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菜屋 第10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菜屋 第10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世纪80年代之前,老百姓生活购物都是凭票供应,买啥都要票,有粮票、烟票、糖票、酒票、肉票、布票、酱油票、火柴票、豆腐票、鸡蛋票,还有工业券和副食券。

当年,我去大菜屋买菜,门前挂着的小黑板,上面写有诸如“几号票买带鱼半公斤,几号票买大白菜一公斤”等信息。回忆起那段票证岁月,我便念念不忘“大菜屋”,也就是我们这个城市的东方红菜场,后更名为淮西菜场,位于徐州市西安南路与淮海西路交会的西南角。

上世纪70年代,东方红菜场是徐州著名的蔬菜副食商场,妇孺皆知,老百姓俗称其为“大菜屋”。说它著名,是因为当年市区仅有牌楼市场和开明菜市,而且是依街做市,街道两旁排列店铺或摆地摊,散放凌乱。而东方红菜场是一座千余平方米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的封闭型建筑,与今日的农贸市场相似,货物多,品种全。每天清晨,挎着菜篮子的人们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奔“大菜屋”而来,来晚了不光要受排队之苦,菜卖完了就要白跑一趟。

那时,我家离“大菜屋”不远,即使这样,也要在天蒙蒙亮时就从床上爬起来跑去买菜。在昏黄的灯光下,人们扭扭斜斜地排着队,买肉、买鱼、买菜、买豆腐的长队交叉混合,难以辨认,清晨的“大菜屋”嘈嘈杂杂,人声鼎沸。

“大菜屋”的布局为东边卖酱菜,酱油盛在贴瓷砖的池子里,油提子一舀一斤酱油,还有细粉、海带之类的干菜,再往下依次为猪羊肉和鸡蛋。西边卖白豆腐,素鸡、干丝、豆腐泡儿、带鱼及水产品。中间两个长方形的水泥柜台卖时鲜蔬菜。前面大门两边是推拉玻璃窗的小商店,分别卖烟酒糕点和卤肉熟菜。

当时,买东西凭票排队往往也买不着,一般早晨8点钟左右,“大菜屋”便清寥下来,要想吃好菜,只能等到第二天清晨5点再来排队。有一年冬天,大概是快过春节了吧,下着鹅毛大雪,我排队买这个、买那个,冻得手脚生疼。最后排队买豆腐,“大菜屋”里一步一步往前挪,眼巴巴地盼着快挨到豆腐案前了,低头一看,发觉手里捏着的豆腐票丢了。因为手冻得僵硬,不听使唤,那一指宽两指长的小白纸条,不知啥时掉了。我跑出“大菜屋”,雪地上白茫茫一片,寒风呼呼地刮,任我如何搜寻,终究无果。过年时节,吃不上豆腐,实在令人沮丧。这样的买菜境遇,真能让我记住一辈子。

票证年月,农副产品匮乏紧缺,更不允许农民自由卖东西,逮住了就按“投机倒把”来处理。倘若有人从旁门左道弄来些时令蔬菜,周围的亲朋好友会羡慕死。徐州人是出了名的食菜量大,饭菜各一半,俗称“菜蟒”,碗里的菜不够吃咋办?由于我家紧挨着“大菜屋”,近水楼台先得月,找窍门取个巧儿,便可买到便宜菜。

每到傍晚临近下班,“大菜屋”的营业员总会自己处理一些剩菜,时鲜蔬菜过夜便蔫巴了,她们便各自分点带回家。所以,每到“大菜屋”快下班时,我们就凑上去,大姐大姨地叫着,也能买一些剩菜。菜虽孬但价贱,辣椒、番茄、黄瓜论堆儿卖,一堆只几分钱。

“大菜屋”肉食品柜有位男营业员,当年也有五十多岁了,粗短身材,圆脸歇顶,颧骨有疤痕,这位师傅相貌凶陋待人却十分友善。下午,他经常在“大菜屋”后门下棋,太阳光照在他的秃脑门上,油光闪亮,举子走棋时总是默不作声。我经常在旁边观棋,有时瞎支招儿他也不恼,总是笑眯眯的。也许是有了这样的“交情”,我去买肉时,他便偷偷多卖给我一块猪大油,回家炼了能炒一个星期的菜。为此,他还遭到排在我后面人的一阵责骂。如今,想起他的模样,我仍心存感激。

“大菜屋”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部拆除,在原来的位置上建了一座巍然矗立的商业大厦。

石嘉长期从事企业职工宣传教育工作,江苏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