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近几年以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发现他汀类药物除了能够降脂以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可以起到抗感染的作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心脏病急病,其炎症的引起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炎症机制进行了解,总结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研究其对五个方面机制的影响。他汀类药物的抗感染作用是不同于降脂功能的,因此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剂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不断地保证其用量的合理化。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抗感染作用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163-02

他汀类药物的用途非常广泛,且历史悠久,除了能够降脂以外,最近的医学研究中,发现其能够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起到抗感染作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简称ACS[1-2],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心脏病急病,ACS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当,所导致的急性血栓的出现。主要是非ST段抬高型的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ST段抬高型的急性心肌梗死三类[3]。下面本文就对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及其临床运用进行分析综述。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炎症机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所引起的,而其炎症的产生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的最根本因素[4]。通常情况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位置会有活的诱发炎症的细胞出现在周围,其中巨噬细胞可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分泌各种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纤维帽[5]。T淋巴细胞会进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A(TNF-A),从而直接抑制了平滑肌细胞的合成胶原蛋白,同时会刺激巨噬细胞产生表达了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来导致纤维帽变薄和破裂[6]。同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动荡,其胶原蛋白逐渐分解从而因其斑块破碎,这时候形成血栓,导致患者出现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出现的症状主要就是动脉会有白细胞增加,血液沉积加快以及一些如C反应蛋白等代表炎症发生的成分增多[7]。因此,就必须做好在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的抗感染治疗。

2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在常用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疾病的治疗中,以普通抗感染症的消炎药等类居多,但是其严重的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给治疗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众多临床实践的应用中,他汀类抗感染药物逐渐崭露头角,其以良好的抗过敏、消炎、止痛功效[8],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感染疾病的常用药物。而随着他汀类抗感染药物的应用逐渐增多,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效率的研究,也成为了众多专家的研究课题。他汀类抗感染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中疗效虽然较为显著,但是其不良反应亦不可轻视。为探究其更安全的用药方法和临床效果,更多的专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拟减少其不良反应,提高药效。近年来,推出了的新型的他汀类抗感染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9],这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炎症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1 对内皮保护功能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可以防止单核细胞黏附在血管的内皮上,起到稳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10]。各类新型的他汀类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起到防治血管壁出现炎症,比如阿托伐他汀可以使得丝氨酸及苏氨酸的激酶活化,从而引起eNOS出现磷酸化[11],eNOS的活性加强,这时候阿托伐他汀就可以降低凹陷处蛋白的含量,降低凹陷处蛋白质对eNOS实施的阻碍,从而提高eNOS的活性[12],生成NO,NO的含量增加就可以使病人的血管舒张,防止单核细胞黏附在血管的内皮上,从而对血管内皮起到保护作用。

2.2 调节核因子κB

核因子κB的激活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出现炎症最早的始动环节,也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的重要环节[13-14]。核因子κB是通过利用非活性复合物的形式生存在细胞胞浆内部的核转录因子,是能够产生多个转录调节作用的特殊的DNA的结合蛋白质,在静置的细胞内部,其中核因子κB的P65亚基[15]和IkB的蛋白相结合,从而能够有效地覆盖住P50的蛋白核定位的系统信号,促进核因子κB与IkB形成的复合体保留在细胞内部。与此同时,在蛋白激酶的有效机制下,IkB逐渐磷酸化,形成降解,核因子κB进入到细胞核中,从而通过与其他区域因子的结合,控制早期应答基因的转录过程[16]。当细胞缺血和缺氧时,心肌细胞就会刺激自身细胞质存在的还没有活化的核因子κB,促使核因子κB被激活,从而进入细胞核内部,与正确的核因子κB位点相结合,不断地有核因子κB进入细胞核内部与正确的核因子κB位点结合,从而加快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炎症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过程,将炎症放大,使炎症一直持续,他汀类药物通过减小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以及血液单核细胞内部的核因子κB,从而防止炎症因子继续表达,增强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17]。

2.3 抑制血栓形成,稳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有效地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仪器血液循环过程中凝血因子与组织因子之间的有效结合[18],那么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时,抑制了血栓的形成,从而直接抑制了平滑肌细胞的合成胶原蛋白,同时会刺激巨噬细胞产生表达了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来导致纤维帽变薄和破裂[19]。

2.4 增加单核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内进行的表达

通过增加单核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来激活受体的表达,能够起到抗感染的效果,单核细胞除了会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内进行表达,同时也会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进行表达,活化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利用NF-JB活化和激活蛋白[20]。从而有效地降低很多黏附因子和促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降低了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疾病的发生率。以上这个过程中,说明增加单核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内进行的表达,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来达到抗感染的效果。

2.5 下调了CRP的合成同时拮抗CRP致炎症作用

CRP是肝脏合成的主要的炎性因子,通过白细胞介素6的刺激通常能够促进CRP的合成增加[11],与此同时知道CRP也有致炎症的作用,他汀类药物的有效使用能够下调CRP的合成,同时降低CRP的致炎症的作用,这种作用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有相关性。

3 他汀类药物作用的差异性

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感染药物,都通过各自不同的药性和药效来实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的防治。但是不同的他汀类药物的性质不同,那么各类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等也都不会相同。比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以及洛伐他汀等由于其药物组成成分不同,发挥的抗感染症机制不同,因此他们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炎症时,各自的安全性能和效率就不尽相同。比如阿托伐他汀这种他汀类药物,主要特征就包括以下几方面:(1)半衰期可以长达15~30 h[12];(2)阿托伐他汀容易达到系统循环中充足血液浓度;(3)因为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因此阿托伐他汀的亲脂性能很强;(4)活性羟基代谢物质的抗氧化功效。也正是因为阿托伐他汀有这么多的特点和优势,因而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感染药物,他汀类药物的选择时,经常被置于第一位。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严重疾病的过程中,效果较其他类药物更为明确。不但能够降脂,而且能够对内皮保护、调节核因子κB、抑制血栓形成,稳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单核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内进行的表达、下调CRP的合成同时防止CRP致炎症作用。通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过程中,选用适当的药物计量进行治疗,能够保证效果更好,同时安全性也有了很高的保证,副作用及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并且反应症状较轻。但是,对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轶囡,徐会圃.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2):288-291.

[2]娄唯明,谭毅.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4):380-384.

[3]赵卓,吴学思.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地位[J].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24(1):58-60.

[4]石先辉,贾如意.阿托伐他汀类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及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08,14(12):1888-1890.

[5]赵水平.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05,20(5):391-393.

[6]高润霖.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635-636.

[7]卜聪亚,周玉杰,史冬梅,等.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心房颤动患者介入术后的心肌保护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3):199-203.

[8]徐成斌.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他汀类药物早期应用的益处[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1,3(3):129-131.

[9]杨秀枝.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早期作用[J].内科,2009,4(2):284-286.

[10]袁安平,许海彬.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药物与临床),2009,28(23):65.

[11]杨长卫,郭飞,梦兆兵,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1):24-29.

[12]侯俊会.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及治疗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1,4(2A):82-83.

[13]裴凤群.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5):150-151.

[14]刘蓉,乔树宾 秦学文.他汀类调脂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强化治疗的意义[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01):71-72.

[15]李学勋,李健,安毅.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及治疗对策[J].医学综述,2013,19(04):690-693.

[16]朱志芬,李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05):257-258.

[17]王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8):163-164.

[18]刘明伟,曲艳.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5-6.

[19]王建飞.血小板参数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D].苏州大学,2013.

[20]张文献.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诊治Epidata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昆明医科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4-01-26) (编辑:王韵)