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油画黄金:艺术品天价神话的背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油画黄金:艺术品天价神话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42岁的独立策展人朱其决心捅破这个圈内的秘密――中国当代艺术品天价神话背后有时隐藏着一些“谎言共同体”。

这些“谎言共同体”或曾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天价作局:在当代艺术品尤其是油画的拍卖中,炒家连同拍卖行、画麻或画家本人,将拍卖会当作炒作市场,甚至在买家中安排“自己人”接盘,从而将一张几年前卖10万的作品炒到数千万,而实际成交价远低于此。“国内大部分千万以上的拍卖成交价都是这种虚假价格表演的骗局”。

朱其的风波,正值风光3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天价神话出现颓势之际。从2008年纽约苏富比春拍开始,张晓刚、王广义、蔡国强等曾广受追捧的“天价王”画家的作品或是遭遇流拍、或仅以估价成交。

而在2006年,中国当代油画价格曾以每3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缔造了世界艺术品拍卖史上的奇迹。

同时,拍卖巨头苏富比也于8月13日宣布收缩战线。从2009年起将合并现时于纽约等地举行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鉴于纽约的专场拍卖曾是中国当代艺术火爆的策源地,苏富比的收缩计划被认为是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

“油画黄金”的3年狂飙

朱其1992年起从事艺术批评,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20年。他说,20年前,中国当代艺术品是便宜货。

从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起,西方人开始邀请中国艺术家出国参展。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品最早的收藏家群体也在外国驻华使馆人士和外资企业人员当中形成。

“他们买不起欧洲艺术品,就买中国的。”朱其说。2000年,国内买家开始进场。一个现代艺术市场的雏形形成。

艺术品价格被低估的问题随之显现。原瑞士驻华大使西克那时在中国到处跑艺术村,以几千元买一件当代作品,并曾以80万元收购了国内某装置艺术家的全部作品。

朱其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品虽然在艺术语言上没有超过西方,但表达了中国艺术家群体的创作态度,具有一定价值,“卖两三万是太低了。”

价值回归约从2003年开始。此时,中国的新贵阶层已完成原始积累,低迷的股市释放出大量饥饿的游资。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激发中国资产的上涨行情。在此背景下,当代艺术行情从2005年起发生暴涨,炒作集团开始登场。

2006年和2007年的中国当代油画堪称灸手可热的“油画黄金”。

“谎言共同体”?

朱其在博客中披露炒作集团在拍卖会上这样玩“天价作局”:

――炒家(拍卖行)找明星画家或作品市场价在10万元左右的画家,和他签一个3年协议。画家每年给炒家40张画,3年就是120张,以每张30万到50万的价格收购。

――第一年就开始在拍卖会上炒作,将每张30万收购的画的拍卖价标到100多万,两年后再标到500万甚至1000万。炒家安排“自己人”和真买家坐在一起,假装举牌竞拍,制造“抢购”气氛。

――炒家在第一年的拍卖会上以高价卖掉1/10的作品,就将成本全部收回。剩下的画在以后的拍卖会上慢慢“钓鱼”。

按照朱其的说法,这样的“天价画”许多是卖给了房地产IT、传媒、金融、影视等领域的新收藏家。这些人钱来得快而多,他们也愿意用钱树立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这种纯真的民族主义情怀被炒作集团所利用。”

在欧美健全的交易市场上,一件当代艺术品要经过大致10年的学术界评价、拥有一定艺术史地位后,才由收藏家将作品投入拍卖行。

而朱其发现,最近3年中国市场上炒作的,并不是过去20年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代表作,而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出道的一些画家近5年的新作,或是年轻画家的作品。“价格超出价值太多。”

在拍卖会上喊价1000万,实际成交价可能只有300万,甚至根本没有成交。但“天价拍卖”已通过媒体报道对正待加入的新投资人形成误导,使市场泡沫急剧升温。

在朱其看来,“谎言共同体”操控市场价格和市场舆论,由媒体一轮轮放大成神话,促使越来越多的新投资人入场,拉升出一个又一个虚假的价格泡沫。

点评: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面临崩盘或许太过耸人听闻。但在艺术品投资中投机资本过多,确实是这个市场理性健康发展的致命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