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历史大剧注水拖沓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历史大剧注水拖沓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继“四大名著”新拍创下中国电视剧投资新纪录后,这个纪录在今年开年大戏争夺战中不断被刷新。然而,观众却称《隋唐英雄》剧情“狗血”,历史观、价值观模糊;《楚汉传奇》情节拖沓,戏剧冲突不足;《隋唐演义》刚开播3日,就出现故事“注水”态势。“注水拖沓”,这是国内很多影视剧尤其是历史影视剧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客观地讲,国内影视剧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我们为什么还会感觉历史大剧注水拖沓呢?我感觉有以下两个原因:一,对历史瞬间把握不当,该紧张的时候不紧张;二,对素材剪裁失当,取舍不平衡。

影视剧节奏张弛得当,给人的感觉才会不拖沓。看文学作品,惊险场面让人血脉伸张,比如《史记》中的“鸿门宴”、《倚天屠龙记》中的大战光明顶、《天龙八部》中的大战少林寺,让人不忍释卷。如果影视剧也能如此,会相当好看。但是,国内影视剧却对此类场面表现不足,让人很是遗憾。以“鸿门宴”为例,国内诸多版本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忽略了鸿门宴的一个主要人物:樊哙。《史记》中的樊哙:“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有勇;“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有胆;“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有智。可以说,樊哙是“鸿门宴”的转折点人物。近年来,《鸿门宴》《王的直宴》《楚汉传奇》等影视作品都对“鸿门宴”有所展示,可结果呢?《鸿门宴》中的樊哙在吃自己的手指,野蛮;《王的直宴》中的樊哙被卫士们压在了身下,无能;《楚汉传奇》中的樊哙,吃着“生肉”讲着兄弟义气,不大气。无“张”,则无“弛”可言,怎能不拖沓?

影视剧在编剧过程中有很多素材,如何取舍、剪裁是很难的问题。什么材料需要,什么材料不需要,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整体观感,尤其是历史题材的作品更是如此。以最近比较火热的美国影片《林肯》为例,作品并没有纵贯林肯的一生,而是截取了林肯人生的最后四个月,展现了他最光辉的那一点:“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在合众国境内或属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不准有奴隶制或强制劳役存在,惟用于业经定罪的罪犯作为惩罚者不在此限。”与此相比,国内众多影视剧的“拿了玉米忘了西瓜”式的取舍手法往往难以把握,以至于失去平衡。该舍的不合,不该丢的乱丢,效果自然不好。像《楚汉传奇》,对平民时代的刘邦的“渲染”严重不足。比如他如何不凡、如何赢得吕公赏识等等,《史记》中的铺垫几乎全部被舍弃了,很是影响了观众对刘邦这个形象的认识。

杨天真走出一条新路 云飞扬

最近几年,国产电视剧进入抗日剧和生活剧两大主流板块,家庭成员之间各种“奇葩”、“虐”便是家常便饭,编剧们几乎耗尽了所有的可能性。虽说同为生活剧,但是翘楚编剧、刘新导演的《天真遇到现实》在题材上却有所突破,是内地首次深度展现再婚男女的婚恋,表面上剧情有着快乐欢笑的包装,内在里其实折射出再婚^士的酸楚、苦痛与无奈,七大姑姨的意见、成见和主见纷纷扬扬,不能不听又不能全听,一旦价值观纠结在一起,主人公便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沼之中。然而,陈数饰演的杨天真却没有把自己安放进泥水浊流的家庭混战之中,以其对家庭的良性感知,在传统伦常与现代教养之间走出一条新路,带领一个奇葩之家走上正路。

杨天真延续着《夫妻那些亨儿》对女性的平视和关注,传递道德感和正能量,小小弘扬着正确的三观。杨天真的诠释方法,采取的就是有些“傻”和“二”的内敛,对待他人总是很天真,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存在于世的基础,搞不定前夫和闹腾着随时准备让父母复婚的小女儿,直到遇到外在张扬的郑现实。林永健饰演的郑现实夸张的真热情,却也能与陈数毫无违和感,尽管鸡飞狗跳却也很有互补性。中年人的再婚,更应该出于“初心”,越是计算和算计,越容易把自己坑进去。

《天真遇到现实》最根本的关键,在于杨天真对于再婚的选择和勇气,既要面对老人和孩子的杯葛,更要直面对于未来是否幸福、和谐的判断,本剧成立的前提便是当代中国大都市即使发展到信息时代,也依旧处于传统社会亲情影响爱情的阴影之中,结婚之后物质和精神都独立的男女很是匮乏,这与浮躁的社会,对成功的焦虑,对理想的扬弃和放弃都是正相关。绝大多数中国人身在当下物质社会,精神却在传统构成的网中沉浮着。杨天真尽管天真,然而其本性纯正,能够正向争取现实的家人。

