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克山病小年龄患者的来源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克山病小年龄患者的来源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克山病(Keshan Disease)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地方性心肌病( endemic cardiomyopathy) [1],以心肌的变性、坏死和疤痕形成为特征[2],分布在我国由东北至西南的一条低硒地带上[3],主要危害妇女和儿童,病死率高,致残率高,追溯克山病的发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4, 5,6]。从上世纪80年代后,全国克山病病情得到基本控制,但近年来,病情监测中陆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年龄较小的病例,探讨小年龄患者的存在原因,为克山病防治工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保护病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克山病病情监测中小年龄患者

克山病病情的监测工作,最早始于1953年,自70年代中期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至80年代中期年发病率降至1. 69/ 10万,90年代初年平均发病率仅为0. 07/ 10万[7]。克山病常规监测始于1990年,其内容与方法基于克山病诊断标准和克山病监测标准[8]。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膳食组成的改变,克山病的病情进一步下降,发病率、死亡率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1993年全国克山病重点监测工作会议指出全国已无急型、亚急型及慢型急性发作新病例出现,新发现潜在型109例,发病率4.2‰,新发现慢型为6例,发病率0.24‰,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来,病情监测中发现30岁以下的小年龄患者病例约占14.5%,最小者8岁,主要分布在甘肃、云南、山东等省份。这些小年龄患者的存在,对于今后克山病监测、防控措施的部署以及全国克山病病情评估都有一定的影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

2 分析与讨论

克山病病情监测能准确地了解病情消长趋势,科学地指导防治工作。近几年的监测发现30岁以下小年龄段患者仍然存在,提示克山病仍有新发病人,克山病的致病因子仍对部分病区人群起着侵害作用,因此,应加大对这一群体的病情监测工作,对克山病患者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患者开展病历建档[9],同时还要加强克山病病情监测和落实综合防治措施,防止克山病在局部发生流行,对了解克山病的发病原因及机理意义更大。其原因可能有如下两种:

2.1 诊断误差

克山病临床诊断主要是排除其他心脏病后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作出[10],已有诊断标准,但其诊断尚缺乏特异性标志,故还不易诊断。其次,随着病情下降,国家不够重视、资金投入减少,基层克山病防治人员诊断水平不高,防治机构和基层医院的专业人员缺乏克山病知识,因此,常常把克山病误诊为其他疾病,给病情准确判定带来很大误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特别是选择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显得尤其重要。要求我们需进一步研究该方面的技术,如高分辨率影像或代谢组学技术方法,探讨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克山病标志物;根据克山病散发特点,开展病区与非病区患病水平对比调查,消除背景因素对克山病病情误判的影响,改善原有诊断标准的现场适应性;定期举办培训班,动员全社会参与,进行预防克山病知识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克山病预防知识,关心和帮助克山病病人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自我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把克山病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传授给一线工作人员,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提高诊断水平。以准确掌握病情变化。

2.2 克山病致病因子活跃,新发病例存在

克山病病因虽未完全阐明,但进行了大量研究,概括起来有两大假说,即生物地球化学说和生物病因说。近10多年来主要围绕病毒感染、真菌毒素、低硒等方面进行了病因研究。值得注意的是30岁以下患者,基本是在80年代出生的,提示我们该病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在某些克山病病区,仍然存在能引起克山病发生的致病因素,诸如食用自产粮和贫困导致的膳食单一,营养水平较低等。建议消除、减少和控制诱发因素,要控制体力活动,适当限制钠盐摄入,预防和控制感染,避免使用氧化性药物,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合理膳食,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同时,不能放松对克山病的监测,对小年龄段的克山病病例应该从国家层面进行复核诊断,关注病情进展,采取必要防治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克山病病区的大小、受威胁人口的多少、现有病人的数量、对健康的危害、可预防性及可治疗性等方面讲,克山病仍然是我国一个严重的地方性公共卫生问题[11],克山病的病情监测工作仍有待加强。进一步研究克山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及对慢型克山病患者给予治疗、在病情活跃地区实行高危险人群补硒预防,加强病区人群的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纠正偏食、单一饮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并不断改善居住条件是控制克山病的根本。应加强对病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加强克山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病区人群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常识,动员整个社会参与到防病中来[12]。还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稳定防治研究专业队伍,落实好综合预防措施,以便制订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同时,克山病中小年龄病例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其发病原因有待查清,对于分析、掌握病区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相有章.克山病流行现状与病因研究近况.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 (4):463.

[2]杨明荣.克山病病因的几种假说的提出和现状.医学与哲学,1987,9:16.

[3]高艳芹,杨培荣,薛福堂.2008年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凤翔县克山病监测报告.地方病通报,2009,24(5):35.

[4]于.中国克山病及其防治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7, 1~ 93.

[5]苗成波.陕西克山病防治研究[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1~ 7.

[6]相有章.我国克山病防治现状与对策.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8,23(5):339.

[7]于.中国克山病研究工作的回顾.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1):11-14.

[8]王铜.克山病控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 (4):366.

[9]孟春,刘险峰.2008年克山病病情监测分析.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 89.

[10]相有章,张卫星,宋术亮,等.潜在型克山病临床特点及诊断.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1,20(4):304.

[11]王铜.再谈克山病防治中的关键问题[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4): 359~360.

[12]相有章.我国克山病防治现状与对策[J].中国地方病学,2008,23(5):33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