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具格与方式格、材料格的区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具格与方式格、材料格的区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关于工具格与方式格和材料格的区分,尤其是工具格与材料格的区分,有人认为标准很明确,没有再讨论的必要。在实际语料中,典型工具格与典型方式格、典型材料格的区分是很明确的,但是,语言现象总是存在一些中间地带,那么工具格与方式格,工具格与材料格的区分有没有一个形式标准呢?本文尝试做出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工具格 材料格 方式格

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在20世纪60年带提出了“格”语法理论,用来分析语义的深层结构,即动词与名词之间的组合关系。这里的“格”是“语义格”,是指与谓词有及物性关系的体词或体词性结构。汉语自从引入“格”概念之后,对于汉语中格的数量及格的区分标准意见不一,有人(贾彦德)划分了22种格,有人(鲁川、林杏光)划分了26种格,他们划分的细致程度不一样,在工具与方式,工具与材料的归类上不一致,如:鲁川、林杏光(1989)把工具归为方式格,而王书费(1984)程松(1992)随利芳(2002)都把材料格归为了工具格。而现在我们普遍认同工具格、材料格、方式格的独立地位。但是,给出一个区分它们的形式标准还比较困难。例如:

1、“压”

A+用I+……P/GO如:他用右手压着下面。

有人认为工具格I应为方式格M。

2、“揉”

M+(A+)……+P1如:这瓶药水揉小腿。

有人认为方式格M应为工具格I。

本文尝试通过例句的分析,归纳出工具格与方式格、材料格形式化的区分标准。

一 、关于工具格、材料格、方式格

关于这三种格,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范围界定,它们都是句法概念,是句子语义结构中的语义成分。

工具:我们所说的工具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物件或器官,而是句子语义结构中语义成分的一部分,是动作发出者进行某种行为的凭借。如:“锅”是做饭的工具,在“他用那口锅做饭”中,的“那口锅”从语义结构看是“做”这个动词结构中的工具成分。但在 “他修好了那口锅”中“那口锅”虽然是物质世界中的工具成分,但却不是语义结构中的工具成分。

材料:我们所说的材料不是物质世界中的原材料,而是句子语义结构中语义成分的一部分,确定某语义成分是不是材料,应看它是否具有语义结构中材料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

方式:方式本身比较抽象,在现实世界中,没有有形的事物和它相对应,一般不会出现上面材料格与工具格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例如: “食堂”是处所,但在“吃食堂”中,食堂成了方式。

二 、工具格与材料格的区分

工具:指动作进行所使用的东西。如:他用刀切肉。

材料:动作进行所使用的材料。 如:他用黄泥捏了个小人。

关于工具与材料的区分,袁毓林说:“至少有两类应视为材料,即该实体在事件发生后确实附着在客体上,但过一段时间,或在后一个事件中又可以完好的分离开来”。这句话指出了材料有“依附性”的特点,但仅这一点,还不能很好的把材料与工具很好的区分开来。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找出两种语义格区分的其他特征。如:

1 我用水浇花

2他用纸糊窗户

3张三用水泥抹地板

4他用江米熬粥

5小李用排骨炖汤

6木匠用枣木打家具

7老王用大碗吃饭

8小赵用钢笔写字

这八个句子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句式来表示:S+用+NP+V+O(S表示主语,V代表动词O表示V的宾语),但是这几个句子表面统一,实际却存在着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来验证:

1我用水浇花――花我浇了水

2他用纸糊窗户――纸他糊了窗户

3张三用水泥抹地板――水泥张三抹了地板

4他用江米熬粥――江米他熬了粥

5小李用排骨炖汤――排骨小李炖了汤

6木匠用枣木打家具――枣木木匠打了家具

7老王用大碗吃饭――大碗老王吃了饭

8小赵用钢笔写字――钢笔小赵写了字

可以看出,1―6可以进行这样的变换:S+用+NP+V+O――NP+S+V+O而7、8不可以,这和句子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1―6中的动词有[+依附 +变化]的特征,而7、8中的动词有[依附 变化] 的语义特征。分析如下:

1-3中随着动作的进行,NP所指的物体便依附于O所指的物体了。例如:(1)中“水”经过“浇”的动作便依附于花了。例(2)中“纸”经过糊之后便依附于窗户了。例(3)中,“水泥”经过“抹”之后便依附于地板了。4-6中,NP经过V的作用被耗费,并转换成新的物质。形态也变成了O,O是用NP产生的结果。例如:4 中的江米在经过煮之后变成了粥,5 中的“排骨”经过煮之后变成了汤,6 中的枣木在打制之后变成了家具。这几例中的NP都是明显的材料格。可见材料格具有[+变化 +依附]的特点。而7中“大碗”在“吃”完之后不会发生变化,也不会依附于什么。句8中“钢笔”在写完之后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材料格具有[+依附性 +变化性]的语义特征,工具格具有[依附性变化性]的语义特征。

1-6句子中的NP都是材料,它们还有一些不同于7、8的变化。如1-6可进入把+NP+V了+O这一句,而7、8不可以。

例如:把水浇了花

把纸糊了窗户

把水泥抹了地板

把江米熬了粥

把排骨煮了汤

把大碗吃了饭

把钢笔写了字

此外,1-6中V+NP与用+NP+V是可逆变换,而7、8只能进行“V+NP――用+NP+V”的单向变换。不可逆。

例如:浇水――用水浇 糊纸――用纸糊

抹水泥――用水泥抹 熬江米――用江米熬

煮排骨――用排骨煮 吃大碗――用大碗吃

三 、工具格与方式格

工具:指动作进行所使用的东西。

方式:动作进行所依据的手段等。

两者的区分有一定的困难,需定出一个形式的标准。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分析和归纳。如:

1 她用红头绳扎辫子

2他用铁锅做饭

3李四用一条腿走路

4她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感动了犯人

5他用委婉的方式拒绝了他

6小王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奔跑

7老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此事

8小张以滑稽的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

很明显,1-3中的句子中的NP为工具格,4-8中的句子中NP为方式格,那么两组中的NP有什么特点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1-3中的名词像“红头绳、铁锅”都是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而4-8中的NP “说服教育的方式、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是抽象的、不可感知的东西。因此,方式 [+抽象 可感知]、工具 [+具体 +可感知],通过这个语义特征,我们可以把“工具格与方式格”区别开来。

参考文献:

[1]贾彦德《对现代汉语语义格的认识与划分》《语文研究》1997(3)

[2]鲁川、林杏光《现代汉语的格关系》《汉语学习》1998(2)

[3]陈昌来《汉语语义结构中工具成分的性质》《世界汉语教学》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