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通货膨胀和工资指数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通货膨胀和工资指数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新的价格指数显示,2008年1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5.7%,油脂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1.2%%,猪肉价格上涨58.8%。同比的意思就是“与上年同期相比”。一年之间生活成本上涨这么多,而工资水平显然没有同步上升,这必然导致大多数工薪阶层感觉可支配收入更紧了,手里的钱少了。如果工资能够跟着指数上涨,工资指数化,大家就不必担心了。

通货膨胀,字面意思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增长速度太快”。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就是为了紧缩流通中的货币。虽然如此,宏观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钱还是太多了。

到底是钱太多了还是钱太少了?

中国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李杨指出,这一轮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本轮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说不是货币普遍贬值,而是一部分商品大幅度涨价;成本推动型的含义,就是商品涨价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异常增长,而是因为商品成本出现意外增加。成本上升既有合理因素,又有意外冲击,比如原油暴涨和家畜疫病流行等。

意识到生活成本在增长,为什么没有个什么著名经济学家提提增加工薪族基本工资这个事情呢?倒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变成“御用文人”不替百姓说话了,那是偏见。因为,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恶化的环节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工资水平如果跟着普遍上涨,它必然会进一步加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失控。所谓恶性通货膨胀,可以达到月环比50%,那是任何人不愿意看到的灾难性后果。再比如,美国次贷危机蔓延,愈演愈烈,欧美各央行都在减息撒钱,可谁敢说中国人民银行也应该跟进呢?人行就是必须死死勒紧“缰绳”不敢松,因为每个月的CPI指数显示中国的通胀像一匹跑起来了的快马,正在galloping(疾驰)。

问题是谁来承担通货膨胀之痛?

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冲击,首先影响的是利润率。价格是指导“生产什么商品”的信号,信号混乱会使最审慎的厂商变成投机分子,有可能破产也有可能暴富。一般而言,温和的通货膨胀率与利润率成正比,因为利润来自剩余产品的价值,生产产品的原料、辅料、燃料,以及工资和租金,都是事前约定或已经预付结清了的。

商品的价格,具有信号的功能。虽然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总要实行价格管制,但价格管制是治标不治本的。拐点本来是数学里的词汇,近年来学界商界也经常用。但是房价的拐点在哪里?猪肉价格的拐点在哪里?石油价格的拐点在哪里?具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的承受极限在哪里?虽然很多人的新年寄语是“价格不再上涨”,但妄下断言是十分危险的。或者说,与其望梅止渴,不如认真考虑大家如何面对通胀如何忍受通胀如何熬过通胀。

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必然带来这样的分配关系: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润、土地得到租金。三者当中主导生产和分配的是资本,资本决定技术、工具、生产条件,资本承担的风险最大,获得的分配份额也最大。因此,工资要在商品出售之前预付,租金要在使用之前利用法律文书约定,利润则表现为最后的剩余索取权。虽然说按照三要素的边际贡献率进行分配能够得到最优资源配置的理论多多少少有点儿“势力”,但解释力还是相当好的。无论如何,工资不是化解通货膨胀的唯一源泉。

我国目前的工资水平偏低吗?

我国工资水平偏低是个比较普遍的看法。直观地看,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但是,从经济学的深层角度来看则不然。首先平均工资较低主要是因为廉价劳动力较多,简单劳动价值较低。其次,因为人际关系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人力资本市场不完善,致使很多岗位聘用了资质不足的人,不称职不尽职者多了我们又怎么能做横向的国际比较研究呢?所以,与其说我国的工资水平低,不如说我国的人力资本市场不健全,工资制度不完善。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推定,任何改进工资制度的措施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工资指数化是一种应对通货膨胀的先进制度,值得借鉴。

资本在决定进入或退出某个生产领域的时候,必须首先计算成本收益比率以及这个比率实现的概率,因而租金具有“分割平均利润”的色彩,级差地租只是说明租金在本质上没有投入的约束,仅仅取决于其天然的或者垄断的独特性而已。经济学中纯粹的“租”仅限于土地或政治权力等无需投入资本而获得的资源;与常见的设备租赁合同设定的固定支付金额等相差很远。所以,工资、利润、租金这个分类方法才是完整的、清晰的。研究表明,利润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虽然工资也表现出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远低于利润;呈现下降趋势的是租金,以致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纯粹的租金了,而是泛指事先约定固定支付金额的所有收入。在“寻租”这个反腐倡廉的专用词中才能找得到其原始含义。租金的衰亡,是因为这个凭借天然垄断地位获取的分配份额对经济发展几乎没有积极作用。

