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投行的“屠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投行的“屠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全球金融界又打了一个寒颤。

10日30日,瑞银宣布,将会在未来三年内缩减投行业务规模,同时裁员1万人。这意味着,将有六分之一的瑞银员工面临失业,而这也成为自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之后,全球金融行业规模最大的裁员行动。

在欧债漩涡中飘摇了四年的瑞银,最终还是做出了断臂自救的抉择。

更为感伤的是,10年之间,投行业务也正从繁盛渐入衰败。

行的陨落

这段时间,瑞银裁员成为Twitter最热的话题之一。“整个部门空无一人,大楼外有人站着,但他们进不来。”一位瑞银工作人员在Twitter上这样描述着伦敦办公室的情景。很多人抱怨,他们得到被裁员消息的方式过于敷衍,多数人直到工作证被吊销,或是邮件被不断退回时,才意识到厄运的降临。

对于这次裁员,猎头的评价是“不寻常和非常无情”的。然而,对于整个金融业而言,这样的无情绝非偶然。

就在裁员前不久,瑞银公布了其第三季度业绩,此前利润下滑的颓势并未得到任何改善,净亏损高达22亿瑞士法郎。很多人猜测,大举裁员与三季度季报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实不然。

早在此轮裁员之前,多方机构早已发出预警。今年年初,摩根士丹利便报告指出,未来两年全球投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将缩减1万亿美元,占总额约7%。只是没人想到,各大投行对于此轮紧缩的预警,反应得如此之快。

2012年似乎成为海外投行的裁员年。在瑞银裁员计划公布的同一天,德意志银行也宣布削减1993个岗位。尽管,投行业务在第三季度财报中的表现近乎完美,但此次裁员的重头仍然落在了投行部门。此外,瑞信将于2013年削减开支1亿瑞郎,裁员至多2000人。苏格兰皇家银行也于2012年年初将其投行业务出售,并宣布在3年内裁员3500人。

比起深陷欧债危机的欧洲投行,美国投行的裁员计划也毫不手软。仅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到 2012年6月30日,美国六大投行便削减了1.8万个工作岗位,占到全部雇员的1.6%。

如今,伴随着“沃尔克规则”和全球商业活跃度的萎靡,投行这块曾经的大蛋糕,也变得越来越小。

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排名前10的大型投行上半年收入下滑了7.5%。包括已经减少投行交易的瑞银、美国银行、巴克莱等在内的国际投行,2012年前6个月的收入已经从一年前的930亿美元,下滑至860亿美元,其中13个最大的业务部门中,有10个出现下滑。而信用衍生品、大宗商品、股票衍生品和债务资本市场均出现了两位数的下滑。

如此看来,削减开支和大规模裁员无非只是时间问题。

变革之中的机遇

投行业务的瘦身已是大势所趋,而隐藏其背后则是整个行业的变革。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投行的众多风险一一暴露于大众,甚至是监管者面前。美国的“沃尔克法则”、欧洲的金融交易税以及“巴塞尔协议Ⅲ”的执行,都在客观上对投行业务加以束缚。

“削减投行规模,回归信贷主业是历史性的回归。投行业务之前扩张得过于庞大,而且几乎只关收益,无关道德。他们(银行)必须收缩,即便他们不主动收缩投行业务,监管者也会迫使他们去做,主动好过被动,其实会有更多的银行加入到瑞银的行列,现在只是大家在比较谁先迈出历史性的一步。”施罗德投资首席经济学家Keith Wade如此表示。

在裁员计划公布的同时,瑞银的重组计划也浮出水面。瑞银首席执行官Sergio Ermotti早前提出削减投行业务,将重点放在全球财富管理的计划。年初,他就聘请了在美银-美林工作了20年的老将安德里亚·奥赛尔(Andrea Orcel)联合执掌瑞银投行业务。

分析师认为,透过此轮大规模的资产调整,在未来两年,投行的投资回报率将由去年的8%提升到12%至14%。

如今,各大投行已是背水一战,等待着救世主的出现。而这一次,他们不再像2008年一样,寄情于中国的资本市场。

中国本土投行迅速崛起,不断挤压着全球投行的市场份额。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在中国投资银行排行榜上,瑞银净收入为1.14亿美元,从2011年的第二名跌至第四名。而中国本土的投行加速崛起,中信证券的净收入为2亿美元,从2011年的第四名升至榜首。

在中国本土投行上升的同时,瑞银却悄悄加快在香港减持股票的步伐,而这也间接地向公众披露其面临的“危机”。数据显示,3年前,瑞银参与了121家在港上市公司需经披露的股票交易。2年前,这一数字下降到82家,如今,只剩下了51家。

尽管,此轮裁员风波对中国区业务的影响仍然是未知数,但瑞银内部人士表示,在节省成本的前提下,瑞银投行业务在中国区的扩张会有所减速。而有趣的是,瑞银的此轮裁员并未涉及中国区员工。

比起信心不足的瑞银,其他外资投行却在继续押宝中国。法兴银行中国区负责人表示,尽管其投行部门年初裁员800多人,但中国地区的人员数量却是不降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