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小加接掌港交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小加接掌港交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港交所“内地化”还是“国际化”?首位具内地背景的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的选择说易行难

《财经》驻香港记者 王端

身着米色西服的李小加看上去随和平易。“我是一个‘短板’甚多的人。”6月4日上午,这位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388,下称港交所)候任行政总裁,在香港中环遮打大厦27楼摩根大通的办公室里接受《财经》专访。他此刻 的身份,还是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

一天前,港交所公布了任命。在港交所历史上,李小加是出任这一要职的首位具有内地背景的人士。

李小加将于今年10月16日履新,与现任总裁周文耀展开交接工作,并于明年1月中旬正式接掌港交所。

由于港交所正积极研拟2010-2012年度新的三年发展策略计划,加之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上海积极建设金融中心的挑战,李小加此时的任命,被外界赋予对港交所未来定位的遐想空间。

“内外兼修”

2008年12月,港交所委任的猎头公司主动与李小加接触,询问其是否属意港交所总裁一职。“我当时觉得这事离我比较远,但我也感觉这个职位有意思,所以做了不少跟进。”李小加说。

港交所成立于2000年,由香港联交所、香港期交所、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合并而来,并于2000年6月27日挂牌上市,身兼市场监管者和上市公司两重身份。

港交所至今有过两任行政总裁,一位为邝其志,其任期为港交所成立之初至2003年4月;另一位则是现任的行政总裁周文耀。周文耀曾供职于香港本地知名券商新鸿基证券,亦曾担任汇丰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亚太地区总裁。

与两位本地背景深厚的前任相比,李小加的国际投行经验和内地背景令人瞩目。

今年48岁的李小加,出生于北京,成长在甘肃,年轻时当过四年石油工人。像大批活跃在中国地区投行业的高管一样,他曾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法学院的法学博士学位。

李小加的投资银行家之路启程于律师事务所,曾在纽约两家美国著名律师事务所Davis Polk & Wardwell和Brown & Wood担任律师,负责证券与兼并收购。1994年,李小加投身美林证券,1999年成为美林证券中国区总裁。2003年,李小加加入摩根大通,担任中国区主席。

近年来,港交所乃至香港,在亚太区内处境尴尬,恰恰面临“内忧外患”:内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追赶,外有新加坡、迪拜、卡塔尔等新兴金融中心的挑战。港交所过于依赖内地企业上市资源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港交所的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公司总数目为1087家,其中内地公司共465家,占总市值的60%及股票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的71%。而同时,海外注册及在香港和内地以外经营主要业务的外国公司的上市数目,仅有10家。

内地经济影响增强不可避免的同时,部分市场人士指出,港交所的发展过度寄望于“港股直通车”、QDII等政策的倾斜,发展欠缺长远的设计规划。

一名香港政府智囊指出,港交所选定的行政总裁最终候选人共有三位,除具有内地背景的李小加,还有一名拥有香港和台湾背景的候选人。“李小加的屏雀中选,是一个综合考虑的结果。”

国际化思路

李小加强调,香港的机会“从来都不是谁给的,都是自己争取而来”。

与内地相比较,香港始终拥有核心竞争力,即体现在法治、市场主导、充分竞争、人才高度集中等方面。在亚洲同区域中,相较新加坡、卡塔尔、迪拜等金融中心,在上述提及的多方面竞争力中,香港并不逊色,甚至“更好”,而且香港背靠中国内地强大的腹地,发展空间更广阔。

港交所在2007-2009年度的三年策略计划中谈及,其近三年的发展战略,是“着重相对内地的定位、扩展旗下业务以及确保市场素质下继续追求内部增长”。

踏入三年策略计划中的最后一年,港交所已开始着手制定2010-2012年度的策略计划。此时,正逢国际金融海啸蔓延,以及上海提出全力建设金融中心。在新形势下,李小加也被部分市场人士寄予“突破者”期望。

以港交所与上海交易所的关系为例。部分大型海外企业,包括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005)等,近期均表达于A股市场上市的意愿;红筹股回流A股市场,亦在展望之中。但李小加对上交所的“潜在挑战”不以为意,相反,他认为沪港互补大于竞争。

在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上海对外的开放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香港是面向世界充分开放的市场,但是人民币在香港也没有完全开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等于是在一个窗户的两头。”李小加说。

他认为,竞争恰是香港的原动力所在,“竞争是在不断增长的‘大饼’之间,如何利用核心竞争优势,取得应获的市场份额。”

李小加所指的“大饼”,其中一块应是人民币国际化大趋势下的市场机遇。两地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所在,是在风险监控和法制环境的充分保障之下,使中国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逐渐地融入全球。

他认为,香港和内地应从不同角度付出努力,力求使“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潮最终能够比较顺利、比较稳定地,同时也希望能够比较迅速地得以实现。我们都将是受益者。”

此次履新之后,李小加表示会加强交易所之间的合作,吸引全球企业到香港上市。他表示,港交所会继续发展新兴市场,如伊斯兰地区、俄罗斯及东亚地区等市场,使之更加国际化。

新平台待拓

对于李小加的国际化思路,曾任职于香港证监会和金管局、现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叶翔指出,港交所无需过分担心红筹回归等问题。

他表示,红筹回归之后,可以在内地筹集到更多资金,着力发展公司业务,推动公司成长。“公司市值变大后,相应港股也跟着受益”,从而有利于港交所及香港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叶翔同时表示,港交所如追求“内地化”,将如饮鸩止渴,“国际化”较有出路。但“内地化”容易,“国际化”则是说易行难,这对新任总裁李小加是一个挑战。

香港金融界议员詹培忠向《财经》记者表示,业界期盼李小加能发挥所长,利用在内地广泛的人脉与资源,能令更多的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而李小加又有在美国两家投行任职的经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希望能利用他在投行的经验,招揽更多外国企业到港交所交易及上市。

詹也指出,李小加对香港本土公司及投资者并不熟悉,希望他能与港交所副总裁及同事共同协作,互补长短。

港交所6月3日在宣布李小加的任命的同时宣布,集团营运总裁葛卓豪的聘用合约于2010年2月13日届满后将重续三年。

上市推广科主管霍广文与法律服务部主管兼首席法律顾问高美莱也已同意,于今年三季度年届标准退休年龄后,分别继续为港交所服务至2012年8月31日及2010年7月31日。

无论前景如何,李小加珍惜这个机会。“港交所是一个最终的中介机构,所有交易者都要在这个平台上最终进行角力博弈、共赢共存,在这个平台上对公共政策、监管取向、竞争格局等问题有所作为,对金融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

本刊实习记者刘卫、王婷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