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代军卫与回回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代军卫与回回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明代北直隶真定府定州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清真礼拜寺记》为主要史料,分析了此次修寺参与者的军卫背景,分别来自定州卫和北直隶其他卫所。笔者认为这正是定州清真寺的特点,即具有强烈的军卫色彩。

关键词:军卫;回回人;定州碑

中图分类号:K28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3—0103—04

明代的北直隶地区是军事布防的重地。自永乐迁都以来,大量军卫由南京等地北调。《明史·兵志》称永乐年间京卫总数达到72个,除了原北平都司迁入的军卫外,还包括原驻于南京的亲军上十二卫和其他20余个南京卫所,以及从河南、北平行都司等地调入的卫所。如按每军卫5600人计算,正军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而这还不包括舍余及其家属。除京师外,北直隶的各府州县境内也分布着大量外地调入或新近添置的卫所。

本文涉及的定州在明代隶属于北直隶真定府。真定府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平原上,滹沱河自西北向东穿越府境,其北面为保定府,西面为河间府。《读史方舆纪要》称真定府“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真定府在内三边长城一线,紧邻保定府,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价值。定州位于真定府北部,其辖境北与保定府相接。在军事活动上,定州与保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定州卫建于永乐年间,领6个千户所。定州卫的旗军与保定、河间两卫一起参与对京师和本地的防御。

保定、真定、河间等地在明代即有回回人居住,这可以从该地存留的清真寺明代碑刻中得到印证。这些回回人的身份包括军、民等不同户籍。由于三地设有军卫驻防,本地回回人中不乏世袭军户。

明代军卫中回回人的活动通常以清真寺的信仰及其实践活动,凸显于其所在的地方社会中。本文从北直隶真定府定州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清真礼拜寺记》(下简称“定州碑”)涉及的人和事入手,着眼于分析军卫体制与回回人以及清真寺活动之间的关系。

定州碑现存于定州清真寺。其碑文正文收录于1995年出版的《河北省志·宗教志》中。2001年,余振贵、雷晓静主编的《中国回族金石录》收录了该碑正文和部分碑阴文字。2002年,马生祥在《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幢古碑之点校》一文中收录了该碑的正文和完整的碑阴题名,其碑分与此后李兴华《定州伊斯兰教研究》一文收录的该碑碑阴内容一致,但更加完整。因此,本文使用了马生祥文中的碑文正文和碑阴题名,正文部分参照原碑略有修订,并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定州碑碑文记载了定州清真寺在弘治年间的一次整修过程,以及此后在正德年间试图申请敕额的活动。这块碑由“乡贡进士奉议大夫临安府同知云中马谦”应武平伯陈熹所邀撰写。据清顺治九年《云中郡志》记载,马谦的名字出现在“明乡举”条成化丁酉科(成化十三年,即1477年)下,“马谦,大同人,任云南知州”。马谦在碑文中提到定州礼拜寺在元至正年间曾经重建,到明弘治年间武平伯陈勋途径定州拜谒礼拜寺,得知本地教众有修寺意愿但经费不足。陈勋回京后到敕赐普寿寺向“教之缙绅士大夫”募款,筹得“数百金”交于定州“当事者”。第二年修缮完毕,“正殿既新,而前厦、后室、堂阶、两抚、仪门、复道以次而毕”。尔后,定州教众请陈勋代请敕额,“陈公未及行而殁”,其弟陈熹袭爵后,想继其兄志,为定州寺请敕额,遂与礼部侍郎张昱相商:“定寺敕额,先兄有志于请求而未逮,吾欲有以成之,可乎?”张昱回答说:“敕命未易得。予职宗伯也,天下寺院皆其所司,予且额之”。张昱为定州清真寺题匾“清真礼拜寺”。并“移檄定州卫,命择郡之谨厚有学行者三人以领其事,并查勘得寺原系古刹,仍给札副住持,以荣之焉”。

碑文中提到的武平伯陈勋,于弘治九年(1496年)袭,正德四年(1509年)卒,其弟陈熹于正德五年(1510年)袭武平伯。可见定州清真寺这次修寺活动应在弘治九年至正德四年之间。《明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乙酉“升鸿胪寺卿张昱为礼部右侍郎,仍掌寺事”。可知他为定州清真寺题写匾额的时间应在正德十四年六月至马谦撰写这块碑文的正德十六年正月的一年多里。

定州碑的碑文内容和碑阴题名透露出大量与军卫和军户相关的信息,其产生的联系远远超出了定州卫所涉及的地理空间,而这些人和他们的活动又同时出现在定州清真寺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为我们探究明代军卫制度的设立和运行对回回人产生的影响提供了机会。

推动这次修寺活动的关键人物是武平伯陈勋。陈勋是陈友的后裔。《明英宗实录》称陈友为回回人,他于永乐元年(1403年)充骁骑右卫中所马军操备,在永乐朝多次随朱棣大军征蒙古。宣德二年(1427年)升为本卫所实授百户,十年(1435年)升本卫所副千户。正统元年(1436年)升为指挥佥事,二年(1437年)升指挥同知,三年(1438年)升都指挥佥事,九年(1444年)充游击将军,又升都督佥事;十年(1445年)升都督同知,充左参将统兵征进湖广贵州等地方,后升右都督;景泰七年(1456年)充总兵;天顺元年(1457年)封武平伯,进荣禄大夫、柱国,二年(1458年)充总兵,往延绥地方,后封流侯;四年(1460年)三月病故。弘治三年(1490年)追封为沔国公,谥武僖。

陈友的子嗣世袭武平伯。子陈能天顺四年(1460年)六月戊辰袭,成化八年(1472年)六月停禄,寻复,十九年(1483年)七月卒;孙陈纲成化二十年(1484年)三月癸丑袭,禄千石,管红盔将军上直,弘治四年(1491年)兼坐扬威营,八年(1495年)三月卒;曾孙陈勋弘治九年(1496年)四月壬寅袭,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领右府,二年(1507年)二月,三千营管操,四年(1509年)十月卒;曾孙陈熹正德五年(1510年)袭;五世陈大策嘉靖十三年(1534年)闰二月丙寅袭,万历五年(1577年)闰八月卒;六世陈永寿万历五年十二月乙未袭;不过《明神宗实录》中有武平伯陈如松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正月庚戌管理红盔将军,但其世次、袭年无考;七世陈世恩袭年无考,天启五年(1625年)十二月管红盔将军,崇祯三年(1630年)九月甲辰加太子太傅。武平伯的袭封一直持续到明亡。定州碑上提到的陈勋、陈熹兄弟,即是第四和第五代武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