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语文主观题的审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语文主观题的审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对语文主观题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如果审题不清,对题目就无从下手,问题也就难以解决。甚至是学生明明具有解题所需的相关知识内容,但由于题目审不准而没有答题方向而失分或根本不得分的情况是较多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主观题的审题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结合自己的实践感受,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提高。

一、审题时,注意问题的整体性

有些学生在做题时,题目还未读完,只是简单地根据自己看到的一两个字就想当然地匆匆下笔作答,结果可想而知。下面是笔者在批改一次诗歌鉴赏练习时发现的学生在答题时出现的情况。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问题:诗中“接舆”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接舆”的出处对其作简要分析。(6分)

本题可以尝试做如下的审题:结合“接舆”的出处,对诗中所指“接舆”的形象作简要分析。一定要注意:题目的整体性要求是利用“接舆”的出处,即“接舆”本身的形象对“诗中”所指“接舆”的形象作一分析,而并非是只分析“接舆”本人(只是个借用的对象而已)的形象。从这个思路来进行审题,学生会豁然开朗。

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为:“接舆”原是《论语》“凤歌笑孔丘”的楚国佯狂避世的隐者形象。(2分)在本诗中喻指裴迪。(2分)诗中的“接舆”实际上刻画出了醉酒的裴迪在王维面前狂歌的放达与豪气,表达了王维对好友的喜爱与欢迎。

然而,通过批改,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只答了一点,就是“接舆”的原指,“出自《论语》,是一个佯狂避世的隐士形象”。对于另外两点,学生都只字未提,因此笔者分析是他们在审题时出现了问题。经过与他们交流,得到的反馈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在审题时割裂了问题中各因素的关系,破坏了问题的整体性,以致问题得不到完满解决。

所以,讲评时应特别向学生提到关于注意保持问题完整性的方法,不可想当然地以偏概全,不能只根据问题中的自己认为较熟悉的个别字词进行作答,而要注意问题的整体性。

二、分析时,抓住题中关键词句

完整地分析了题目,初步审明题意后,我们还要能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很好地解答题目。例如: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倦夜

唐·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题: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体现“倦”意的?(4分)

审题思路:抓住关键词句,有针对性地突破。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两个方面”、“‘倦’意”是关键,可以反过来思考,也就是诗人的“倦”意是从哪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再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只需简单想一个问题即可,就是一个人如果非常疲倦的话,我们一般从哪两个方面来形容?——身、心(身心俱疲、身心疲惫……学生基本都能回答出)。这样以来,就很清楚了,这个问题是从身体上和心理上两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身体上的“倦”和心理上的“倦”具体是如何体现。经过这样的思考、分析,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来了。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抓住了问题的突破口,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关知识轻松解决遇到的问题。抓住了关键词句既能节省解题的时间,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的效率。因此,学生要学会在解题时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句,从而更好地解题。

具体参考答案为:①自月升到月落,诗人未曾合眼,身倦②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三、要具有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新一轮的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有些人认为,新课程似乎不重视“双基”了;或者认为,新课程现在强调能力和素质教育,反对纯知识式的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淡化了对学生“双基”的要求。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基础不牢,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能力和素质呢?“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智力之核心)的基础”,可见掌握“双基”的重要性。然而,在平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练习或考试卷时,笔者发现了学生对于一些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了解不够,掌握不牢,以致在答题时出现常识性错误,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如鉴赏杜甫《倦夜》时的另一个题目:从抒情方式上讲,前六句是 ,最后两句是 。

本题就要求学生要掌握抒情方式的种类,而有学生这样答道:从抒情方式上讲,前六句是借景,最后两句是抒情。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抒情方式有哪些,甚至有些学生什么是抒情方式也不知道,那这道题如何去解呢?

也就是说,没有一定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想做到准确地审题和答题,那也是很困难的。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指出:知识是一切能力、态度、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应该要求学生尽量积累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这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积累·整合”,要求学生要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并在这个方面获得一定的发展。

四、作答时,严格按照题目要求

材料概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整合概括能力,所以对答题的字数有明确要求,这一点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否则会造成被扣分的后果。如:

(2008年高考四川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材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能为北京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将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据调查,有74%的游客考虑在观看完北京奥运会后去日本、新加坡、泰国和中国香港旅游。

【参考答案】举例:北京奥运会将惠及亚洲的旅游业。

另外,有的题目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材料内容及相关知识的能力,作答这样的试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题目所要求的相关内容和知识进行答题,切不可任意选择其他内容或知识作答。如:

(2008年高考重庆卷)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副对联。

审题思路:通过分析,我们将相关的要求做一下整理:结合题中描述的语境,紧扣奥运主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对联的形式(同时要注意对联的相关知识,如在字数、对仗等方面的特点)作答。不能脱离材料提供的语境或换用其他修辞及形式作答,否则作答是不符合要求的。

参考答案:珠峰白云含情迎圣火吉祥,碧空彩虹有心祝奥运成功

五、平时讲练,注重解题过程的分析、引导

王充在《论衡》中说:“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讲解练习时,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审题的方法和切入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如:笔者在讲解《新课程高中同步学习导与练·语文》中杨绛的《老王》一文的一个题目时就是运用“重点分析解题过程,学生总结答案”的方法引导学生解题的。题目是“《老王》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材料繁琐,但是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请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很多学生向笔者反映,看到这个题目后,感觉无从着手,这道题应该怎样作答呢?

笔者在讲解时是按下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来审题的:

师:我们大家暂时先撇开题目本身来考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得凌乱的东西变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变为一个有序的整体呢?

生1: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师:很好!那么我们学习过的在文章材料的组织上,有哪些顺序可以把材料有序地组织起来呢?

生2: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师:非常好!那么,除了按顺序排列,还有没有其他能够使繁琐的材料成为一个整体的方法?

生3:我们还可以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用一个东西穿起来。

师: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就是用一条链子将文章的材料有序地贯穿起来,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贯穿文章的——线索(学生齐答)。

师:至此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将上面的问题转化成了:《老王》这篇叙事散文是用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学生皆跃跃欲试)

这个问题到此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审题进而解题的方法。这个时候他们得到的就不只是“鱼”了,而是“鱼”和“渔”,更重要的是后者。

总之,审题是答题的关键,是锻炼思维的有效方法,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体现,也可以说审题的正确与否是能否准确解答问题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性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即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平时的习题讲解中,我们应该注重解题过程的分析,应该让学生真正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只让学生得到所谓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新课标高中同步学习·导与练.2010年版(高二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师用书).

[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第六大题,第18小题.

[4]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第六大题,第19小题.

(季勇 安徽省淮北市第二中学 234000;贾巧云 安徽省淮北市海宫学校 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