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徐超铭:笙歌赋格第一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徐超铭:笙歌赋格第一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西洋管弦乐团中,双簧管是交响乐队里的调音基准乐器。那么在民族管弦乐团里呢?那就是笙,因为它是唯一能够奏出和声的吹管乐器。

退休之时打破纪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笙的发展要比其他乐器缓慢得多,以至于上海还从没有人举办过独奏音乐会。如今这一纪录于6月9日由中国笙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著名笙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徐超铭教授打破,这也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心愿。

徐超铭当年以二胡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改学笙,毕业后留校担任笙专业教师,如今早已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笙演奏人才,曾担任日本、英国、法国、哥伦比亚、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来华的专业导师。他与人合作编著并出版的《笙练习曲选》一书畅销海内外,还创作并出版了《吹起芦笙唱丰收》《送茶》《林卡月夜》等笙曲、芦笙曲十余首。

此外,徐超铭还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演奏家,三十年来一直活跃于国内、国际乐坛,曾随团出访日本、法国、意大利、巴西、爱尔兰、香港等国和地区演出,并多次应邀出访,1993年赴香港担任香港青年中国音乐节评委,1997年赴日本独奏演出,1998年分别在法国LANGON音乐节和比利时SFINKS音乐节举行独奏音乐会。

1999年,应EMI唱片有限公司邀请,赴法国巴黎,空前地用中国笙替代长笛,录制俄国著名作曲家普罗克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CD唱片。在录音前的排练中,当徐超铭吹完乐曲开始部分的主奏乐段时,法国人面露笑容,击节庆贺。当录音结束后,法国人通过翻译说:“笙吹小鸟(该曲原长笛代表小鸟)比长笛(吹的)还要(像)小鸟。”

徐超铭善于用三十七簧笙和芦笙演奏各种流派的笙曲、芦笙曲和高难度的现代笙曲。他演奏技巧娴熟高超,音色甜美透亮,手法细腻多变,充溢着东方艺术传统之神韵和现代之灵性。1989年,在上海文化艺术节上,徐超铭演奏无伴奏现代笙曲《唤凤》,荣获“优秀成果奖”。英国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戈尔教授称赞他的演奏“使笙这件古老的乐器成为炫技的感人的乐器”;法国《世界日报》和《世界音乐》杂志评论“他的演奏给予人们心摇神移的感受”、“他是凤凰演奏大师”;日本演出广告则称赞他是“国际级的管乐演奏家”。

值得一提的是,已八十高龄的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陈铭志教授得知徐超铭教授要举办师生音乐会后,竟在住院期间亲自为他作曲笙二重奏《对话》,此曲以明快的音调、紧凑而活泼的节奏,描写了两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兴致勃勃的交谈以及在交谈中显露出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聪明与勤奋结合才能出成绩

2000年,在柏林爱乐森林音乐会上,著名作曲家赵季平的管弦乐组曲《霸王别姬》巧妙融入巴乌、箫、笙、京胡、琵琶、古筝及打击乐器等中国民间乐器,向世人展现了东方音乐的神奇魅力。其中,演绎这部作品笙部分的演奏家吴巍,是活跃于当今国际乐坛的领导性现代先锋派笙演奏家和作曲家,时任柏林中国音乐中心主任、德国柏林龙音乐团团长及艺术总监。他于1995年移居德国,1996年应德国总统府邀请,将笙独奏音乐会开进总统府。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许多作曲家为他创作笙协奏曲,由管弦乐团协奏,在世界各国巡演。

吴巍是徐超铭平生最得意的众多弟子之一。每每谈到这位学生,徐超铭总是两眼放光,他说:“学习笙乐,光靠聪明不够,更需要勤奋。”当年,吴巍在上音跟随徐超铭习笙时,不仅刻苦认真,为人也极为热心仗义。白天因为帮助同学若耽误了学习时间,他便会在晚上补习功课,有时甚至到凌晨两三点还要练琴。

另一位名叫钟元岳的弟子,是徐超铭从初学教到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一个学生。2008年CCTV民族器乐大赛上,他在半决赛进决赛的几天时间内,创作并演奏了一首《广陵止息》,荣获笙演奏第二名。如今他已在新加坡华乐团任职发展。

“只有聪明与勤奋结合,才能铸就你在笙乐领域的成就。”这是徐超铭的一贯主张。徐超铭对眼下社会上只有学习不好才会去学乐器、走艺术特长路线的做法不以为然,“文化课都学不好,哪有学习音乐的悟性。”徐超铭说,他甚至会拒绝收文化课不好的学生为徒。

