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孔子到陶行知先生,“以读为本”的方法代代相传,《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识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读出一段文字,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情动之处,有表情和动作的加入,这是我们小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方面追求的理想境界。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朗读教学中,老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练练,而不关注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将变得了无生趣。长此以往,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将没有半点好处,所以提高兴趣至关重要。

一、多种方法激发兴趣

1.范读感召

学生对朗读的认知和兴趣都离不开老师范读的熏陶和感染,教师津津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感召,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另外,教师的范读还可以直观地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模仿感情表达,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最直接可行的办法。

2.师生对读

现在教育界很流行一个词“亲子共读”,而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朗读方式就是“师生对读”。当我们亲密无间地、一唱一和地朗读某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读书的幸福指数提高了,朗读变成一件浪漫的事,而老师时不时的语调上的一点带动,对学生的朗读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指导。

通常我会选择对仗工整的古诗、一问一答的歌谣,或最直接的你一句我一句……可以依据文本灵活处理。

3.鼓舞激励

齐读时,我会经常流连于学生之间,“谁的朗读最动人,老师就在他身边多倾听一会”;一句句领着孩子们朗读,期待着“看谁学得最像”;有时学生的朗读明明还不够火候,我也会大张旗鼓地表扬,“读得真好,氏创造了世界,最后却光荣倒下,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就听出了那种悲壮的英雄主义,同学们,再让我来陶醉一回,陶醉在你们动情的朗读中好吗?”有点煽情也有点激动,而后面一次,朗读的效果却又有了一次大的飞跃,赏识的作用不可小觑。

方法多多,除此之外,还有音乐感染、竞赛比拼等,在学生中也是极受欢迎的。

二、规范口诀,端正姿势

为了追求老师要求的“声音响亮”,很多学生直接简单粗暴地扯着脖子喊,下巴微微往前翘,脖子被拉紧,这个样子读书,看似嘴巴一张一合,动的是嘴巴,实际上费劲的是嗓子,嗓子被撕扯着,其结果是,读得越大声越难听,声音因此失去了弹性,朗读也失去了美感。

读书要有一个好的姿势,站则要身正,坐则挺直腰板,让气流通畅。包括拿书都有讲究,双臂打开,不能夹紧,两手将书拿稳,让自己处于一种放松、开阔的状态。

三、掌握方法 灵活运用

“抑扬顿挫”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轻重缓急”是说朗读要有轻有重,语速要有快有慢。但可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仅从字面上教孩子会意,那只能是白费功夫,因为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这八个字终究像海市蜃楼一样让孩子们感觉虚幻。本文就朗读中的“停顿“和”重音”提出几点想法:

1.把握停顿

标点是孩子学语文接触最早的符号单位,每一个标点都意味着停顿。一般来说,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最长,其次是句号、问号、感叹号,再次是分号、冒号,最后是逗号,而顿号停顿最短。教学生学会看标点符号,对把握好朗读中的停顿作用很大。

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在处理一些长句时,学生经常不知如何断句,气息跟不上时就停下来,句子的结构往往被拆得七零八散,把握好词的概念,可以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需要明白的是,停顿只是声音的中断,不是感情的终端,朗读时要做到音停意不断。

2.读准重音

重音是在词和语句中,运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的音,重音能准确体现词语。它是感情朗读课文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重音到底如何体现?很多老师在教学生处理重音时,就是加大音量重读。如果只是一味地这么理解,那未免有些机狭隘、生硬。重音的表达方式还有哪些呢?根据平时的教学,总结如下:

(1)利用停顿法

在要强调的字词前后作短暂停顿,使所发出的声音蹦出,铿锵有力,从而表达出十分强烈的感情。

啊!妈妈,您当然和普通人不一样,只要沐浴着阳光、雨露,就会越活越年轻!《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诗句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文章的收尾“越活越年轻”作一字一顿的重音处理,有助于将人带入无限憧憬的美好画面。

(2)重音轻读法

即控制音量,运用较强的气流,使气大于声,把要突出的词语轻柔而缓慢地读出来。比如:

“离开集体的小水滴们惊慌地喊着,它们害怕再也回不到湖中去了。”《小水滴》

这句话写的是,小水滴离开集体的惶恐、不知所措,基于对惊慌的理解,这个词也只能使用虚声轻读加以强调的方法。如果,自然而然中流露出惊慌的表情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3)拖长音节法

把要强调的字词读音拉长,调值读得夸张些,借增加音节的长度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比如:

啊!峰顶那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爬天都峰》

朗读时,读到“那么”二字之间采用拉长音节的方法,念到“么”时,又好似后面的气不足,有助于表达作者当时看到天都峰高和陡的程度,以及要爬上天都峰的困难,若只是一般地加大音量重读就不能表达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作者担心爬不上天都峰了。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来,以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真正做一个有心人,想法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朗读的锻炼,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会越来越充满生机,越来越感人,会跳出一串串意想不到的精彩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