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散文中明月意象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散文中明月意象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散文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本文通过考察石评梅、丽尼和苏青散文中明月意象传统性现代性,探索散文的诗性思维方式与独立品格。寻求拓展散文研究的新领域,促进散文写作发展的新价值。

关键词:散文 意象 明月 现代性 传统性

意象一度作为诗的专用术语,用于其他文体研究中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诗歌语句高度凝练,如镶嵌了一颗宝石的戒指,意象聚合;散文如点缀了各色珠宝的手链,意象散漫。要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神”,应以作者情感与意识为主线,串起不同语句中散落的物象,分析散文的主要意象生成过程,进而分析其诗性特征。本文分析石评梅、丽尼和苏青三位作家文本中“明月”意象的审美内涵,从传统性与现代性考察不同诗性思维关照下的意象生成。

一.散文意象的内涵

陈剑晖先生提出“诗性散文”等新概念,定义散文意象:“是经过作者的心理、情感和意识多重综合而构成的一个或多个词象组合,是心和概念表现与现实意蕴的统一。”①特点是“意象重‘瞬间感受’的‘呈现’,且以‘心象’为基础。”①这一说法多融入庞德对image的定义“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如果散文意象:“首先是一种心理的表象, 是诗人或作家在内心对过去生活经验进行回忆与重现,而后再融进客观的景物构成形象。”①则与陈剑晖先生提出的散文“诗性智慧”有所出入:来源于汉字象形性特征的中国诗性思维:“首先是基于主体对于客体的形象的、直观的整体的把握。”②诗性思维产生中国散文意象的审美内涵,因此,应在中国文论中寻找散文意象立本的根基。

考察中国古典意象说发现,中、西方“意象”概念建立在不同的诗论上。西方“意象”是对“image”的翻译,但是“如果将image译作意象, 那么意象诗就只意味着名词的排列或省略动词。”“但我们要是也认为这就是中国诗构成的本质, 或根本特色, 那就将中国诗看得太简单。”③中国“意象”说源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之后出现的大量“意象”说造成其审美内涵的多义性与模糊性,也带给意象以巨大的阐释空间。

首先,“意象”离不开物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④物象是客观物,是文本中不以主观意志而改变的事物。王弼提出的“意以象尽”、“尽意莫若象”、“象以言著”都强调“物象”是基础,是意象生成的必要条件。“明月”指向首先是客观存在的月亮:“月亮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各种情境中被观照、被表现的月亮才是意象。”③生于“物象”上的“意象”内涵随“意”而变。不同的诗性思维关照相同的物象产生不同“意”的“象”。在李白、杜甫、苏轼笔下“明月”是不同的“意象”,因为“月亮本身只是物象, 只有在各种情境中被观照、被表现的月亮才是意象。”②由此可知,意象的生成离不开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意识。意象需在文本语境中分析才能得其“意”。散文意象的生成离不开文本语境。

二.“明月”散文意象的传统性

“月夜”是追忆往昔、对比今朝的时空坐标,“明月”则是串联过去与现在、打通时空的指示符号,“照见”特定时空里的个人审美情感与意识。《漱玉》是石评梅在月夜独语的一篇深情之作。命运坎坷的石评梅与同时代的女性共同遭受着病痛与死亡的折磨:“可怜我们都是在静寂的夜里,追逐着不能捉摸的黑夜,而驰骋于荒冢古墓间的人!”⑤她与友人一起体验着“满葬在心头的隐恨”这些却连母亲都不能理解。新时代女性只能在“月夜”里相互安慰:“今夜的月色如斯凄清,这园内又如斯寂静,那能让眼底的风景逝去不来享受呢?”⑥回忆着往事、对比着今朝,石评梅哭诉一代女性遭受身体病痛与精神困惑的双重折磨。偏偏上一代的女性即母亲形象都不能理解或同情。她们只能在月夜里寻找知己,“冷月由交织的树枝里,偷觑着我们。”⑥明月是见证时空的第三只眼睛,逝去的美好:“明月吻着我焦灼的眼,凉风吹乱了我额上的散发,我们都沉默地领略这刹那留在眼上的美景。”⑥只有这逝去的美才能给心灵一点安慰:“归途上月儿由树纹内,微笑着送我们。”⑥“明月”照见过去的美与现在的凄凉:“这时月儿是照了我,照了母亲,照了一切因异地而怀念的人。”⑥新旧时间、异地空间面对的都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通情感与意识。“明月”意象串联起全文流动的情感与意识,成为文本中最重要的指示符号。

《乌夜啼》是词牌名,又名“秋夜月”,理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能体会丽尼这篇散文开头:“迟缓的脚步,沉重地他着自己的影子。路是孤寂的。”⑦中看似平淡却深婉缱绻的哀伤感。“月亮浮在海当中。夜深了呢。”⑦夜深人孤寂的时候正“是回家的时候了”⑦但在“月光倾泻在平静的水面”的时候,回家的人看到的却是死亡、衰老和不幸,真是《乌夜啼》所叹:“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回家的人没有抱怨、没有呼喊,他勘破了这一切:“公公,叹什么气?反正,是天欺人。”⑦最后他看到“月光从破壁透进屋子,照着虚空的土炕。夜深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明月”作为物象本身就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在这个私人时空中成为关照人世沧桑变化、命运无常的意象,与痛苦而无常命运息息相关。

