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言学史回望中的布拉格学派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法的成就和音位学理论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布拉格学派 功能句法 音位
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语言学派。1928年在海牙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布拉格语言学小组把音位学的观点公之于世。他们关注语言作为交际手段的功能,认为其结构性符号系统只有通过对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材料的观察才能予以描写,因此布拉格学派放弃了索绪尔对语言及言语的严格区分和共时语言研究的优先地位,而试图采用结构主义原理解释语言的变化,影响甚大。
1929年,在布拉格第一届国际古斯拉夫学会上提出的《布拉格语言学小组论纲》,认为语言是具有社会性和功能性的符号体系,从十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功能主义的思想和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把音位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研究。同年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及杂志《词和文》,先后参加该学会的国内外学者有五十多人。通观语言学史,我们能看出布拉格学派的结构和功能观,来源于索绪尔和库尔内特对语言进行的共时分析及关于语言系统、语言结构的思想,以及库尔内特在索绪尔之前就提出的关于语言功能的思想。布拉格学派最主要的观点是功能语言观。布拉格学派在用主要精力阐述音位概念的同时,它的成员在语言学的其他领域内,包括风格学、文论等比较边缘的领域,也作出了贡献。下面主要介绍该派功能句法的成就和音位学理论的发展。
1.功能句法
布拉格发起人之一的马泰鸠斯认为语言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表达手段系统;对语言过去阶段进行研究时,必须注意语言功能系统观。他的主要论有《布拉格语言学小组论纲》(Тезисы Пражского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го кружка)、《关于创立结构语法理论》和《系统语法分析》(О системном 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ом анализе)。在功能句法(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简称FSP)方面,马泰鸠斯提出了实际切分法,他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交际功能,把句子切分为“叙述发点”(即已知的信息)和“叙述核心”(即新的信息),因为说话一般总是从已知的信息过渡到新的信息。这种实际切分法能够揭示连贯性话语的内部规律,有助于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如:
Мы ушли/ в тень ,но и в тени/было душно.
叙述出发点 叙述核心 叙述出发点 叙述核心
Пусть он/ошибся,но эту ошибку/можно исправить.
叙述出发点 叙述核心 叙述出发点 叙述核心
这个术语就是后来的主位和述位。叙述出发点相对于主位,叙述核心相对于述位。马泰鸠斯认为主位可以由多个成分组成,如果主位包含多个成分,其中较强的成分是其中心成分,而其他的则是伴随成分。述位同理也有中心成分。两个成分之间常常以多种方式交织在一起。这一理论被后来的Jan Firbas继承和发展。Firbas把马泰鸠斯的主位――述位思想进行了发展,并提出了“交际动态”的概念(communicative dynamism),简称CD,根据交际动态值,对主位和述位的划分更详细,根据交际动态值的高低,可以大致排列如下:正主位――主位――正过渡――过渡――述位――正述位。如:
They should have to buy us a toy.
正主位 正过渡 过渡 主位 述位
从信息的负荷量而言,它的交际动态值(即CD值)是逐渐升高的。所谓的“正”相对于“非正”而言,动态值更高。在相对于更简单的句子中,会出现正主位和主位合为一体,正过渡和过渡的合一,正述位和述位的合一。如“I hate you.”一句可以解释为:主位――过渡――述位,也可以解释为:正主位――正过渡――正述位。Firbas提出了影响FSP的四个因素:线性排列,语义,上下文,语调。
Firbas认为,所谓的线性排列是指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随着句子位置由左往右移动,右边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动态值越来越高。但是语义、上下文和语调却是干扰句子线性排列的重要因素。如:
