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看到文字的背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看到文字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中要有文体意识,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文体意识,以更好地达成语用目标却是我们倍感困惑的。小学课标中虽然没有出现“散文”这一概念,但教材中却编选了大量的散文。因此,用散文的方式学习散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文本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教育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的循循善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

文本中的故事来源于《论语》、《荀子》、《孔子家语》等经典著作,编者巧妙地融合提炼,加工成一篇独立的文本,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流畅通达,构思精巧细致,用词准确恰当,主题积极向上,表达方式丰富多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教材。

一、 厘清文本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理其脉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厘清文章记叙的线索和顺序。本文以“游春”为线索,先写自然之春,风光迷人,再写师生情浓,如沐春风,令人赞叹。

文本的写作顺序是:先写春天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玩;接着写孔子在凝望泗水后发表了自己对水的认识,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使弟子们深受启发;然后写孔子和弟子们在河畔游玩及各言其志的情景。

文本重点写了“观水”和“谈志”两部分:在“观水”环节,文本按照孔子望水——弟子发问——孔子论水——弟子惊讶的层次展开;在“谈志”环节,文本又是按照孔子问志——弟子谈志——孔子谈志——师生咏志的顺序写的。可谓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二、 透视人物特点,把握文本意蕴——悟其情

古人云,山水比德,万物有灵。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习惯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发现规律,思考人生,激励生命。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发现了水的可贵品质,对他的弟子们显然是个震动。但孔子并没有像我们有些老师那样选择“告诉”,而是先“陷入了沉思”,当学生问时,才娓娓道来,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有人说,能把自己思想植入到别人头脑中的才是老师,显然,孔子是个高明的老师。

在学生仍然沉浸在孔子对水的宏论中时,他没有马上要求弟子们谈论志向,而是和大家弹琴唱歌,来个“课间休息”,让弟子们尽情地舒缓身心。孔老夫子要求学生谈志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谈,而是有选择的,这不正是他老人家倡导的“因材施教”吗?在弟子们谈论志向时,“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并按照弟子的要求说了自己的志向,最后在弟子的伴奏下“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孔子和弟子们同学、同乐、同陶醉,可谓师生情浓。我们今天的教育常常呼唤“民主”和“平等”的回归,如果像孔子这样以欣赏和平和的心态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民主和平等不就在我们的身边吗?

三、 领会写作特点,涵泳文本神韵——赏其美

文本凤头豹尾,首尾呼应,形式美。文本以写泗水河开篇,孔子“听说”泗水涨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看似无心,实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次室外情境教学课, 由此引出下文的观水谈志,可谓教育无痕,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文本以写“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结束,既在篇末点题,又和文章开头呼应。此处“春意更浓”一语双关,既是实指泗水河畔景色优美,春意盎然;又是虚指,经过论水和谈志,弟子们对孔子更加钦佩和信服,孔子对弟子们更加喜爱和欣赏,师生间的感情更深,情意更浓。

文本虽不专注写人,但写孔子寥寥数语,就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写孔子,在“观水”部分,先是“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深思”,当弟子发问时,他依然“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出了自己的思考。一位善于思考、睿智稳重的老师形象赫然站在我们的眼前。在听到弟子们谈论志向后,他“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此时的孔子又显得那么和蔼可亲。在听到颜回弹唱自己的志向时,孔子“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位率意孔子。几处描写,金针密线,一个个性丰满、形象鲜活的孔子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站立起来。写子路,一个“急性子”用得恰到好处。写颜回,“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连用三个形容词将颜回儒雅之风尽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本中的景物描写独具匠心。文本的第二段,作者用深情的笔触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温暖祥和、五彩缤纷的春景,作者将大自然比喻成“一位伟大的母亲”,并使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对她进行了热情的歌颂,为下文孔子借助身边的事物实施教化——论水谈志埋下了伏笔,打好了铺垫。

文本词汇丰富多彩。既有“绿草如茵、桃红柳绿、波澜起伏、绿草如茵、善施教化、温文尔雅”等成语或四字词语,又有“明亮的眸子,甜蜜的絮语,习习的春风,和顺温柔”等优美的短语和词语,文本中好词佳句比比皆是,是帮助学生积累的好范本。

文本中的对话形式灵活多样。文中多次写到对话,在提示语的设计和用词上作者煞费苦心。仅以其中的一段对话为例:

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看水?”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

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形式上每人说的话独立成段,感觉疏朗轻快,符合游玩时的闲谈氛围。提示语有前有后,有“道”有“说”,避免了重复。语句上没有长句,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训练学生写人物对话的好范本。

古人说,读文先辨体。在今天的小学课堂里虽然没有出现“散文”的概念,也没有要求刻意学习散文的写法,但这只是希望教师不要过早地让这些文体名词束缚学生,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忽视这些文体的特征和他们的存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只有教师教得明白,学生才能学得明白,才能为下一步的继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学大师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孔子游春》,内容上取熔经意,形式上自铸伟辞,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涵泳之,推敲之,品味之,欣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