三.“明月”散文意象的现代性

“明月”意象的诗性思维不仅能传递传统诗词中的审美情感,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更能体现出新时代中的情感与思维。石评梅身书写一代女性病痛死亡的文学主题离不开时代剧变的大背景。作为一个“五四”女性,她具有最纯正的现代情感与意识,以“濡泪滴血的笔锋”写一个新时代的“人”。在《寄山中的玉薇》她痛苦地意识到自己“不能拯救母亲脱离痛苦,也无力超拔自己免于痛苦。”⑥的命运。她在月夜中思考自己与一代人的颠簸命运,写出“不能不去挣扎奋斗而思愿望之实现”⑥的觉醒主体形象。明月成为自己的知己:“夜已经深了,我展着书坐在窗前案傍。月儿把我的影映在墙上。”⑥正如鲁迅在月夜中看到门前的两株枣树,品味坚持独立之路的艰辛。他们都是“苍翠精致的英雄”乱飞乱撞只为了找一条独立的出路:“这时床角上有一弯明月,几点疏星,人们都转侧在疲倦的梦中去了;只有你醒着,也只有我醒着。”⑥明月普照大地,却只有几个人“醒着”。回忆了三次半夜看月亮的经历,她感叹:“山中古庙钟音,松林残月,涧石泉流,处处都令人深思飞越而超脱,轻飘飘灵魂感到了自由”,对比虚伪、处处是桎梏的现实处境。“明月”在此照见的是身处浊世而独自清醒的几个自由的灵魂。在从物象符号转变成意象符号的过程中成为了具有时代独立与自由意识的“新月亮”。

《黄昏之献》以“月亮照临的山道、流泉哀诉的声音”⑥为时空背景,丽尼在超现实时空与梦魂的对话:“夜之安琪儿呀,请为我歌一曲流浪者之夜歌吧。”⑦正如张爱玲穿越三十年的“月色”开掘了一个全新的感知世界,写世间小人物的命运。丽尼在全新的时空世界里看到“月亮呀,你也现出了如何仓惶的神态哟!”⑦善良的“夜之子”通过逃避真实世界来逃避梦的破灭:“我不要求你来给我解释命运之神秘、生命之无常。”⑦明知梦的虚幻,“夜之子”却还是不愿梦碎:“但是,你啊,我愿你安息!”⑦“明月”成了唯一沟通真实世界与“梦魂”世界的指示符号,起到了“看他”的关照作用。

苏青在《海上的月亮》直接以“明月”打造一个全新的感知与思维世界:“溶溶的月色弥漫着整个的人心,整个的世界。”⑦在这私人化的时空世界中,苏青反思了明月代表理想、希望的典型形象:“月亮似乎是代表光明的,见了大光明的东西便想去捉,这是人类的一般梦想。”⑧苏青彻底打破了这种传统想象,以一轮全新的淡黄月照见时代中受病痛、贫穷等折磨的母亲、孩子和女子一类的弱势群体形象,并率直地说出自己的思考:“我觉得一个作家、一个勇敢地女性、一个未来的最伟大的人物,现在快要完了,痛苦地、孤独地躺在床上,做那个海上的月亮的梦。”⑧对传统的反思是新时代最富有活力的诗性精神,苏青的“明月”破除了传统,转向全新的审美情感与意识,照见私人化的时空世界,成为苏青笔下最富张力的意象之一。

“明月”是中国文辞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物象之一。历代文人以明月“关照”个人与时代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书写不同的“明月”意象。在李白诗中达到顶峰:“自从李白以旷世的天才开发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幻而精妙的功能, 中国古典诗词就长期笼罩着一层或浓或淡的‘人月相得, 心月互通’的趣味”⑧“人月相得”是中国诗性思维的最好写照:明写明月之象,实写人心之意。由“明月”看人、事、世和宇宙。明月成为“关照”世间万物的第三只眼。作者在“人月相得”的情感体验、“看他/自看”的理性思考中实现“天人合一”;读者通过联想体验作者的美感经验、通过想象生成新的审美境界。从此完成作品到文本的形态转变。

通过分析三位作家的散文文本,我们体验到三位作家“人月相得”的独特诗性思维方式,“明月”意象蕴含着丰富而多变的审美情感与意识,既有传统诗情的继承,又表达出现代意识的新变,显示出现代散文写作巨大的内在生命力。由此,我们看到散文意象作为批评新概念拓展散文批评理论阐释空间的活力。散文意象不仅可以作为散文研究的术语概念,也是其审美内涵与诗性特征的组成形式。分析散文的意象生成将有助于分析散文文体的独立品格。从而促进对于文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当代散文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健康成长,获得新的创造价值与自由精神,迎来散文新的繁盛时期。

参考文献:

[1]陈剑晖.论散文的诗性意象[J].社会科学辑刊,2005,(4).

[2]陈剑晖.论散文的诗性智慧[J].文艺评论,2006,(2).

[3]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J].文学评论,2002,(3).

[4]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2).

[5]石评梅著;张军,琼熙编.石评梅散文全集.[M]郑州市: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6.

[6]丽尼著.丽尼散文选集.[M]上海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7]饮食男女.苏青散文.[M]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03

[8]杨义.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5).

都曦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试验班1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