Я ушла в аптеку.(我去了药房。)(下划线为重读的标记)
Я ушла в аптеку.(我去了药房。)
Я ушла в аптеку.(我去了药房。)
当重读在不同的位置时,强调的重点就不同,因此这个CD值会随之改变,重点可以是句子中的任一成分。这个线性排列在重音位置会发生变化,重音部分可以表达说者对所说的感彩,其CD值最高。
上下文的作用是先行的、优先的。如果在上下文中有了已知,那么句子中已知的CD值就低,不管该词所处的位置。如:в тени было душно.这个句子中上文已知Мы ушли в тень,那么в тени作为已知的信息,不管它的语义和意义如何,它的CD值都是最低的。可以看出在一般情况下,这些FSP的影响因素的优先顺序:上下文>语调>线性排列的。
在不依赖语境的条件下,有一些类型的语义是不受线性制约的。如:Девушка появилась в комнате.(一个姑娘出现在房子里。)当上下文没有出现Девушка(一个姑娘)的时候,这些动词表示的是主语的出现或存在,则这时主语的CD值是最高的,动词和副词都是依赖于主语的次要,为了描述主语而依赖存在,因此相对的CD值要低些。
在此基础上,捷克学者达内施继承了布拉格学派,并提出了主位――述位推进的五类型:
①简单线性主位推进型,其模式如下:
T■R■
?邬
T■(=R■)?邛R■
?邬
T■ (=R■)?邛R■
如: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
②连接主位推进模式,模式为:T■?邛R■
?邬
T■(=R■)?邛R■
?邬
T■(=R■)?邛R■
如:瞧,我的故乡!你秀色可餐,你养育父老乡亲。(这里“你”就是R■,起连接不同述位的作用。)
③派生主位推进型,模式为:
T
?邬 ?邬 ?邬
T■R■ T■R■ T■R■
如:他感到了生活的美好,做起活来,强劲有力;学习起来,你追我赶。他的脸上总是充满笑容,他的心情总是春光明媚。(他的脸上和他的心情,是“他”派生出的。)
④分裂述位推进型,模式为:TR(=R■′ + R■″)
?邬 ?邬
T■′R■′ T■″R■″
⑤跳跃主位推进,模式为: T■R■
?邬
T■R■
?邬…?邛
如: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小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一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荷塘月色》小路和荷塘,交叉出现,呈跳跃形式。)
从以上简介我们可以看出,布拉格学派基本功能句法观的传统传承,从最初的马泰鸠斯的“前一句的表述核心即为后一句的表述出发点”的结构排列,到后来的Firbas的交际动态CD值理论,以及达内施的主述位模式的划分。笔者认为,如果从CD值的高低排列句子,那么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发展,我们又可以说整个文章中句子的排列是波浪形的。在第一句中的述位CD值高,但在第二句中成为主位,即成为已知,CD值就会降低,会引出新的CD值更高的述位,然后这个新的述位在下一句中又成为已知,CD值又会降低,依次反复重复升高降低的过程,因此整个文章的推进是以波浪式进行的,这种波浪模式更能体现信息的推进。句子信息和文章信息的推进就像电势差,只有高低差别才会形成流动,同样,句子和文章的组织也是这个道理。达内施的推进模式就解决了Firbas线性排列的单调性,并且很形象,便于理解。可以说这一理论的历史线索从马泰鸠斯――Firbas――达内施,不断得到了完善。
2.音位学理论的研究
音位理论概念是20世纪的上半世纪才提出的,因此是比较新的语言学领域,特别是由布拉格学派阐述的音位理论在语言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沿用至今。“音位”这个概念,最先是由在俄国教书的库尔内特提出的,后来的特鲁别茨柯伊和雅柯布逊发展并完善了这一理论。库尔内特区别出“语音”(звук)和“音位”(фонема),提出了音位和语音交替理论。他将语音交替根据产生的原因分成四类:
①变异交替,又称现代语音交替,是受生理发音条件制约而产生的分化。这种交替在同源词素和非同源词素中都会发生。如баба和бабе中[а]和[а■]等。
②相关交替,又称心理语音交替,这种交替跟形态区别或语义区别相联系,如мог-у和мож-ешь中的[г]和[ж]。(这是由同一个动词原形мочь变位而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音变。)
③传统音变,又称古代语音交替,这种交替从古斯拉夫语时期开始,成为世代相传的习惯,如нос-ить和ноша的[с]和[ш]。
④转接交替,这种交替是从亲属语言借用大量词素后产生的,又分为全借和半借。