中国传统式家庭,主要矛盾在婆媳,妯娌之间,本剧则是婆媳、姑嫂制造的勃豁,杨天真与郑现实同为再婚,会遭遇加倍的摩擦,颧顸和无助。在新时代走老路的人看来,杨天真不可能得到平等。陈数必须要演出这份无奈,杨天真与郑现实的价值观,当然并不相同,这其中不仅有男女的区别,也有社会历练的差异,也是性格路数的不同。尤其是申年人的“上有的老、下有的小”都随时变化为X因素,局外人进而牵涉到再婚主人公的生活质感。新时代的家庭成员走邪路,除了亲情绑架再就是各种狗血式考验,对于钱和孩子,对于心存善意的女性造成进一步的困扰。杨天真面对这些难关,处处忍让、为他人考量,从很大程度上证明了知性女人遭遇烟火气的困境。其实编剧对杨天真和郑现实都很关怀,没有将杨天真描写的更“二”,郑现实也不是那么现实的可恨。

历史的经验——看电视剧《楚汉传奇》随感 废墨

大约是在高小时代,我就读了有关楚汉的传奇。当然不是通过阅读《史记》,那样文言文的历史著作我那时自然是读不懂的,是看一本通俗读物。书中的各个章节差不多都是用成语或者典故来命名的,比如:指鹿为马,学“万人敌”,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受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等。最使我记忆犹新的是那本书里还有许多插图,就像经典的连环画系列《杨家将》《说岳》里的手绘,活龙活现,栩栩如生,那一匹霸王的乌黑坐驾,连长长眼睫毛里都透着英气。我想,这也许就是时下我留连于《楚汉传奇》这部电视剧的原因了。

电视剧《楚汉传奇》里,上述那些成语和典故都有,这等于让我温习了一遍历史。然而,温故而知新,这新便是让我对刘邦和项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少时对楚霸王是佩服和崇拜至极的。道理很简单,他符合我当时认知的英雄概念,而哪个男儿没有做英雄的梦想呢?

仅以项羽青少年时代的一“言”一“行”,即可见证这位力能扛鼎的异人是一位真英雄。一“言”便是:“彼可取而代之。”秦始皇出游,旌旗蔽日,声势如虹,少年项羽夹杂在人群里,目睹此情此景,本应屏声静气、目瞪口呆,嘴下流涎才对,不想这小子竞鼻子里哼了一声,不屑地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口气大得很,声音也不低,吓得叔父项梁赶紧把他从人堆里拉出来,匆匆离开。一“行。”便是“学万人敌”。项梁让项羽读书,他不愿意学那“没用的”。项梁无奈,只好尊重他的意愿。他的意愿是要学“万人敌”。万人敌就是敌万人,就是古代章回小说里常说的“万夫不当之勇”。在我少年的脑海里,以一当十就非常了不起了,以一当万,简直难以置信!所以,英雄非项羽莫属。

然而,项羽是真正的英雄吗?英雄就是像项羽这样仅仅只是个“万人敌”吗?电视剧让我思考得更多。

其实,勇猛只是英雄一个方面的表现,且还要分场合,在某些场合是英雄,而在另外的场合可能就走向英雄的反面了,勇猛的行为是要具体分析的。项羽“破釜沉舟”那一仗,极大地鼓舞了反秦各路人马的斗志,使暴秦的士气顷刻间分崩瓦解,其勇猛是英雄的表现。而后来一切靠武力说话,谁不服他,谁反对他,他就以自己的勇猛去征服,甚至因为勇猛而好战,因为勇猛而滥杀无辜,这就连懦夫都不如。懦夫至少不会残暴,也不会去屠杀。而残暴和屠杀是人类生活的目的吗?如果这就是人类生活目的的话,我宁愿“英雄”都死光,因为他们破坏了人类生活的和平和安静,他们使得人类生活变得不太平,这样的“英雄”要他们何益?

英雄,究其本质来说,应该是和平的卫士,是人类生活平安、幸福的捍卫者,是消灭残暴和屠杀的正面力量,而决非是残暴和屠杀的制造者。从这个角度来看,项羽正好应该和刘邦换个位置——看上去像英雄的项羽并非英雄,而看上去不是英雄的刘邦却是英雄。刘邦懂得战争只是手段,和平才是目的,战争的目的是要去促成和平,如果和平能以非战争的形式解决,干嘛非要战争不可?因为战争是要死人的,刘邦不希望死人,如果非要死人不可,刘邦希望以少量人的死亡换取更多人的生存。在张耳与陈余打得死去活来,各自要置对方于死地时,刘邦就公然提出,以—个人的脑袋换万千人的生命,这件亨值得做。而项羽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愿意以万千生命换一个脑袋的人。这就是刘邦和项羽本质上的差别。

少时读到这一段最对刘邦有看法。那是项羽捉了刘邦的父亲,当着刘邦的面说要把他煮了,以此要挟。不想刘邦竞说,煮吧,煮了后分我一碗吃。搞得项羽没脾气。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刘邦的人生哲学:以一人换万千生命是值得做的事,哪怕那个人是自己的父亲。放在当下,这种思想可以理解为是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含小家顾大家,是一种英雄行为。

一个为大家的人,便可得天下,相反只会失天下。这便是项羽由强变弱,最终灭亡,而刘邦由弱变强,最终胜利的原因,也是楚汉传奇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