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文化差异翻译影响,通过对文化差异的解释,了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

有一次日本作家夏目漱石问他的学生如何翻译“I love you”,有学生翻译成“我爱你”。夏目说:日本人怎么可能讲这样的话?“今夜月色很好”就足够了。这是多么含蓄美妙的表达。这样说的话,中国作为语言大国,其语言也可以含蓄,我可以这样形容:“春水初开,春林初盛,春风万里,不如你。”阿语可以翻译为■,这个小故事可以折射出文化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当他们相遇之时会产生冲击、竞争及失落等反应。文化差异可能由于宗教界别、种族群体、语言能力、政治立场、社会阶级、性别、民族主义、年龄代沟、文学修养、艺术认知、教育程度等之不同,而产生文化差异。比如说,广东地区对“4”很避讳,所以很多时候不说这个数字,因为“4”与“死”音类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从历史、风俗、宗教文化等客观因素讲, 还是从人的理解及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来考虑, 文化差异都对翻译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相关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二、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表征: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又导致人们观察事物角度的不同,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我们拿欧美文化和中国来做对比。最后引申到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作比较,来诠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习俗引起的翻译偏差。欧美国家和中国两个地区的习俗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的社会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欧美国家和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养狗的习惯, 但两个地区对狗的态度风马牛不相及。因而 狗(dog)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也就相差甚远, 翻译时就不能简单地直译。中国人常用狗来形容或比喻坏人坏事或者是低贱的东西,如:癞皮狗,人模狗样 , 狗仗人势等习语,还有中国农村喜欢给孩子起名狗蛋、狗剩等,因为小孩取个贱名不生病好养活; 然而在欧美文化中, 狗却被视若宠物, 与狗有关的习语多为褒义, 如: a lucky dog( 幸运儿), a jolly dog(快活的人) ,work like a dog( 拼命工作)等。

(2)引起的翻译偏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中国有龙飞凤舞、 望子成龙等成语, 然而在欧美文化中, 龙是邪恶的象征, 是一种恐怖的动物。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龙的形象都是不好的。在英语较早的文学作品《贝奥武甫》中, 主人公所经历的最后一次冒险就是与一个代表邪恶势力的飞龙搏斗。因而在《圣经》里,飞龙也是与邪恶、恐怖血腥联系在一起的。

(3)地域区别引起的翻译偏差。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是温暖人心的, 是春天的风, 而欧美地区地处西半球,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冷酷无情的。如:Howmany winter dayshaveI seenhim,standing blue- nosedinthesnowandeast wind. ( 在许多冬日里我总看到他, 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 。钱歌川在《翻译漫谈》一书中认为词句的east wind应该译成北风( 朔风) 才好,这正是地理环境原因造成的不同文化氛围。

(4)尽管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但是由于文化、语言、环境包括人类自身的原因,漫长的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因其共有的喜、怒、哀、乐等感情使得各民族、各种族的文化有了其共通性。

例如:

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

A fall intoapit,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在这些谚语中,中英两种语言承载的文化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他们并没有太自我的文化信息在里面。但是在一些国家文化有的词语被别的语言翻译出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用英语翻译中文的“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觉得非常别扭,因为在英美文化中,从来没有“诸葛亮”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所以,虽然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但是还是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得出差异。

(5)比较中阿文化差异。再者,回归中阿文化层面上,中国的伊斯兰文化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毕竟是同源的,所以在习俗方面大体相似,但是这也仅限于穆斯林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出入的,单从对颜色词这一方面举例,也可以看出中阿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从远古起,中国人就非常喜欢红色。红色象征喜庆、欢乐、热闹、吉祥如意,如逢年节贴红对联、贴红色“福”字、红的窗花,挂红灯笼、发红包、燃放红鞭炮;结婚叫“红喜事”,新郎要戴大红花,新娘要盖红盖头,屋内要贴红双喜字,点红蜡烛。现代汉语中红色多象征革命、牺牲、幸福、幸运,如红军、红旗、红领巾、红人、走红、红利、红光满面等。在文学作品中,红也用于指年轻女性,如“红妆”、“红颜”等。伊斯兰教初期,红色在阿拉伯地区也是服装中常见的颜色,但男性穆斯林穿大红衣服为禁忌,圣训中说“你们要避讳红色”。古代阿拉伯人认为红色是魔鬼喜欢的颜色。另外,阿拉伯地区的女性常以红色和其他艳丽的颜色装饰衣服,所以男性穿红被认为过于女性化,缺乏男性的勇武。这种行为既被伊斯兰教禁止,也为穆斯林社会不容。因而在阿拉伯语中,红茶不是译为■而是■(黑茶)。

而绿色是植物的生命色,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便是歌唱春天的名句。在古代,人们用绿色象征春天、青春、新鲜、恬静;在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主持科举文运的文曲星总是穿绿袍,因此绿色还表示希望和幸运。但在中国古代,绿色属贱色,表示低微、不名誉、下贱等含义,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当时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官为9品,属于低级官吏,所以身穿的官服为绿色的“青衫”。伊斯兰教初期,绿色在男性穆斯林服装中比较少见,但传统的也门“布鲁德”长袍上有绿色条纹,先知的追随者阿布・拉斯马说“我看到先知身着两件绿色的布鲁德”。实际指的是两件有绿色条纹的布鲁德。另外,还有很多追随者如阿布・拉德、伊本・萨阿德等人都曾说见过先知穿绿衣,因为是圣人穿过的颜色,所以身着绿色服装也符合伊斯兰教教规。《古兰经》中说天堂里的人们“穿着绫罗绸缎制的绿色衣服,令人眩目”;据说也曾穿着绿色的“布鲁德”环绕天房,绿色服装遂成为先贤圣人和虔诚穆斯林喜爱的服装。常年同沙漠打交道的阿拉伯人对绿色的喜爱更甚于别的民族,在他们的诗文中常以“绿”来形容生命、美好、希望、及时。在阿拉伯人眼里,不仅包括绿色,还包括青、蓝两色,如表示青的、不熟的,表示天空。绿色的基本字母派生出大自然中很多与绿色有关的植物、动物和事物,如蔬菜、野鸭、金翅鸟,牧场也有“两绿”之说,指代绿树和青草,而意为粪堆上的青草,引申为小家碧玉。

三、总结

翻译绝不是简单的从一种语言文字到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形式转换过程。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容忽视。译者要想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就必须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思维方式等因素。同时, 应根据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及习惯恰当地选择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杨丰宁.美语特点分析及文化透视[J] .天津大学学报,2001(6):38.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张清常.词汇文字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国少华.阿拉伯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熊文华.汉英应用对比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7]陈建民,谭志明.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3.

[8]钱歌川.翻译漫谈[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