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的战争史诗电影,影片以一群在战争中处于绝对弱势的女性为主体来表现在灾难中人性的闪光点。从电影的开篇,到情节的深入,继而到结尾均涉及了众多的女性形象,通过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示了在国之危时,战争中闪烁光芒的女性形象。本文以此为依托,对电影中涉及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电影中弱势女性群体进行分析,阐明了战争中女性的光辉形象。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电影;女性形象塑造

一、背 景

《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导演的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在电影中只是以历史为开篇,为电影奠定基调,并没有过多涉及南京大屠杀的战争场面,而是选取了其中的一个“安全点”,即一个暂时未被占领的天主教堂为故事发生的地点来展开电影情节叙述。1937年被日军攻破的南京城中,的军队无力防守,大举撤退,空留一城无助的百姓。故事就发生在南京少数依然还算安全的一座教堂里。一个为了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十几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在这段历史过往中女人们展现了各自的人生际遇,体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悲惨境况,同时也通过这些故事体现和表达了女性对美好的向往,由此而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二、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孤岛”,上演着发生在女学生和风尘女子之间的故事。随着电影的播放,让我们细数在《金陵十三钗》中出现的那些独特、鲜亮的女性形象。这部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两种身份的女性各自承受的来自对方的视觉冲击、生活思想上的矛盾以及在战争的洗礼中逐渐融合的过程。一边是教堂中纯洁如天使般的女学生,另一边是在风尘中摸爬滚打的风尘女子,二者之间的女性形象的对立与交融也是这部电影值得我们深思之处。

电影是以战争为故事开端的,在硝烟和大雾中一群女学生仓皇奔散逃走。整部电影是以女学生书娟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展现了一个女学生眼中片面的历史存在。也从单方面的角度讲述了那些风尘女子的故事,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真实分明,而不仅是历史中拂去颜色光辉的存在。电影开始,惊慌逃散的女学生从画面左边进入,结尾时以载着女学生的卡车向右面行驶的场景结束。左进右出,故事娓娓道来。

以书娟为首的三个掉队的女学生,由于藏匿地点被日军发现,名为小珍的女孩不幸被日军枪杀。在慌乱与无助中,书娟和同行的另一个女伴遇到了前去教堂的美国人约翰,并且随其一同回到了教堂。女学生们为了死去的小珍而伤心哭泣,电影中借约翰之口所说出的“I kown it is hard,all of you have seen enough tragedy for lifetime today”,可以看出,她们不过是一群经受了太多打击、无助无奈的孩子罢了。她们在教堂里为了失去的朋友痛哭流涕。

此时,教堂门外,带着琵琶、拖着箱子的风尘女子们登场。迫切的敲门声,耀眼的红唇,精心修剪的眉形,画得挑起的眼角,蓬松又规整的卷发,斑斓的丝绸旗袍……她们就在门外,说着南京话,叫喊着开门,粗暴的样子不禁让人惊讶。其中的一个名为玉墨的女子,在门前手持素镜,整理衣着头发。她们夸张靓丽的外形与门外的战争残骸的硝烟大雾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战争与她们无关,她们就如歌舞升平的幻境一般。由于她们不被放行,便断然翻墙而入,于此于彼都毫无形象可言,只是卑微地求生存。在进入教堂之后,看到了洋人也是亲热地打招呼,玉墨更是风情万种,对约翰抛出飞吻,这一举动使得约翰心猿意马。在此时,女学生们也透过教堂五彩斑斓的窗户从里边看着这些“秦淮河的女人们”。女学生们知道她们的身份,也从心底排斥她们。们住进了教堂的地窖之后,就把秦淮河的一切都带了进来,除了没有生意之外,生活毫无变化。她们依旧抚琴咏乐、打牌聊天、互相嬉笑,仿佛地窖就是秦淮河,那个纸醉金迷、无忧无患的极乐之所。关于南京,关于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切都与她们无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和这些风尘女子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住在教堂光明区域内(非地窖)的女学生们,她们矜持、傲洁,她们自尊的活着就是对另一方的一种讽刺。两种对立的女性形象,她们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分明。

三、电影中女性矛盾的钝化

女学生们觉得风尘女子们肮脏不堪,没有道德可言,从心底看不起她们,排斥她们。当她们手持烟斗、衣衫不整、浪荡地从地窖里走出来并且说自己是幼儿园老师的时候,女学生便毫不留情地说“不要脸”。纯洁和肮脏的对立,是二者的矛盾之一。

幸存的李教官将一位濒死的小战士浦生送到了地窖,希望他最后能躺在一个温暖的地方。在地窖里,风尘女子们冷嘲热讽,甚至怕弄脏了自己的衣服,从这些细节可以窥到浮华表面后,风尘女子身上的劣根性。玉墨追上去的解释,也是一个安慰。同时也为她们后来的慷慨赴义做了铺垫。

在这教堂中,女学生和风尘女子的格格不入点燃了新的矛盾。女学生们嫌风尘女子们肮脏、龌龊,连厕所都不想与其共用,最后导致矛盾激化,对立的两方发生了争吵打斗。这场内部之间的战争由日本人的突然介入而终结,同时终结的还有一个女学生的生命,就在风尘女子面前终结的生命,鲜血四溅。面对日军,逃到地窖的玉墨坚持打开地窖的门,希望女学生能进来避难。但是由于暴露在日本人的面前,女学生在选择藏身之处的时候,选择避开了地窖,引走了日本军,这一举动无疑是救了地窖中的所有人。听到女学生们的凄厉的惨叫,躲在地窖的暂时安全的她们内心忐忑不安。在日军离开之后,看着死去的两个女学生,她们也于心不忍,在道歉,在感谢。但是,女学生这一方却并没有完全接受。从这一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矛盾慢慢钝化,在面对日军的时候,她们是同一战线的。

