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建筑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施工控制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建筑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施工控制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建筑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 通常情况下,裂缝的存在不会影响构件的正常使用, 但如果裂缝过大就会降低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本文主要针对从温度应力、原材料质量、收缩形变、钢筋锈蚀等裂缝成因以及施工控制两个方面对建筑混凝土裂缝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筑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

一、 混凝土裂缝成因

1. 温度裂缝

当外部温度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 混凝土将发生形变, 若变形受到约束, 结构内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将产生温度裂缝。通常情况下, 温度应力主要有3 种形成方式:

1) 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超过2 m ) 浇注之后,由于水泥水化反应(放热反应)导致混凝土体积的膨胀或收缩,在受到内部和外部的约束时产生温度应力。 此外, 由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也会在其内部形成残余应力。

2) 当水泥放热基本结束后, 由于混凝土的冷却以及外界气温变化引起温度应力。

3) 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突发降水、冷空气侵袭或日落等致使混凝土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 内部温降相对较慢而产生温度应力。

2. 原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配制混凝土时所采用原材料质量不合格, 也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材料质量因素主要包括:

2. 1 水泥

如果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其中的游离氧化钙含量超标, 则由于氧化钙在凝结过程中水化很慢, 在混凝土凝结后仍然继续起水化作用, 可破坏已硬化的水泥石, 使混凝土抗拉强度下降。若水泥出厂时强度不足, 水泥受潮或过期, 亦可能使混凝土强度不足, 导致混凝土开裂。

2. 2 砂、石集料

1) 砂石的粒径、级配、杂质含量

如果砂石粒径太小、级配不良, 将导致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 使混凝土收缩加大, 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如果使用超出规定的特细砂, 后果将更加严重。当砂石中含泥量高时, 将造成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 降低混凝土强度以及抗冻性和抗渗性。

2) 碱骨料反应

混凝土中的碱与集料中的某些成份发生碱骨料反应, 其生成物容易吸水膨胀, 导致混凝土开裂。碱骨料反应裂缝的分布与钢筋限制有关。当限制力小时, 常出现地图状裂缝, 并在缝中有白色或透明的浸出物; 当限制力强时则出现顺筋裂缝。

2. 3 拌和水及外加剂

拌和水或外加剂中氯化物含量较高时对钢筋锈蚀有较大影响。采用海水或含碱泉水拌制混凝土, 或采用含碱的外加剂, 可能对碱骨料反应有影响。

3.收缩裂缝

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 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是造成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 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碳化收缩。

塑性收缩主要发生在施工过程中, 混凝土浇注后4~15h, 水泥水化反应激烈, 分子链逐渐形成, 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 混凝土失水收缩, 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 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 称为塑性收缩。塑性收缩产生的量级很大, 可达1% 左右。缩水收缩是因为混凝土表层水份损失快, 内部损失慢, 从而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受到内部约束, 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应力, 当拉应力较大时, 容易产生收缩裂缝。混凝土收缩还包括由于混凝土的体积变形不能自由伸缩而产生的自生收缩; 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碳化收缩。

4.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 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碳化至钢筋表面, 或由于氯化物介入, 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 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 钢筋中铁离子与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份发生锈蚀反应, 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2~ 4 倍, 对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 导致保护层开裂、剥离, 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 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由于锈蚀, 使得钢筋有效断面面积减小, 钢筋与混凝土握裹力削弱, 结构承载力下降, 并将诱发其它形式的裂缝, 加剧钢筋锈蚀, 导致结构破坏。

二、 混凝土裂缝控制

1.原材料控制

1) 选用中低水化热的水泥, 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或粉煤灰水泥等。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减少水泥用量。在满足使用的条件下, 大体积混凝土设计强度应就“能低不高”的原则。同时应注意水泥的质量, 特别是安定性达标。

2) 尽量选用粒径较大(不超过40 mm ) 且级配良好的粗集料; 砂和碎石的含泥量不超过1% ,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得大于15%。

3) 在混凝土中掺加超细矿粉。超细矿粉具有微珠效应, 有明显的减水作用, 并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体积稳定性、密实性以及抗化学侵蚀性能, 同时还具有增加混凝土强度, 减少塌落度损失、降低水化热等性能。

