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中国宗教园林现阶段的现实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中国宗教园林现阶段的现实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比较中西方思想差异造成的中西方宗教园林角色的差异。中国宗教园林以寺观园林为代表,并没有像西方宗教园林一样在园林发展史上占据辉煌的一席之地。从风格和内涵上,寺观园林只是每个时代中国主流园林的影子。正因为这种园林曾与中国主流思想亲密无间,所以,也就更有可能从这个至今仍有建设市场的园林类型着手,进而寻找园林设计的民族性。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寺观园林 宗教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 文献标识码:A

宗教园林曾经是园林形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国其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寺观园林,在国外则包含早期的神苑、圣林,修道院的中庭,教堂的附属景观以及纪念宗教人物的广场和园林。与中国相比,有宗教意义或与宗教生活密切相关的园林在国外园林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也更加表现出区别于其他园林的特征,并且更加强势地影响到当时社会园林发展的方向。而在中国,宗教园林却被湮没在当时更加强势的士流园林之中,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也并未发生局势的扭转。

1 与西方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无论东、西方,在人类文明的最初都无法避免对自然或鬼神的崇拜。早期朴素的宗教观支撑着在大自然面前同样柔弱的东、西方人的精神和生活意志。如果没有这种宗教的信念,人们在充满危险与不可预知的大自然面前会不可避免地精神崩溃。相对应地,在东、西方园林萌芽时期,除了具有生产功能的园林以外,都出现了有宗教意义的园林,不管是埃及的圣林和神苑还是中国用来通神的“台”。然而,这本来相似的两方,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分歧。也就是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①所谓的“轴心时代”,②东、西方的古文明都在各自精神导师的指引下实现了自身的突破。这次根本性的变革导致中西方文化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中国在这个时代,逐步实现了从巫觋文化向宗法意识,再由宗法意识向伦理意识的转换,而西方各国却没有走出神殿。

中国发展出了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道家思想。佛教在东汉时已经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但是并未受到重视。佛教在自己的教义里融入儒家和老庄的思想,以适应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所谓以佛理入玄言。这样的佛教才得以立足中土。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同化能力改变了入华的佛教,加上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对不同功能的适应性,随着佛教的儒学化,其建筑原型也被汉化。“深受儒家和老庄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对一开始便持着平和的态度,完全没有西方那样狂热和偏执的激情,因此也并不要求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的根本差异”。③当时的佛教建筑群和附属园林跟中国的普通邸宅和宅园并无太大区别,非但未显示出其自身的特色,更是将审美倒向当时已经发展起来的士流园林。部分的佛寺和道观隐匿山林,与中国当时的隐逸思想不谋而合。各种机缘成就了佛教的儒化,形成了让印度人目瞪口呆的中土佛教。所以,南北朝时南朝建康七百多佛寺并没有使建康城看起来多么具有异域风情,北朝洛阳最盛时期一千三百多座佛寺也并未改变这个中土国家的面貌。中国这些宗教建筑与附属园林从那时起就湮没在世俗主流文化当中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寺观园林一直只是中国皇家园林的缩小版,甚至成为私家园林的影子,没有形成自己的性格,只是成为中国本土造园的拥护者。

而在西方,宗教有着不可超越的地位和姿态。宗教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盘旋在君权、政权之上。其神圣的地位,足以使当地任何文化形态、审美意识向其膜拜。这种在意识上根深蒂固的影响,直到君权压制住教权之后,仍然很难消散。加上各宗教之间的残酷竞争,更是给各宗教以明确的性格。相对应地,宗教园林便以各自鲜明的特点出现在西方世界,并对当时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建设施加影响。当中国跨过园林转折期的魏晋南北朝,进入隋唐的全盛期,一直到园林风格已颇为成熟的宋元时期,欧洲正处在漫长的中世纪,“园林艺术局限于修道院的花园中,它在西方的前身可从西班牙东北部的泰拉高纳(Tarragona)④修道院,追溯到伊斯兰清真寺,此后又可追溯到波斯的伊甸园”,“如同花园,城市也是一种强烈的象征。圣奥古斯汀把城市作为神圣秩序的意象……城镇、教堂和城堡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整体”。⑤(《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第139页,第148页)

2 宗教园林现实意义的探寻

如今即便是在西方,宗教园林也已经没有了当年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那么强的影响力,那么我们如今在中国这个宗教意识从来没有占据意识主流的国度,为什么提宗教园林?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找一个出口。找一个中国设计突破西方主流意识包围的出口。我们曾试图忘掉或否定自己曾经的传统文化意识,似乎这样我们就可以像西方人一样去考虑问题。我们一直试图参与到西方的游戏规则当中去。但这个规则是西方人的,他们制造规则的基础,是他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从他们的“轴心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浪漫精神。他们超越人性的宗教观,造成他们对文化和社会,习惯性的自我否定型的超越式更新。这迥异于中国的“协调性自我完善”。前者求异求变,后者求恒久稳定。所以说,如果比创新,不敢说中国一定超越不了西方,但是这种刻在文化意识里的差别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与此同时,我们自然希望找到从我们自身的传统之中萌发出来的能量,但是伴随社会的突然转型和经济结构的突然变化,社会人文结构已与从前迥异。价值观决定审美意识,而我们面临的是一套前所未有的,仅有百年经验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如同刚睁开眼的婴儿,我们拼命想自己的前世,却只能遗憾自己已经喝了那碗孟婆汤。环顾我们的四周,我们如同生活在美国,生活在德国,或者生活在英国。我们这个最擅长以夏化夷的民族,在“脑震荡”之后,开始迅速被别人同化。并非出于狭隘的民族情结,只是我们世界的文明需要多样性,如此一个持续几千年的文明一旦迷失,损失不可估量。

正因如此,在现阶段,寺观园林这个曾经作为中国主流园林影子的存在也就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我们对留存至今的中国园林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和总结,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私家园林的市场,皇家园林更是如此。实践探索远比单纯的经验总结更有价值,不实践如何发展?因此,寺观园林仍然可以成为我们对传统回忆、解读乃至发展的一根救命稻草。一方面,寺观园林从属于宗教团体,全国各地的风景旅游区仍然有兴建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从这个曾与儒学和玄学交往密切的宗教团体里面似乎更有可能挖出过去的精神;再者,这是目前社会中更可能脱离开日益严重的浮躁干扰的社会群体。应该讲,我们可以比较欣慰地看到,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强盛,中国人正迎来自己再次拥有成熟自信的时刻。我们曾经的强盛在于我们历史上大度、开放的融合,但想要融合而不迷失,就一定要有一个坚定明确的自我意识。

注释

①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出生于奥尔登堡。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与康德、黑格尔并称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三个伟大的高峰。

② “轴心时代”是雅斯贝尔斯的著名命题。指出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人类文明有了相当的积累之后进行了一次大的飞跃与升华,由此奠定了此后人类的精神基础和价值准则。详见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③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④ Tarragona,常译作“塔拉戈纳”,是古罗马时期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重要城镇之一,城内城外尚保留着古罗马时期的遗迹,如斗兽场、罗马水渠等。

⑤ Geoffrey and Susan Jellicoe.The Landscape of Man: Shaping the Environment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Day(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刘滨谊,主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