假如通货膨胀伤及利润,那么有两个效应:一个是萧条,国民经济受到相同程度的破坏;另一个是优胜劣汰。每个周期的重新洗牌都会淘汰一批老的厂商,为新厂商的进入扫除障碍。假如通货膨胀伤及工资,那么受害人数非常多。假如通货膨胀伤及租金,迫使依靠租金生活的人群自食其力,那么在新的经济周期中资本的辖区就会更加广阔。但是,假如通货膨胀后面不是萧条也不是新的周期,假如一个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粘在一起,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现代以不兑换纸币为主流的经济社会,低于3%的通货膨胀是被普遍接受的正常状态。不涨,或者反而下跌,则很不正常,也很少见。不兑现纸币在市面流通凭借的是国家信用。国家信用不仅包括国库里储备的黄金白银,还包括天经地义的收税权和极其便捷的印钞能力。为了多搞点社会福利或者少征点税,再或者悄悄增加一点儿公务员的收入,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就成了孪生兄弟,如影随形。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很多国家就这么其乐融融地过了很多年。指数化工资制度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欧美很多地方在很多行业都实行了制度性的指数化的工资制度。

指数化工资是什么意思?

工资指数化,就是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工人的工资要随着CPI的增长同步或逐步调整。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是大众日常生活必需消费的那一篮子东西的价格。劳动力的存续和再生产都与这个篮子密不可分。可以说,工资指数化是保证工资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的最有效途径,是消除工薪族大众对突如其来的意外通货膨胀恐慌心理的最好办法,同时也是促进合理消费的制度保障。其实当年也有人尝试过其他办法,但最终只有指数化工资得到最广泛的认可,留存至今。

工资水平应该不断提高的概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在我国传统的深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的工资制度中,也有类似条文,当然一般都加上企业利润增长率等限制条件。但是,目前我们必须考虑倡导指数化工资,即“长工资”只考虑CPI不考虑企业利润率。通货膨胀的成本必须由资本利润来化解,可以挤压垄断者租金的分配份额,但绝不能向劳动工资转嫁。这个概念在开始阶段,可能比新出台的劳动法还软弱无力,将来某个时候,这个概念甚至有不合时宜之嫌。但是目前,我们已经到了需要讨论指数化工资制度的时候了。

当然,工资指数化或任何形式的工资增长,都会增加通货膨胀压力,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两害相权取其轻。

指数化工资到底有多大作用?

首先,工资指数化显然不适用于所有行业所有工种所有工作岗位。简单地说,计件工资或分包加工,混同了劳动合同和交易合同的属性,只能依赖当事人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更宽泛地说,如果企业管理层实行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年薪制,则与我们讨论的指数化无关;更不必说跨国公司CEO们的激励性股票期权或退休保险。可见,指数化工资不会涉及到每一个人,只是一个局部性应对通货膨胀的手段,只能解决一部分人的问题。反过来,对通胀的压力也是要大打折扣的。至于因此影响预期的后果,则是非常复杂的,更不好断言。

其次,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我国将面对更加严峻的失业率压力。在岗者的竞争压力也会不断增加,关于工资的讨价还价的余地更加窘迫。如此必然影响就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进而损害大局和长远利益。没有强大的自利性行业工会组织,自然减少了很多麻烦,但也使得很多必要的制衡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虽然飞行员绝食抗议的案例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在人力资本市场也没有绝迹。

再者,本轮通胀的成因不是源于中央财政出现赤字或巨额财政透支。说句大白话,不是人民币黄了,而是有些东西的价格增长速度失控了。比如农产品,在农民那里成本没有多少,但是在流通环节,信息不畅导致的浪费、运输途中关卡收费、地方政府保护的地区垄断等,都远远超过其直接生产成本。一方面是超市里市民买不起的天价蔬菜,一方面是烂在菜地里不值得采收的劳动果实。今年的香菜烂在地里,明年他自然不敢再种。流通体制、工商管理体制、交通运输体制的种种阻碍,严重地影响了市场正常发挥其功能。这种情况下不要说货币政策失效,就是财政政策的效果也得要打些折扣,比如猪肉短缺之后十万火急下发的母猪补贴,天知道都贴到了哪些猪的身上。再比如住宅价格,如果没有地方政府见利忘义助纣为虐,怎么会有那些空手套白狼的房地产开发商大发不义之财?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反映出的是经济结构的深层问题,调整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通胀离结束或者拐点还远着呢,如何减轻通胀带来的普遍焦虑,倒是迫在眉睫了。

总而言之,从目前阶段通货膨胀的演变趋势来看,推行指数化工资对宏观经济无大碍,甚至可以说是中性的;而对于资方来说,也是安抚在职员工的手段;对于劳方,当然是福利和保障。应对当前通胀,实行指数化工资,利大于弊。即使客观上不能排除助推成本型通胀加速的风险,也应当提倡。两害相权取其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