4) 适当加大活性细掺料的用量, 以替代部分水泥, 从而降低水化热, 增强硬化前后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如使用大掺量粉煤灰不仅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而且改善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

5) 拌和水中不得有较高含量的氯化物等杂质,禁止使用海水和含碱泉水拌制混凝土。

6) 选用合适的外加剂。混凝土中掺入水泥重量0. 25%的木钙减水剂, 不仅使混凝土工作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又减少10% 拌和水, 节约10% 左右的水泥, 降低了水泥水化热。又如利用膨胀剂置换等量的水泥, 不仅降低了水化热, 同时微膨胀剂吸收部分水化热后发生化学反应, 在混凝土中产生自应力而使结构处于受压状态, 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和抗拉能力, 避免了裂缝的产生。

2.改进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

从技术层面讲, 混凝土裂缝控制主要体现在设计和施工中的技术措施改进上。

2. 1设计技术措施

1) 优化钢筋配置, 根据“细而密”的原则, 减小水平布筋间距, 将混凝土中可能产生的收缩应力分散。

2) 由于挖孔、转角和形状突变处等部位应力集中容易产生裂缝, 所以应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例如在转角、孔边作构造筋加强; 转角处增配斜向钢筋或网片; 突变处做成渐变过渡等。

2. 2施工技术措施

1) 混凝土用水量控制在170 kg/m 3 以下;

2) 控制胶凝材料总量在410 kg/m 3 以下, 同时增大优质É 级粉煤灰的掺量;

3) 控制混凝土中胶骨比在1. 3 以下;

4) 在保证和易性和泵送的前提下降低砂率;

5) 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复合纤维, 提高基体的抗裂形变能力, 阻止原始缺陷(裂纹等) 的扩展;

6) 在温度较高的季节, 通过对原材料和粗骨料进行遮阳、覆盖, 以及采用低于5℃的拌和水喷淋、冷却降温来降低混凝土的浇注温度。

3.提高施工工艺质量

由于评价混凝土抗裂能力是以极限拉伸率、施工强度保证率或施工均匀性为指标(离差系数)。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或行业规范, 以及技术标准进行, 加强现场管理监督和质量控制, 从而确保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符合设计要求的抗裂能力。

1) 在混凝土浇捣前, 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避免混凝土失水; 振捣时, 应组织好振捣棒的走向, 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并防止漏振。同时也应避免过度振捣(以混凝土不再下沉、不冒气泡为准)。

2) 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可进行二次抹压, 必要时利用吸水泵排出表面泌水。但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 避免在其表面洒水泥干粉刮抹,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

3) 严格施工操作程序, 杜绝过早施加荷载和过早拆模, 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 过早拆模, 会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 出现“温度冲击”现象; 在浇捣过程中需派专人护筋, 以免踩弯板面负筋的现象发生。

4) 确定合理的搅拌和运输时间, 避免因时间过长而使水分过多蒸发, 降低混凝土的塌落度, 使得在混凝土中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5) 采用分层连续浇注并合理设置施工缝, 能够尽快散发水化热, 并放松约束条件的聚集。由于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的原因, 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完, 并且间歇时间过长, 应预先选定适当的部位设置施工缝, 以减少裂缝和确保结构安全。

4.改善养护措施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 良好的保温保湿养护对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控制内外温差, 降低约束应力, 充分利用其松弛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可知, 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应高于25℃。内外温差越大, 裂缝发生可能性越大, 程度越严重。在混凝土浇注完毕后12h内, 应先盖塑料薄膜1 层, 然后盖草包或麻袋2 层, 再盖塑料薄膜1 层进行养护。遇气温突变, 温度急剧下降的情况, 养护措施必须随时跟上。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养护应使其浇筑的内外温差及降温速度满足温控指标的要求; 保温养护的持续时间, 应根据温度应力(包括混凝土收缩产生的应力) 加以控制和确定, 但不得少于15 d。

三、总结

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是由于温度、原材料质量、施工技术等原因形成的,其中,在施工中主要注意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在运转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状态有着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针对上述原因,在设计上、在施工措施上采取合理办法和措施能够有效的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