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近4年收治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2例,为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100例,为同期收住院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心肌梗死部位、心肌酶水平、心功能情况、并发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

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P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示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右束支传导阻滞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2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发生率为3%~7%,常伴有心肌大面积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高病死率,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8月-2011年8月期间,在症状出现后24h内入院的患者共112例,其中男78例,女34例;年龄27~86岁,平均(62±14)岁。前间壁心肌梗死15例(其中包括合并高侧壁1例,合并右心室1例),前壁心肌梗死53例(其中包括合并高侧壁5例,合并后壁1例,广泛前壁25例,广泛前壁并侧壁11例),下壁心肌梗死39例(其中包括合并后壁3例,合并右心室4,合并侧壁2例),非Q波心肌梗死5例。112例患者中6例为再次心肌梗死。AMI诊断按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均收住CCU进行监护,立即行体表心电图(ECG)检查,采血测定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每4小时检测1次,直至AMI发病后24h。心功能评定按Killip分级。患者发生AMI后1~2周,如病情允许则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分数(LVEF)。根据有无出现CRBBB将患者分为AMI伴CRBBB组和AMI不伴CRBBB组。比较两组的CK、CK―MB水平,心功能状态,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元X±S表示,两样本的百分率比较采用X2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患者年龄及心肌梗死部位。112例AMI患者中并发CRBBB者12例,占10.7%,其中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68例中并发CRBBB 10例,下壁及其他部位心肌梗死44例中并发CRBBB 2例。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并发CRBBB的发生率为14.7%(10/68),而下壁及其他部位心肌梗死并发CRBBB的发生率为4.5%(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血清CK、CK―MB水平。伴CRBBB组与不伴CRBBB组CK、CK―MB平均峰值分别为(2282±674)U/L、(253±137)U/L与(1920±569)U/L、(115±57)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心功能状态。伴CRBBB组Killip分级、LVEDd及LVEF三项指标均较不伴CRBBB组有显著恶化,见表1。

2.4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伴CRBBB组出现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9例,占75.0%(9/12),其中心律失常6例(持续心房颤动1例,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1例、持续室性心动过速1例、心室颤动1例,Ⅱ度房室阻滞1例,心搏骤停1例),心源性休克1例,急性左心衰竭2例。不伴CRBBB组出现的并发症34例,占34.0%(34/100),其中心律失常21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4例,Ⅱ度以上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性自主心律1例,心脏骤停1例),心源性休克3例,急性左心衰竭5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住院死亡率。AMI伴CRBBB组死亡6例,占50.0%;不伴CRBBB组死亡15例,占15.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由于右束支是由房室束主干延续而来,沿肌性室间隔的右侧面下行,主要由前降支的穿隔支供血,所以当左冠状动脉主干支或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阻塞,发生前壁或前间壁心肌梗死时,右束支常常较受双重血供的左束支更易发生阻滞。AMI并CRBBB的患者右束支血液供应多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AMI并发CRBBB常伴有前壁部位广泛的心肌坏死,提示前降支较高部位阻塞,心肌梗死面积广泛。本研究共有103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AMI并CRBBB的患者中9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中段闭塞或严重狭窄,前降支阻塞伴发的CRBBB最多见[2]。

AMI患者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单纯AMI患者[3]。其院内死亡几乎均与严重心功能不全有关[4],本组观察也表明: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者心功能明显较对照组差,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较对照组高,与文献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

[1]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2.

[2]Newby KW,Pisano A,Krocoff MH,et a1.Incidence and clinical relevane of the occurrence of bundle branch block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thrombolyic therapy[J].Circulation,1997,96:2426

[3]王彬,王晓君.急性心梗合并完全性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4,9:1733―1734

[4]钟向红,吴沃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与预后[J].中国急救医学,2006,18(8):71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