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努力营造戏曲舞台气氛 适应现代观众审美心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努力营造戏曲舞台气氛 适应现代观众审美心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了使传统戏剧适应现代的需要,应站在战略性的高度思考,深层次、带有理论研究性地寻找戏曲的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契合点,在营造戏曲舞台气氛上多花心思,以适应现代观众审美心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关键词]潮剧;表演程式;舞台气氛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83-02

中国戏曲诞生数百年来,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平稳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有着自己辉煌的历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但到现在,有些剧种、剧团的生存条件尚好,而为数不少的剧种、剧团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最明显的标志是观众的日渐减少。当我们走进剧场,观众席上,一眼就看出六十岁以上的老翁老妇占据着大部分座椅,青少年观众形迹杳茫。

戏曲观众“断层”,也许具有某种合理的因素。过去,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社会艺术品种单纯。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多少“玩艺”。看戏听戏成了他们重要的精神文化享受。那时节,戏曲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而今天,源于20世纪电子文化的发明和传播,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艺术审美。传统戏曲陈旧的故事情节、僵化的表现形式、缓慢的演出节奏,已丧失了时尚性的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主张中国戏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中国戏曲虽则古老,但它毕竟是历经多少辈艺术家创造、形成起来的民族文化,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繁荣起了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的保存和传承依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有助于现代化进程中重塑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所说:“一个有经典、能熟悉地、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民族,能不断抵御外来侵略,能吸收外来的营养壮大自己。反之,没有这种自觉的民族虽然也有民族精神,但它很容易被其它民族所吞并、所压迫,直到这个民族精神和民族生命完全消失”。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传统的戏曲艺术也就代表了中华世族的精神和生命。保护、发展传统戏曲,就是保护、发展中华民族本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进行戏剧创新,去适应现代观众审美心理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感受现代生活真实气氛,大胆创造并运用新的戏曲表演程式

戏曲表演程式是历经无数戏曲工作者按照美化、节奏化的原则,对生活动作加以提炼而创造,并逐步完善形成的。导演大师焦菊隐说:“中国戏曲表演的程式,是群众在几千年以来运用了无比的智慧,积累了集体的经验,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艺术创造方法。这种程式是独特的,它不但能够表现民族的思想、感情、气质和生活,而且表现得很简练、很真实、很新鲜”。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并继承这一份宝贵的遗产。但也不能不加以分辩,毫无原则地保留。这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戏曲,大部分反映着古代的经济基础、古代的生活方式、古代的意识形态和古代人的审美观念。而那个遥远的时代,是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所陌生的。如果照搬硬套,不给表演古人的戏曲程式加进新因素,注入新的生命,就不能被现代观众所接受而慢慢僵化、消亡。换句话说,就是“古代生活”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代人的生活。它们必须是现代人用现代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经验重新关照历史,使历史在现代人的心灵中复活,洋溢着现代人的生活气氛,体现着现代人的精神内涵。这就迫切盼望我们寻找到一种既适合于它们,又适合于我们的载体――新的戏曲表演程式。

戏曲艺术是一种动态的再现艺术。它的艺术美是来源于生活的,其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我们都知道,自然生活和社会实践比艺术美更丰富、更生动。艺术美只是生活实践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现代戏曲导演都懂得这个道理,并且千方百计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创造的每一种表现形式,都必须具备戏曲程式的因子,讲求程式动作的动律、工架、技巧,而不是脱离生活,游离于戏曲表演规律的矫揉造作装腔作势。最近看了京剧《骆驼祥子》,其中的“拉车舞”就是例证。以前的戏曲演出中没有拉洋车这种内容。但创作者在创造“拉车舞”这一新的表现形式时,运用了戏曲程式构成法,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大胆摸索,反复实践,使这段亦唱亦舞的表演显得逼真、洗练、精美、流畅,具有鲜明的戏曲节奏,令人赏心悦目。

戏曲表演创新的多种形式,说到底,就是艺术家把生活真实的气氛转变为舞台的艺术气氛,以唤起剧本演出所要达到的那些变化着的舞台行动产生和谐的情绪效果,让演员和观众都同时如临其境地感受到生活中的一种状态、一种情境、一种氛围。当代观众不想看到那些敷衍的、不负责任的、拙劣的表演,他们都在追求自然的美、追求美的自然。表演艺术趋向生活化,趋向自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需要,它与社会科学的进步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戏曲工作者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实践相熔炼,洞悉欣赏者的强烈美感,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戏曲表演的进化历程中作出贡献。

