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国俗语义”角度看“滕王阁三秋图”的情感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国俗语义”角度看“滕王阁三秋图”的情感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滕王阁三秋图”,作者描绘此“图”想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也许是受了后文“兴尽悲来”的影响,大多读者将此“图”简单地误读为“乐景”,以为此图传达的是作者的“喜悦”之情。笔者根据王德春教授有关“国俗语义学”的知识,对其中关键词内涵进行探究后发现,那是把它简单化了,有贴标签的嫌疑。

我们知道,词语有比较实在的概念意义,这是一般字典词典上都有的。但是,许多词语还蕴涵着基于概念意义的民族文化意义。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制约并影响着语言,在不同的文化里,相同的词语往往有不同的文化含义。这就是王德春教授所提出的“国俗语义”。比如我们熟悉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在汉语里由于“柳”和“留”谐音,所以,我们的民族文化赋予它比植物学要丰富得多的内涵,常以“柳”暗喻“离别”和“惜别怀远”等。因此,通过探究关键词的文化含义,即国俗语义,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深层意蕴。

下面,笔者试从关键词的“国俗语义”入手,对“滕王阁三秋图”的情感内涵作一管窥。

(一) 

先看总写三秋九月之景的第一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它所写的核心内容有两项,一为水,一为山。

王勃眼前的水是“潦水尽而寒潭清”。意象“潭”或“寒潭”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谢灵运有“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洁”(《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虞骞有“泠泠玉潭水,映见娥眉月”(《视月》)和“澄潭写度鸟,空岭应鸣猿”(《寻沈剡夕至嵊亭》)。“皎皎寒潭”“泠泠玉潭”“澄潭”都让人觉得非常凄冷。何逊更有“寒潭见底清,风色极天净。寸阴坐销铄,千里长辽迥”(《暮秋答朱记室诗》)这样的诗句。王勃的“寒潭清”这三个字很可能即由此化出。赵昌平解释何逊这四句诗时说:“潭水凝寒,清到了彻底,长天无云,似为秋风清扫,一片明净。在这萧索的秋气中,诗人枯坐潭边,送走了一寸寸光阴,而他的思神却随秋气秋声飞到了千里之外故友的身边。”显然,“寒潭”是个凄冷的意象,诗人往往用它来衬托离愁别绪。

王勃眼前的山是“烟光凝而暮山紫”。“暮山”即“日暮之山”。蔡文姬有“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胡笳十八拍》),李陵有“游子暮思归”(《赠苏武诗》),阮籍有“日暮思亲友”(《咏怀》),王粲有“日暮愁我心”(《七哀诗》),江孝嗣有“薄暮苦羁愁”(《北戍琅邪城》)……唐诗中也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日暮客愁心”(孟浩然《移宿建德江》)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含“日暮”意象的名句。显然,“日暮”是一个能引发游子思归怀人并使他们愁肠百结的特殊时候。

那么“暮山”呢?“暮”和“山”合二为一作为一个意象,在王勃之前几乎没有,也许这是王勃的首创。

文化具有延续性。我们既可以考证王勃之前“日暮”的文化意蕴得知王勃此文“暮”的内涵,也可以探究王勃之后文人对“暮山”的使用情况,从而得知“暮山”在王勃笔下的情感意蕴。

刘长卿有“暮山江上卷帘愁”(《汉阳献李相公》)。魏璀有“柱间寒水碧,曲里暮山青”(《湘灵鼓瑟》),灵一有“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酬陈明府舟中见赠》),李嘉佑有“雨过暮山碧,猿吟秋日曛”(《入睦州分水路忆刘长卿》),许浑有“诗人愁立暮山碧,贾客怨离秋草青”(《题义女亭》),裴说有“泣罢重回首,暮山钟半闻”(《哭处默上有人》),伍乔有“别后相思时一望,暮山空碧水空流”(《寄落星史虚白处士》),等等。“暮山”常与“猿吟”“秋水”“寒水”等凄冷的意象连用,表达悲情愁绪,与王勃此文“暮山”与“寒潭”对用一脉相承,它们几乎都是“悲愁”的代名词。

“寒潭清”,“暮山紫”,总写三秋九月之景的第一句,整体色调偏冷,为全景奠定的整体基调凄凉而悲情。

(二) 

总写三秋胜景之后,一句“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过渡到正笔描绘“滕王阁之秋景”。

先仰视,但见“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并想象登阁下视的效果“下临无地”。

作者极力突出“台”和“阁”的高峻。

为什么要突出“台”“阁”的高峻呢?因为“高台多悲风”(曹植《杂诗其一》),“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沈约《临高台》)……陈子昂歌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高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是“登台”“登高”这一特定情境触动了诗人那颗敏感的心,从而触发了人生的孤独、失意和悲戚。可见,“台”“阁”等都是我们古代文人雅士登高赋诗抒感的重要场所。而王勃此处的“层台”与“飞阁”,则是作者后文产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之悲叹的重要铺垫。因此,“层台”和“飞阁”最终离不开一个“悲”字。

仰视之后,作者将视线移向远处的“鹤汀凫渚”和“桂殿兰宫”。

先看“鹤汀凫渚”。

为什么非要叫“鹤汀凫渚”而不叫“鹅汀雁渚”或别的什么呢?这还得追溯“鹤”和“凫”在传统文化里的丰富内涵。

鹤,高雅俊秀的形态和飘逸灵性的神态,人们赋予它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民间,鹤是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爱情忠贞的象征;在宫廷,鹤是祥瑞之象,是有气节的忠臣的象征;在道教界,鹤是仙人的坐骑,也是仙人的化身;而在文人雅士心中,鹤更是“贤人君子、隐逸之士”的代名词。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说的就是鹤之所以成为“贤人君子、隐逸之士”的文化根源。

凫,俗称野鸭,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也是隐逸者的象征。

早在王勃之前,曾有多位诗人歌咏过“凫”。其中梁简文帝萧纲甚至有两首“咏凫”诗——《咏寒凫》“回水浮轻浪,沙场弄羽衣。眇眇随山没,离离傍海飞”和《咏单凫诗》“衔苔入浅水,刷羽向沙洲。孤飞本欲去,得影更淹留”。简文帝笔下的凫,既孤单寂寥又悠闲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