同行并非冤家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徐超铭。上世纪六十年代,徐超铭初入上音从二胡专业转到笙专业时,这个专业尚未配备专业的教师。徐超铭一边师从一位民间艺人,一边自己摸索学习,后来留校成为上音笙专业第一位专业教师,在教学岗位一待就是近五十年。或许因为笙领域比较冷僻,能够互相支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专业发展的人实在太少,徐超铭和著名笙演奏专家翁镇发、牟善平结为挚友,时常互相切磋。

笙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笙的形制纷繁,当今笙的形制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现象既体现了发展中的繁荣,又显露出前进中的落后;既影响着作曲家的笙曲创作,又妨碍了演奏者相互之间的切磋与交流。因此,徐铭超特别支持翁镇发对三十七簧笙的改良工作。

两人相交莫逆于心,又相敬如宾,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多年来,上音笙专业只有徐超铭一位专业教师,实在忙不过来时,原在上海民族乐团的翁镇发就会过来助阵,帮他带几个学生。两人的弟子将自己的本领学得差不多了,他们又会互相交换学生,吸纳对方的长处,旨在联袂打造笙乐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2013年对徐超铭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徐老师的爱徒吴巍终于被上音作为人才引进,接替徐老师的教学工作。然而,徐超铭并未立即甩手不干,考虑到吴巍在国外时常有演出,压力较大,他对翁镇发说:“我们不能一下把挑子全部撂给他,要尽己所能,尽量帮助他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好让他分出精力做好演出工作,不能影响他在国际乐坛的发展。”翁镇发爽快地答应了。

作为一位从教近五十年、经验丰富的笙教育家,徐超铭教授多年来总结了一套成效显著的教学心得,特此摘录在文章的最后,希望对其他音乐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教与学,教是主导。教师给学生上课,就是不断地给学生指点迷津,指出要改正的缺点,提出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更高层次上来说,教师要站在全国笙艺术的最高点,纵览各著名笙艺术家的艺术风采,引领学生学像学好。我的做法是课堂上结合教学曲目讲授各名家的风格特点,讲授各名家的创新点与不同点,使学生准确把握名家的艺术特色,进而全面传承前辈的笙艺术。

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回顾我的教学历程,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记得1964年我读本科三年级时。承蒙当时民乐系领导的错爱,让我到本院附中兼一年级学生的笙专业课。当时的我教学很幼稚,把学过的知识一股脑“拿来主义”。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后,为实施自己的教学思路,我编写了一本当时认为较系统的笙基础练习,用于教学,但教学内容还是清一色的传统基础练习和传统乐曲。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基于音乐创作的现代化和我自己演奏现代作品的切身感受,教学内容除了保留简谱传统基础练习和传统笙独奏曲外,增添了含二十四个大小调的五线谱单音基础练习与复调练习,而乐曲方面也增添了现代乐曲、经移调的外国乐曲以及大型的协奏曲等,努力培养学生多元的演奏能力。

教学中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但不是主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要怀着爱学生的心态去教学。每当发现学生对艺术有独特的合理的见解或者更妥帖的乐曲处理时,教师不但应该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并向学生学习,这样可以教学相长。如果学生有创作欲望或正在创作,要鼓励学生,并帮助学生完成作品的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教学是实践性和技艺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才能逐步提高教学的本领。

当下的笙艺术是涵盖传统与现代的多元艺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体现时代进步的繁荣。笙的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并非按照常规把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分为传统与现代,而是依据作品的创作技法与演奏技法的不同来界别的。笙的传统艺术是指运用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或现代作曲技法结合中国音乐元素创作、运用现代演奏技法演奏的艺术。传统艺术体现了东方泱泱大国的民族艺术特色,现代艺术充分挖掘了笙的潜在的多声演奏性能,也开发了笙的新的表现力。

这两种艺术的合力,构建出当今中国笙艺术多彩的东方艺术特色。传统和现代不是对立的,更没有落后与先进之分,各自都需要再发展。

近十年来,传统艺术的新作几乎没有,笙界朋友较多担忧传统艺术的发展。我认为笙传统艺术的再发展,不完全等于在二十几簧传统笙上的再发展,而是在继续运用传统演奏技艺和把握风格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继续走刘天华兼容中西之路,在总体上符合中华民族的风格就是传统的再发展。

徐超铭教授已年过七十,还能在舞台上大放光芒,他的笙曲刚柔相济、博采众长、声情并茂、精益求精。我们轻易就能在“徐式”笙曲的奏鸣中,收获一份清雅、一种力量、一份舒畅、一种沉思……

行文到此,突然想起,如果说今天的他还能在舞台上展示完美音乐,有谁知道当年的他却因为去支教,因事故差点丢了性命,至今还留有很多后遗症,但他恰恰坚持锻炼二十余年,每天走万步,这才保持了舞台的青春,实在难能可贵。愿退休后的徐超铭教授日子过得“和合协谐,‘笙’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