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纠结的现实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纠结的现实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位学生购置一台iPad,如果你没钱就去赚钱买。如果你暑假两个月赚不到区区4000元,你不适合学金融,也没必要做我的学生。”

一则由上海海事大学教师的微博在近几天引爆网络。当事老师上海海事大学英语老师梁振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只是建议学生用iPad,并没有强求,此举只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他会在他的博客上就为什么要用iPad上课作详细的解释。

不出所料,这位老师的“出格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争议。除了“没有iPad就不要来上课”之外,他对学生的着装要求也引来“炮轰”。而在此之前,北师大教授“40岁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以及云南大学“宝马教授”等事件引起的激愤还没有消退。

我理解网友对“没有iPad就不要来上课”言论的反感,但却有些不理解对学生着装要求的“炮轰”。笔者曾到香港中文大学参观访问,看到该校商学院的同学一直穿着职业装,经询问得知,这是学校为了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而提出的要求。而在谈起他们的未来时,这些同学的目的都十分明确,就是进大的金融机构。

提起今天的大学,很多人都会谈大学精神,可大学精神是什么,却说不上来。而事实上,脱离大学的具体定位来谈大学精神是没有根基的,因为办学定位不同的大学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不同。拿大学的商学院来说,培养的主体就是应用型人才。因此,以职业和就业为导向就是大学应该坚持的方向。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老师)要求学生体验职场感觉,并无不妥。

然而,这在我国大学实践中却变得不妥了。仔细想来,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我国大学千校一面,没有个性和特色,这也就使得公众对大学的评价也只有一个标准,认为所有的大学,都是一个模式,如果有大学走出不同的模式,就让人觉得怪异。其二,虽然大家已经知道,就业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头等大事,找一个好工作,对大学生来说无可厚非,在求职中提到薪资要求,也十分正常,但奇怪的是,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中,我们却对此遮遮掩掩。

更普遍的情况是,很多大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只是点缀。反观国外,教育机构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学生想当官、当富翁,并不令人奇怪。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选择,还有学生选做老师、做卡车司机,只要是合法的、符合自己个性和兴趣的,都是值得鼓励的选择,这就构成了多元的成才模式和成才观。

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的大学富有个性,我们知道不同学校,不同院系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同,那么,社会上的批评人士就可能会在批评之前好好想想学校(老师)的要求是不是妥当,而不是盲目地指责。我们须知,大学的功利化指的是办学追求的目标只有功利,如果各个大学培养不同的人才,各得其所,那就是多元的选择,而不是单一的功利选择。

至于“没有iPad就不要来上课”的语境,如果我们换一个办学环境来思考,所得的结果可能也不一样。

比如,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科、选课、选师。一个老师如果在选课说明会上告诉学生“本人本门课教学需要iPad”,那么,其结果可能是,没有iPad的学生不选他的课,或者去挣钱买iPad后来上他的课;再一种可能是,所有学生都抵制他的课――这名老师就将面临无人选他的课的局面。假使这种选课、选师的结果是很多学生选了他的课,而其中有的学生因受其启发,假期打工赚钱买了iPad,锻炼了能力,我想,舆论的评价就可能会和现在所见的很不一样。而如果没有学生选他的课,这个老师想牛也牛不起来,接下来他就该反思自己的理念了。

可问题是,在我们的大学里,现在没有这样的完全学分制,学生并没有选择权。也就是说,按照学校的课表,如果这门课是必修课,同学们就不得不上。这样一来,老师处于强势,学生有可能被老师不合理的要求牵着走,敢怒而不敢言。而另外一种情况是,学校和社会对老师的约束颇多,老师在学校的规章制度面前也是“弱者”。其结果就是,绝大多数老师选择一个模式进行教学,完成教学工作量即可。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所以,在校方没有办学自,教师没有教育自,学生没有教育选择权的大学教育环境中,我们是不可能看到学校的个性、教育的个性,也难有个性教师和个性学生的。

近年社会舆论对所谓个性教师的“雷语”的关注、纠结,其实质是现实教育的纠结,以及教师教育理念、社会教育评价的错位。

博主简介:著名教育问题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