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资讯.精彩回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资讯.精彩回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凉解暑、特立独行

这几天,北京终于显出了酷热本性。艳阳高照的日子,画廊区的看客游人寥寥无几。这样的天气,能带给人清凉的莫过于那些内涵丰富而又形式简明的展览。无论是在充满冷气的林冠画廊对着头骨“冥想”,还是在布满玻璃瓶画和拼贴的佛陀剪影中体会彼岸的“千重界”,都会让你忘却酷暑。体会什么是“心静自然凉”。行为艺术一直是前卫艺术中最具先锋价值的一支。前些年艺术市场的火爆。商业利益的搅局让前卫艺术也乱了方寸。身体作品的偶发性和现场性,使得它的生产无法形成“现成价值,而日渐式微。这几天,在798料阁子17号有一个为期30天的行为艺术展,不是图片影像也并非集体过节,而是艺术家一个人的表演。艺术家每天生产一个作品。不断纠结在思考与行动中,对人对己都是一个挑战。其实,这样的夏天,不扎堆,不随大流,做个安静清凉的个展,也挺好。――本刊特约评论员唐子韬

[林冠]

“催眠”

克里斯丁・莱默茨

个展

推荐指数4

林冠的冷气开得很足,而展厅内部的景象更会让你从头凉到脚。三百多平米的大厅里,倒挂着上百个树脂做的骷髅头骨。背景重复播放着略带恐怖的催眠指令……

骷髅是死亡的象征,在西方文化语境中也常常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本质。它是去除个体差异之后人类的永恒共性。置身于”骷髅矩阵”中的人们,凝望着缓慢旋转着的骷髅,或不安地体验着对集体宿命的嘲弄,或追想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甚或在恍惚中往复了自己的前世今生……

展厅内部的隔墙上,是用猪血在宣纸上泼就的骷髅形象,令人更觉状况严酷,神经紧张。

[墙美术馆]

“30天”周斌计划

推荐指数3.5

周斌计划将行为表演控制在一段时间单位内。30天的计划,每天次行为,一次记录。并且在网络日记和视频。每一天,艺术家都要为“生产”一件作品而思考,然后,在特定的时间段完成。而实际上,所谓计划并无真正计划,思想是每次逼迫出来的结果,作品间也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每一个作品是思想和身体在日复一日的摸索和碰撞中随机产生的。这就更像是一个人的行为艺术联展。其意义也并不在每个作品本身,而是整个展览的过程。但如果身体和思想都是工具,是什么构成了作品的意义?这个展览似乎让行为艺术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或者说,它更像是中国当代艺术中行为艺术现状的一个缩影。

[空间站]

千重界

推荐指数4

“千重界”是个会让人觉得充满了宗教意味的展览。

不大的展厅各式各样的瓶子摆满了两面墙壁,北京的艺术家刘卓泉在收集来的酒瓶、药瓶里面,用内绘的方法画出了世间万象。每个瓶子表面的现实世界是人物、植物、鸟兽虫鱼,让人想起“一花一世界”的隽语。

展厅的另一部分.被来自海外的藏族艺术家贡嘎・嘉措的作品占满,这个曾生活在伦敦、纽约的藏族艺术家,用古老的波普拼贴法制作了佛陀的形象。具有唐卡样式的佛陀剪影是由一片片很小的世俗消费图案组成的。这些花花世界的符码真的才是构成无极境界的材料吗?

[印象空间]

入城记

推荐指数4

2010年6月19日下午,《人城记――王强、钟锦沛作品展》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印象空间画廊举行。此次展览由中国现当代文献研究中心支持,年轻策展人彭玮策展。策展人将艺术家王强的作品称之为《日光之城》,而将年轻艺术家钟锦沛的作品则被归为《暮光之城》。虽然两位艺术家关注的内容不同,但是当观众走进展厅就能感受到强烈的都市气息。王强的作品似乎选择的是随手抓拍的图片,定格在一瞬间,却通过对某个细节的放大刻画,剥离掉无关的因素,成为以个人方式对于生活的解读。在钟锦沛的画面中,原始、冰冷的直线,叙事性的图式结构,架构出一个由钢筋水泥铸就的“都市森林”。

[Hadrien de

Hontferrand画廊]

1955--1975肖像20年

推荐指数4

7月4日,Hadrien de Moniferand画廊推出1955至1975年期间部分中国艺术家创作的肖像作品。展览聚集了多位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家和一批此前很少面向公众展出的具有历史性的艺术珍品。来自厦门、广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区的70余位参展艺术家以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教学方式,将西方艺术同中国当代艺术紧密联系起来。展出的这些早期肖像画手稿真实的反映了艺术家当时的创作状态及水平。

[今日美术馆]

申玲、王玉平联展

推荐指数4

近几年申玲、王玉平夫妇两个人没有共同办过画展,因此,此次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大多是艺术家近两年的新作。虽然他们的风格基调基本没有变化,但他们对生活的体察则更加具体实在。由于两位同事、学生朋友众多,这次展览可能是本月人气最旺的展览.展厅内声音之噪杂直逼南非世界杯之呜鸣祖拉。

[泰康空间]

51平方裴丽

推荐指数3.5

裴丽生于1985年,是一位非常年轻的艺术家,这件作品可以说是她的毕业作品《丢失了些什么?》的延续,却一改之前强烈的形式,变得“温柔”起来。艺术家用自己敏感的神经注意到身边丢失了的东西。现场的声音来自UVB-76,一个俄罗斯一个神秘短波无线电台的呼号,它一直重复发出一个呼声,1982年首次被探测到,但在今年的6月6号却突然消失,电台的意图至今还是个迷。裴丽把声音重新混音,与从老家带来爷爷保存了20多年的树根一这两件失去的东西共同放在一潭黑水之中,展厅暗淡的光线也让到场观众体会到了艺术家所布置的忧伤、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