在掩埋战士浦生的尸体时,女学生与风尘女子都在教堂里偷偷地看着。“其实,这些钓鱼巷的,心也不坏。”这句由女学生口中说出的话,正是两个对立形象的关系柔和化的象征。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以玉墨和书娟为首,一个是故事的叙述者,一个是故事当中主要的女性角色。玉墨经历坎坷,她也曾是教会的学生,学习了6年的英语。在13岁那年被继父,开始涉入风尘之所。她悲惨的人生经历也是展现她女性形象悲剧的一面。

随着电影的进行,故事进入另一个情节。关于豆蔻和香兰的故事。她们外出回妓院拿琵琶弦,想要弹琵琶给浦生听。豆蔻曾经说,想要浦生娶她,为他母亲讨饭也可以。豆蔻只想要一份安定的生活,不想再在风尘中沉浮,想要一个女人的生活。浦生的死,让她觉得必须得为他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弹一曲,用自己的琵琶,就算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为他弹这一曲。最后她们都死在日军手里,受尽。鲜血染红的琵琶弦代表着她们的生命,她们誓死捍卫和守护的东西。虽然和浦生只有短短几天的相处,但还是毅然决然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妓院。这时的她们是伟大的,闪耀着光芒的。

随后,日军来教堂听女学生们唱诗,由于蚊子(风尘女子)跑出地窖寻猫,导致她暴露在日军面前。这时,书娟急中生智,把蚊子拉入女学生的队伍,从而保全了她的性命安全。但这只是暴风雨的前奏。随后,日军邀请教堂唱诗班出席占领南京的庆功宴,所有的女学生,包括蚊子在内的十三个都必须出席。这只是一次冠冕堂皇的邀请,实际的情况,日军的企图,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女学生们在书娟的带领下,趁着夜色,爬上高楼,想要自尽。她们想要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贞洁。正在此时,玉墨站了出来说愿替学生们去赴宴,“有姐姐们呢,不要怕”。她们来到教堂,只是为了生存,曾经出卖肉体也是为了生存。她们只是在求得一丝最卑微的生存空隙罢了,然而此时此刻,她们愿意为了相识不久的女学生们站出来。就这样,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群女人们站出来了,为了保护别人,她们愿意献出生命。

四、悲壮的生死抉择

电影的最后,当她们被约翰化装成十几岁的女学生的时候,她们是何等地欣喜,她们是何等地希望自己是这样的生活着,而不是在风尘中沉浮。当约翰帮她们变完装,她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谁最好看时,那场景甚至有些欢乐和热闹,但是对于观众来说,看着她们洗尽风尘,干干净净的样子,谁都会觉得心中一紧,想要掉泪。这是她们最原始的模样,她们也曾经这样单纯过。还记得她们说过的话:“我像你那么大,接客都不知道接了多少回了。”“替姐姐好好活。”“我妈要是活着,看到我这个样子,不知道有多高兴呢。我妈说,我们家就是缺个念书的人。”这是她们的心声,她们的痛与梦。在她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对于美好纯洁的一种单纯的向往和憧憬。

在上车的时候,蚊子不禁大喊“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我不去”,这是她心里的声音,她害怕,她恐惧,她们并不是勇敢到可以独自面对日军。最后,“金陵十三钗”坐在卡车上,卡车缓缓驶向远方,玉墨她们坐上卡车的样子,成为一种时间定格,就那么样美美地定在那里,不焦急,不难过,就这样静静地被带走,在这定格中显露出一种悲壮。

电影最后一幕,书娟的眼中再次出现了五彩斑斓的教堂窗户,窗外十几个风尘女子她们身着五颜六色的鲜艳旗袍,风姿绰约,从远处缓缓走近,她们的样子逐渐鲜明,身后的若隐若现的光影烘托了她们的光芒四射。她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是绝代芳华的。同样,当她们摔碎镜子的时候,她们是英雄,她们是视死如归的,仿佛只是去赴一场盛宴。镜子摔碎的场景被放慢,慢到可以看清楚每一个碎片纷飞的样子,和她们一样美,一样光鲜亮丽。

五、结 语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战争史诗电影,影片以一群在战争中处于绝对弱势的女性为主体来表现在灾难中人性的闪光点。在这部电影中,通过“女学生”和“”这两个角度来塑造刻画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从她们的对立到渐渐交融到互相扶持、休戚与共,在特定的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在她们之间的故事,使得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加丰满光盈。战争是残忍的,沉重的,令人不堪回首的,这些闪烁着光芒的女性形象的存在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是她们终究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担当,她们没有逃避,尽管之前的她们只是卑微地求生存。但在她们的壮举之中,可以看到在战争中,在血与泪中,我们仅存的光明与希望。

[参考文献]

[1] 侯克明.女性主义背景的英雄主义叙事——《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转移[J].电影艺术,2012(01).

[2] 苏妮娜.别让艺术沦陷在话语的迷津——对《金陵十三钗》批评话语的观察[J].艺术广角,2012(02).

[3] 〖JP3〗丁朋娟.硝烟弥漫中的人性酴釄——从《金陵十三钗》看严歌苓战争背景小说中的人性描写[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作者简介] 杨青(1983— ),女,蒙古族,文学硕士,内蒙古民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