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环境美德为导向的动物保护伦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环境美德为导向的动物保护伦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动物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还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动物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物质和情感联系。但是,人类在与动物的相处中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呢?澳大利亚学者布鲁纳(Andrew Brennan )和罗叶子(Y.S.Lo)在最近出版的新书中对此作了总结。[1]

人类通常对动物做以下事情:

为了食品、纺织原料、毛皮、象牙、药材等屠杀动物;

为了乳制品、皮革、蛋、廉价肉食等繁殖、圈养和利用动物;

对动物实施长期禁锢或其他形式的剥夺自由以获取特殊的肉类产品或用于生化研究;

在科研、教育、药品测试、武器测试等活动中杀死或伤害动物;

通过射击、布陷阱、捕猎等方式杀死(剔除或根除)围栏或鱼塘中不想要的动物;

为了娱乐、体育运动等目的杀死动物(狩猎、捕捉等);

将动物关在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家里(作为陪伴者、宠物或展品);

在农业、娱乐、交通、警务、战争等活动中剥削动物的劳动;

通过破坏自然栖息地杀死、伤害动物或使它们被迫离开;

在没有考虑动物因素的道路上驾驶车辆伤害或杀死动物;

为了各种人类利益繁育实验杂交品种的动物(漂亮的狗、表演翻跟头杂技的鸽子等);

为了医学、农业和军事研究等进行克隆实验和繁育转基因异常动物。

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通常对待动物的做法,是人与动物相处时的常态,但这些做法似乎又与我们心目中人与动物间应该具有的关系和相处方式相距甚远,至少对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普通公民而言,我们的道德直觉和基本的人道主义常识告诉我们,引起不必要的痛苦是一种恶,无论承受痛苦的是人还是动物。就连动物福利运动的批评者W·C·科恩(Witness Carl Cohen)也认同:“我们人类有一种普遍的义务,那就是行为要符合人道,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限制那些会引起不必要痛苦的对待动物的方式。” [2]

因此,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残忍对待动物的事实,但是当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被公之于众,成为一个公共事件之后,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加入了谴责残忍对待动物的行列。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动物保护主义者或环境主义者,当血淋淋的镜头展现在眼前时,道德直觉让他们对这种残忍对待动物的方式感到不安。

尽管研究当代动物伦理的理论家们大多主张从动物权利或功利主义的角度为保护动物提供辩护,但对于缺乏伦理学理论基础的老百姓而言,这些辩护显得艰涩难懂,很多时候甚至与他们的生活常识和道德直觉相悖。1983年,托马斯·希尔敏锐地发现了这些现代规范伦理学理论背后无法解释的道德不安,并由此开启了以美德导向,从人的美德与品格的角度思考我们与自然界相处时所遭遇的道德问题的环境伦理学新方法。[3]

环境美德伦理旨在指导人们在追求人类卓越理想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的共生,它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传统,强调以实践为导向和以行为者为中心,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道德行为者所具备的品质和性格倾向的解释。环境美德指向那些关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品质和性格倾向(disposition),相应地,那些破坏和伤害自然环境的品质和性格倾向就是环境恶德(vice)。就动物保护而言,仁慈、敬畏生命和生态敏感性这些人类的性格特征是我们关爱和保护动物所需要推崇的美德,而残忍、傲慢和麻木不仁则是人与动物相处时应克服和摒弃的恶德。

从15世纪开始,抗议活体解剖、斗鸡、纵狗咬牛、捕杀狐狸等毫无目的的残忍对待动物的行为的呼声就不绝于耳。17世纪以来,仁慈主义运动在英国兴起。早期仁慈主义运动认为,尽管大自然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但动物是上帝创造的一部分,作为最受宠爱和最强大的生命形式,人类有责任站在上帝的立场成为动物福利的托管人。仁慈主义主张动物能够感受痛苦,且能够被伤害。边沁(J. Benthan)指出,一个有道德的人或有道德的社会应该最大限度地增加快乐并减少痛苦,当然也不能忽略动物的快乐和痛苦。洛克呼吁人们善待“所有活着的动物”,他指出,对动物的伤害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因为残忍地对待动物将导致人性的暴虐。有些儿童“折磨并粗暴对待那些落入他们手中的小鸟、蝴蝶或其他这类可怜的动物” 。他认为这种行为应被制止并予以纠正,因为这样做“将逐渐地使他们的心甚至在对人时也变得狠起来”,“那些在低等动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寻求乐趣的人……将会对他们自己的同胞也缺乏怜悯和仁爱” [4]19 。

孟子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无功利之心而施仁,可见,仁慈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内容。“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慈是人道主义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最被普遍接受的美德。就动物保护而言,仁慈地对待动物,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循着自己最基本的人性,以恻隐之心看待那些比我们弱小的生命,不给它们施加不必要的痛苦,同时对动物遭受的痛苦要有怜悯之情,反对任何残忍对待动物的行为,让动物们免受折磨,在拯救动物的同时也拯救那些施暴者扭曲的人性。

生命至善是拥有环境美德者的共识[5],对生命的敬畏是我们审慎处理人与动物关系时重要的道德依据,也是一个人对待动物的重要美德。 早在1905年,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施韦泽(Albert Schweizer)就提出“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伦理命题。当时他在刚果的丛林医院行医,为非洲当地人看病。一次当他撑着小船从一条生机盎然的小河中逆流而上,一边思考着“人应该如何道德地与自然相处”这个长期萦绕他心头的困惑时,脑海中突然出现了敬畏生命这个词。施韦泽的母语是德文,他所感悟到的敬畏是德文中的Ehrfurcht一词,指在面对巨大而神秘的力量时所产生的敬畏或谦卑,敬畏生命就是对要保护、促进和完善所有生命都具有的生命意志。施韦泽曾明确指出,他所敬畏的生命绝不仅仅是人的生命。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