雅柯布逊和特鲁别茨柯伊开创的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音系相关关系,是在库尔内特语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特鲁别茨柯伊一生致力创作的《音位学理论》,以及雅柯布逊的《论俄语音位的发展及其与斯拉夫语言的比较》和《语音分析初探――区别性特征及相互关系》,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音系学的经典之作,是理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们用索绪尔的理论阐述音位概念。语音属于言语,音位属于言语。在研究由相互联系的成分组成的语言系统时,布拉格学派并不是把音位看做一组语音,而是将其看成复杂的、通过语音体现的语音系统单位。布拉格学派认为每一个音位由若干不同的区别性或相关性特征组成。特鲁别茨柯伊在《音位学原理》中说:“音位就是在一种语言中彼此对立而又能区别意义的语音特征。音位之所以能区别词,在于它本身具有区别性特征和非区别性特征。区别性特征形成音位的对立。”特鲁别茨柯伊从语言系统的角度出发,从对立的两个相关成分的逻辑关系的角度,以及根据辨义范围的大小,对音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常提到的有以下四种对立:
①偶项性对立,指在某一语言体系中独具某一特征的一对相关成分的对立,如/t/-/d/的齿塞音。
②正负性对立,指在某一特征上两个成分处于此有彼无的对立关系,如鼻音/非鼻音。
③成比性对立,指其所处的对立关系也适用于同一语言体系中其他一些对立成分。
④可中和对立,指在一定语音位置上可以失效的对立关系,如俄语中浊音在词尾清化的规则。
特鲁别茨柯伊第一次确定了音位学体系,音位学中的概念都是他首创的。雅柯布逊音位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全面的认识过程,他在《俄语动词结构》中提出:“音系相关关系的根本特征是组成一个相关对的两个成员并非对等,一个成员具有某标记,而另一成员则没有,前者是有标记的,后者无标记。”雅柯布逊定义音素是最小的,不可再分成分――区别性特征。开始他认为同一对立中的两要素是对称的,如英语中/p/和/b/,/t/和/d/是成对出现的。然而在希腊语的塞音系统中,则呈现出三元对立:
/p/ /t/ /k/
/ph/ /b/ /th/ /d/ /kh/ /g/
古希腊语的塞音系统中不仅有清浊对立,而且有送气与否的对立。他慢慢发现音系学中的相互关系就像索绪所认为的每一个音素都与音系系统的他因素对立而形成网络,有对称系列的区别性特征,也有不对称系列。也就是说,在这个网络系统中存在交点,而且交点不仅仅是两条线的,可能是多个相交而成的点。如/b/,/p/同是塞音和双唇音,不同的是浊音和清音的差别。为了穷尽这种音素的差别,雅柯布逊在《语音分析初探――区别性特征及相互关系》中,根据语音中对立分析法,从物理和生理角度确定区别性特征,区分出了12种音位特征,可解释世界上一切语言的音位系统。当然,语音变化涉及现存区别特征组范围以外的语音,就会产生不同的语音系统。例如,在由四个前元音和四个后元音组成的八元音系统里,由于两个后元音合并,元音就失去了两者的对立,就会形成带有四个前元音和三个后元音的不对称系统。雅柯布逊曾追溯拉脱维亚新音位的产生过程:/k/和/g/在前元音/i/或/e/前边时,产生音位变体/ts/和/dz/,在/ai/单元音化为/i/以后,/ts/和/dz/就成了跟/k/和/g/对立的新音位。
雅柯布逊在《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普遍现象》中指出如下规律: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最早普遍存在的语音区别,儿童最先习得,而失语症患者最后丧失;反之,一些不太普遍的语音,儿童习得较晚,失语症患者丧失最早。他把语言的结构看做生物驱动的层级。居于层级中央的因素分布广,构成每种语言的基础,成为核心音;将在层级靠近边缘的语音称为边缘音,分布范围相对狭窄。得出结论:核心音>边缘音>罕见音。依次顺利音素习得难度增大,失去语言的难度减少。
这是布拉格学派在功能句法和音位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本文不仅简单介绍了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从历时的角度把布拉格学派这两方面的成果的传承性贯穿起来。这些成果在现今的语言学中还很活跃,并将影响以后的理论取向。
参考文献:
[1]罗宾斯著.许德宝等译.简明语言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彼得・伯克著.李霄翔等译.语言的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蔡金亭.Jakobson的语言标记理论:成就与不足[J].外语学刊,2001(2).
[4]戚雨村.布拉格学派和马泰休斯的语言理论[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5).
[5]钱军.布拉格学派近况与现状[J].国外语言学,1996(4).
[6]钱军.结构功能语言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7]王福祥,吴汉樱.语言学历史.理论.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