二、把舞台事件和现代人生活习惯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戏曲演出节奏

当今社会已进入商业时代、信息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早已改变了先人慢条斯理的生活习惯,而更喜欢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快速度。自然而然,这又引起了人们感情方式和审美心理的变化。现代观众无法忍受传统戏曲中那些粗线、松散的戏剧情节和表演方式。他们要求戏曲艺术更加集中、概括地表现生活,在较少的时间里品尝到较多的内容,获取较多的信息。因此,有必要从整体上加快戏曲的表演节奏。或许有的人认为,加快唱念做打的速度,缩短演出时间,不就好了。殊不知,速度只是节奏的一部分,而不是节奏的全部。在戏曲艺术中,剧情的发展、人物的行动都是有一定目的的,而时间的安排和人物的贯穿行动又都是有次序的。运动的次序就是节奏,它是通过与观赏者的联系而发生作用的。只有建立在现代观众心理节奏的基础上,安排戏剧情节,组织人物行动,变革表演程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以上观点,剧作者必须在强化戏剧情节结构的内在张力和冲突性上下功夫,善于省略,留下必要的空白;善于跳跃,给观众以回味和想象的余地。导演要大刀阔斧砍掉那些无助于刻画人物的地方,缺乏思想底蕴的地方,充分利用舞台空间,把单线条编织成双线条甚至多线条。编导都要充分相信观众,不要总是担心观众看不明白,唱了又说,说了又唱。要吸引话剧、影视剧等其它艺术门类的优点和长处,“积极探索心理外化乃至插叙、倒叙、闪回、多空间同时展现、变形、荒诞等表现手段”。(郝昭庆《漫谈戏曲节奏》)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舞台演出节奏。

三、注重戏曲处部结构的写意性,增强整体演出的艺术感染力

戏曲的外部结构,泛指音乐、布景、灯光、服装、道具等。它是辅的,应严格服从演员的舞台行动,建立统一的舞台节奏,渲染统一的舞台气氛。运用外部结构所造成的舞台气氛的准确性和表现的鲜明性,是丰富舞台动作生动性的保证。我们戏曲舞台的空间要求写意,要求空灵。外部结构的创作者,必须以“物感说”为依据来表现生活,对生活作出提炼、概括并达到典型化,变形传神。

首先从音乐谈起。音乐是戏曲的灵魂,它在戏曲整体中有着其它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随着戏曲的革新和发展,在现代戏曲舞台上,音乐的作用也在不断延伸。新的配器的变化乃至现代音响设备的运用,不仅使音乐更善于描绘时代和民族的特色,而且由于多声部立体化的出现,使戏曲音乐的语汇,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和丰富。作为作曲者,要与时俱进,揣摩当代观众的欣赏心理,在音乐设计上,空灵而宏观地表现剧本的立意和题旨,在戏的进程中,根据剧情的需要,介入多种情景去反复咏叹,使观众在这不断出现的反复咏叹中,品味到一种象外之旨――对人生情味的体验和一定哲理的感悟。

其次,再谈谈舞台美术的审美底蕴和技术手段。现实主义的舞台美术,尤其是布景和灯光,能够使时间、地点具体化,能够为演员创造出正确的气氛和情调,并能够帮助他们在舞台上生活和行动。如果说传统戏曲的景物造型主要以写实为主,那么现代戏曲的景物造型,应趋于功能的多元化。即是它既有表演场地的艺术性质,又注入戏剧环境存在的实际意义,虚实结合,抽象与具象比配,以简略繁,以少胜多。运用特殊光效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和主要细节,强化演出节奏,使舞台空间更具层次感、虚实对比感。服装、道具的样式、颜色,要与布景中的其它因素组成统一的演出形象。

戏曲毕竟是诗化、歌舞化的虚拟表演。因此在外部结构上,我们仍主张以写实的美学原则为主。这是因为,写意的空间是歌舞化动作和虚拟表演得以合理存在的先决条件。舞台美术风格必须与表演风格相统一,否则就显得不和谐、不协调。舞台装置越精炼、简约,舞台空间就越空灵、越自由。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戏曲工作者,要千方百计寻找传统美学观念和当代社会意识、当代物质条件、当代审美趋向的契合点,既保护传统的美学精神,又体现当代生活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现代美学特质的戏曲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