贷款、抵押担保贷款、担保机构保证贷款“三位一体”的农村信贷产品体系,积极开发一批有针对性的涉农金融新产品,全面强化农村金融供给。大力推进“阳光信贷”工程,继续做好丰收小额贷款卡、丰收小额创业卡扩面增量工作,全面提升“丰收卡”服务功能和使用范围。根据农业产业化的需求,积极开发适合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殖业等产业发展的融资品种。开展“三农”贷款担保试点,将财产权益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动产和不动产积极纳入贷款担保物范围。创新担保贷款模式,积极引入保险机构参与农村小额保证保险,建立“政府、银行、保险”三位一体的担保贷款新模式。
创新民间融资管理。加强民间资金的流动管理,健全民间资金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进程。积极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制度,加快制订《民间融资管理办法》,深入研究民间融资借贷合同、担保措施、利率管理、法律保障、信用体系建设等。同时,积极探索设立民间资金登记管理中心和农民资金互助会,有效引导包括农民、涉农机构等在内的民间资金参与农业发展建设,有效破解民间资金多、投资难的难题。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一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信用信息采集机制,积极推动农村信用档案电子化和标准化建设,在做好“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信用评价的运用和监督管理,将信用评价结果作为贷款重要依据。二是加强农村金融风险防控,建立政府金融风险处置领导小组,开展对涉农企业互保链、资金链断裂等风险的动态监控,建立政府处置突发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防范机制,有效防范和处置农村金融风险。三是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加大对农村金融知识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础金融知识在农村的普及程度。同时,组建专业宣传队进村入企开展金融知识大普及、大宣传,帮助农民走近金融、了解金融、用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